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唯书有华,秀于百年。文学作为人...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唯书有华,秀于百年。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是穿越时光的智慧沉淀。是屹立不倒的千年丰碑,流芳百世,万年犹新。读书,是细味品读传世之之作,精神上的按摩,不仅能让人心醉神往,难以忘怀,能让人抚卷静思,沉淀内心,变得睿智豁达、优雅美丽,,经典美文易觅,静心品读难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从容雅致的阅读,如今渐行渐远,很少有人能够感受。

 

A

甚至

/

而且

但是

B

/

尤其

犹如

然而

C

常常

好像

/

反而

D

特别

一旦

可是

/

 

 

A. A    B. B    C. C    D. D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使用排除法。第③空,须将“精神上的按摩”与“读书”建立联系,否则转换话题,故排除A;“一旦”作副词表不确定的时间(发生某事件),不能接“精神上的按摩”,故排除D;“反而”作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故排除C。故B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著名导演英达持美国绿卡,这意味着他在世界各地的收入都需要向美国国税局报税纳税,他不愿意这么做,而是用了道听途说的“烂招”,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B. 心理医生对他说:“要克服心理障碍,关键在于你能否换一种眼光看待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你的思想应该更乐观一些。”

C. 如果美韩两国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不改弦更张,势必一定给半岛及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带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博弈。

D. 推进大众创业,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对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发展新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

②导师告诫他: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重观察,不放过细枝末节,才能有所收获。

③人类没有理由自鸣得意,从而以物质世界的主人自居,企图从根本上改造这个世界,重新安排它的秩序。

④他还记得当时将军那一对透着凶光的淡淡的眼睛先是愣愣地对他瞅半晌,而后忽然向他丢了个高深莫测的眼色。

⑤在班会课上,同学们对新班规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莫衷一是,达成共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连禽、兽都难以越过蜀道中的高山来衬托蜀道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 说明即便是走路,没有一步半步的积累也走不远,这是为了证明积累的重要性。

(3)在《登高》中,杜甫以“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苦闷与惆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下列对这首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以“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B. 颈联“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C. 颈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味筝声中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D.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

E. 诗中重点写“声”,既直接摩拟筝声,又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这种写法与白居易《琵琶行》写音乐的艺术是相通的。

2.本诗首联点明“悲怨”,以下三联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学生何番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选自《韩愈集》)

【注】①选纪:计算;②朱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反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B.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C.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D.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文中助教和博士是太学的教师,司业和祭酒地位近似于现代的副校长和校长。

B. 我国古代朝廷设有六部官署,礼部是其中之一,主要掌管典礼、科举、教育等事务。

C. “六馆”是国子监的别称,按唐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D. “会阳先生出道州”,句中“出”意即“出京”,指京城官员被贬斥到地方成为平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传记写了太学生何蕃的事迹与遭遇,反映了唐朝中期极端腐败的政治,导致大量贤才得不到重用而被埋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

B. 何蕃刚入太学时,每年回家一次,因其父母劝阻,他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但还是遭到父母劝阻,以至他五年没回家了。

C. 欧阳詹在评价何蕃为人时,对何蕃的仁爱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对何蕃的勇敢品质的略带怀疑,不是很肯定。

D. 本文着力表现何蕃学识渊博、纯孝、仁勇等优秀品质,这和韩愈一贯推崇儒家思想、倡导儒学的行为是一致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2)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