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好东西在哪里 黄建国 胡军胜在外头打了两年工,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好东西在哪里

黄建国

胡军胜在外头打了两年工,然后回来了。他对人说:“城里好是好,但好东西全是别人的。好吃的好喝的是别人的,女人是别人的,轿车是别人的,连拉屎尿尿的地方都是别人的。好有什么用?不如回到村子里,我是我自己的。”话虽这么说,可过了几天之后,胡军胜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

梅庄跟其他村庄一样,早上天一亮,家家打开头门,用扫帚在门前划拉几下,接着,你出来我进去,一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干些啥名堂;太阳一落山,暮色四合,家家门户紧闭,街上一片漆黑又悄无声息,好像整个村庄钻到地底下去了,好像地球上没有这个村庄了。所以,胡军胜觉得梅庄真的很没有意思。

上午十点多钟,胡军胜走出家门,穿过街道,离开村子径直到北边的阳峪岭去。他想在那儿寻一阵子清净。事实上家里也够清净的,麦子已经下种,又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不过,胡军胜不喜欢家里的感觉,因为他父亲胡庄庄总吊着个长脸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不时为布尔山羊的事唉声叹气,让人不舒服。

节令已过寒露,搭眼望去,四周一片乱糟糟的。果园的树叶还没有落尽,玉米杆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地里,麦苗只探出一点黄芽,连土坷垃都遮不住。胡军胜不看地上,看天空。他看见空中有一只鸟在飞,他仰起脸朝它吹了一声口哨。

翻过底角沟,又过一道梁,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就到阳峪岭的最高处了。胡军胜找到一个合适的斜坡半躺下去,用胳膊肘支着头,眯起眼打量梅庄。他从来还没有隔开这么一段距离认真地打量过梅庄呢。冬天尚未到来,太阳依然温暖,明亮的光线如同绸缎一样又柔软又光滑。从眼缝望出去,梅庄渐渐模糊,变成了一条黑色的细线;睁大眼,它又清清楚楚了。哎,这个梅庄哎。在深而远的天空下,在岭坡平缓的地方,梅庄被树木遮盖着,不像一头牛,也不像一只羊,而像一块贴在地上的膏药。哎,膏药,胡军胜说,真的像膏药。胡军胜想,梅庄夜晚的街道太黑太静了。胡军胜想,梅庄应该有点什么事,它不能老没有事。胡军胜这么想着,睡着了一会儿。

胡军胜呼的一声坐起来。胡军胜揉揉眼走下阳峪岭。胡军胜推开他家果园房庵的门。胡军胜愣住了。屋子里烟雾缭绕,四五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围在一起玩扑克牌。胡军胜惊讶地说:“你们干什么?”很显然那是几个逃学的初中学生,个个嘴里叼着烟,扭过头,表情怪异地对胡军胜笑。一个说:“上午的课没意思,老师胡讲呢。”另一个说:“我们死活念不进脑子里去。”胡军胜像他父亲那样哦了一声,说:“你们,看看这梅庄,像一块膏药。我以前没有用功念书,不然,城里的好东西就有我一份了。你们,自毁前程啊。”几个初中生哗的一声笑起来,说:“考不上学的人一茬子呢。我们跟你一样。管屎那么多。”胡军胜也笑了。但胡军胜忽然一挥胳膊吼了一声:“出去!”他又说:“都滚出去!”他从墙角扛起一根木椽走出来,他是到房庵里去取那根木椽的。

下午,胡军胜在他家门前的街道边竖起一根木杆,然后找到村上的电工梅跃进说:“

扯二十米电线,接一只电灯挂起来。“

梅跃进眨巴着眼睛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胡军胜说:“村子里应该有点事。夜晚太黑了,没一点人气。”

梅跃进绕着胡军胜转了一圈,上下打量着他说:“你给街上扯电灯,让梅庄变得亮堂?”“我不想让黑夜淹没了村子,看上去像一块膏药。”

“胡军胜哎,你进城打工两年,叫人认不得你了。”

“城里没有黑夜,街道和广场彻夜通明。”

“地方不一样哎。”

“好地方都这样。依我看,梅庄应该发生点什么事情。”

“好,你弄嘛。”电工梅跃进说,“我现在就给你接线。你哪怕在灯下耍猴呢。不过,电线得从你家电表里走。”

这时候,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突然冲了过来。他说:“我不同意!”左手在屁股上拍打了两下。他右手牵着一只布尔山羊,刚从双庙镇赶集回来。这只羊让他伤透了脑筋,五个月前两千多元买进,今天买主只出到三百元。他两眼通红,愤怒地瞪视着胡军胜。

胡军胜对他父亲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你回。”

“我不同意!”胡庄庄说。他倒了一下手,右掌又拍打在屁股上。“鳖大头才耗财呢!”

