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终宋之世,未改初衷。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这一科举理念不啻为科举史上的一次观念革命,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平等地参与科举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普遍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而且,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在科举核心价值的带动下,宋代的整体教育及平民教育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从而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教育发展为书籍出版培养了一个持续的巨大的社会性阅读阶层与书籍消费群体。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为重要者,是教育的发展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书籍出版的教育主因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崇尚文治,确立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宋代出版业发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B. 宋代出版政策和“文治”政策总体一样,都较宽容与自由,这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C. 宋代科举理念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D. 宋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同时也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代出版政策较为宽容与自由,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军政稳定等方面的书籍出版还是有政治管治的。

B. 宋代重文政策催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人官员,他们既是书籍著作者、出版者,也是书籍传播者、读者。

C. 文官制度促成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也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提供保障。

D. 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使广大学子购买并阅读书籍、从而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毫无疑问与宋代奠定的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B. 宋太宗认为可从书籍中取法前代教化之法、治乱之策,书籍是文治的本源;可见宋代重文政策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

C. 王明清记载的郡府“多刊文籍”,说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这间接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的发展。

D. 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中举入仕,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1.C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位置,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找出答案。C项“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表述不准确,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根据原文所述,应是“……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2.试题分析:D项“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混淆关系,表述不严密。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为“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也就是说“书籍出版”和“教育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这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发展。 3.试题分析:D项强拉因果,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是“宋太祖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本题D选项就属于强拉因果。其他三个选项中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这三项都是正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回首童年,多少人曾经长期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多少家长口中孩子成长的标杆;“别人家的孩子”,是多少孩子总也追不上的目标。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志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长,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活成别人的模样?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人类能源消耗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

  时间

 

名称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2050年

木材

75%

30%

10%

7%

5%

煤炭

25%

60%

45%

20%

10%

石油

0

10%

35%

40%

20%

天然气

0

0

10%

15%

30%

核能

0

0

0

10%

20%

太阳能

0

0

0

8%

15%

 

(1)请概括出人类能源消耗比例的变化趋势。(4分)(不超过60个字)

(2)请总结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不超过3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 _____①______ ,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 _____②_____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 _____③____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釉变浑然天成、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构成一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这些釉变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之魅力。

①非人工描绘

②观之形态端庄优美

③钧瓷独特的窖变釉色自然形成

④尤其是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独一无二,即“钧瓷无双”

⑤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玉润透脱  ⑥叩之声音圆润悦耳

A. ⑤②⑥③①④    B. ③②⑥④①⑤    C. ⑤⑥②④③①    D. ③⑥②⑤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抒写性灵”的价值在于:它淡化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和人物故事过于程式化的弊端。

B. 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生动的冰雪运动姿态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C. 人们对于土地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称为“春祈”。

D. 延迟退休或实行弹性退休制,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重大变革,对广大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