但是,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没有能够阻止胡军胜。当天晚上,梅庄的街道上亮起了一盏黄灿灿的电灯,一群猴子追逐打闹到小半夜。

不久,梅庄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一只布尔山羊被吊死在灯下的木杆上。

(选自《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黄建国卷》)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胡军胜的形象。如他对逃学孩子的呵斥,梅跃进对他的评价,父亲的反对等,具体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B. 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觉得梅庄真的很没有意思”等,表明他对家乡现状的绝望。

C. 小说叙事简洁,描写生动,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又掺入方言,如“管屎那么多”“鳖大头才耗财呢!”等,呈现出鲜明的乡土色彩。

D. 小说结尾写“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吊死布尔山羊,呼应上文,暗示胡军胜试图改变一潭死水的梅庄的愿望落空,耐人寻味。

2.小说中的胡军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好东西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B 2.小说中的胡军胜是新时期一个渴求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又迷惘的农民工(1分)。具体表现为:(1)有想法而无明确目标:他羡慕城里的生活,渴望改变梅庄膏药式的现状,却没有明确的目标;(2)见过世面,有忧患意识却找不到好的出路:在城里打工的他为梅庄的死寂而担忧,为玩扑克的逃学孩子而着急,而无具体对策;(3)有主见、敢实践却无良方:他不顾父亲反对,从自家电表接线给街上扯电灯,结果也改变不了梅庄的落后。 3.(1)标题设问,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2)点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好东西在哪里”的念想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是行文线索。(3)呼应结尾,形成反差:胡军胜怀揣“好东西在哪里”的困惑,试图改变梅庄“老没有事”的“膏药”般的现状,结果却事与愿违。(4)突出主人公思想性格:胡军胜渴望梅庄拥有“好东西”并执意而为,而现实却与其愿望相悖,为此他惶惑、纠结。(5)暗示小说主题:小说围绕胡军胜为梅庄寻找“好东西”而努力一事展开叙述,揭示当下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引发人们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表明他对家乡现状的绝望”这一说法不当,由下文给村庄安露天电灯,希望村庄像城里一样,教训几个逃学的初中生,可知他对家乡现状应是“失望与不满”。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四个选项既涉及了对人物心理、写作手法的分析,也涉及了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探讨,解答时注意整体阅读小说,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总结写作技巧,概括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选项一一排除,找出答案。 2.试题分析:由胡军胜进城短暂打工后又返回了农村的情节可知,他是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农民工形象。他感到城里的东西虽好却没有自己的,他想让自己的家乡也变得和城里一样,自己花钱安路灯,表明他渴望改变家乡梅庄的现状。然而他却不知道改变家乡不是安一个路灯这么简单,小说结尾也暗示,安了路灯家乡也没有什么变化,说明胡军胜的方法是不正确的;他批评几个逃学的初中生,然而面对他们的反问却无言以对,这些都表明他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不知道应改把家乡改变成什么样子,也没有具体的对策。然而与在家的父亲、电工相比,胡军胜敢于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家乡现状,又表明他有自己的想法,见过世面,敢实践。 3.试题分析:首先说,标题“好东西在哪里”是一个疑问句,用疑问句作标题,也就在标题中设置了悬念,很好地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小说开篇就写到主人公胡军胜因为“城里好是好,但好东西全是别人的”而回到家乡梅庄,接着写他希望把城里的好东西带回到家乡来,并且有了改变家乡的行动,所以“好东西在哪里”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标题是“好东西在哪里”,结尾却写到胡军胜自认为的好东西不被认可,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揭示了城乡送别,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是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主要事件;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小说主题,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第三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思考与情节的关系:是否起到线索作用;第六,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本文的标题“好东西在哪里”既是行文线索,又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主题,另外还要考虑到这个句子是疑问句,因此还要答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终宋之世,未改初衷。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这一科举理念不啻为科举史上的一次观念革命,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平等地参与科举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普遍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而且,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在科举核心价值的带动下,宋代的整体教育及平民教育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从而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教育发展为书籍出版培养了一个持续的巨大的社会性阅读阶层与书籍消费群体。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为重要者,是教育的发展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书籍出版的教育主因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崇尚文治,确立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宋代出版业发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B. 宋代出版政策和“文治”政策总体一样,都较宽容与自由,这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C. 宋代科举理念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D. 宋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同时也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代出版政策较为宽容与自由,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军政稳定等方面的书籍出版还是有政治管治的。

B. 宋代重文政策催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人官员,他们既是书籍著作者、出版者,也是书籍传播者、读者。

C. 文官制度促成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也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提供保障。

D. 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使广大学子购买并阅读书籍、从而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毫无疑问与宋代奠定的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B. 宋太宗认为可从书籍中取法前代教化之法、治乱之策,书籍是文治的本源;可见宋代重文政策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

C. 王明清记载的郡府“多刊文籍”,说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这间接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的发展。

D. 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中举入仕,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回首童年,多少人曾经长期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多少家长口中孩子成长的标杆;“别人家的孩子”,是多少孩子总也追不上的目标。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志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长,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活成别人的模样?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人类能源消耗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

  时间

 

名称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2050年

木材

75%

30%

10%

7%

5%

煤炭

25%

60%

45%

20%

10%

石油

0

10%

35%

40%

20%

天然气

0

0

10%

15%

30%

核能

0

0

0

10%

20%

太阳能

0

0

0

8%

15%

 

(1)请概括出人类能源消耗比例的变化趋势。(4分)(不超过60个字)

(2)请总结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不超过3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 _____①______ ,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 _____②_____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 _____③____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釉变浑然天成、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构成一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这些釉变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之魅力。

①非人工描绘

②观之形态端庄优美

③钧瓷独特的窖变釉色自然形成

④尤其是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独一无二,即“钧瓷无双”

⑤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玉润透脱  ⑥叩之声音圆润悦耳

A. ⑤②⑥③①④    B. ③②⑥④①⑤    C. ⑤⑥②④③①    D. ③⑥②⑤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