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著名导演英达持美国绿卡,这意味着他在世界各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著名导演英达持美国绿卡,这意味着他在世界各地的收入都需要向美国国税局报税纳税,他不愿意这么做,而是用了道听途说的“烂招”,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B. 心理医生对他说:“要克服心理障碍,关键在于你能否换一种眼光看待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你的思想应该更乐观一些。”

C. 如果美韩两国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不改弦更张,势必一定给半岛及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带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博弈。

D. 推进大众创业,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对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发展新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正确; B项,一面对两面,应删去“能否”;C项,语序不当,应把“美韩两国”提到“如果”之前;D项,搭配不当,“增长”和“调整”不能搭配,应删去“调整”。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考场上辨析病句需要、快速、高效,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病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划分句子成分法、语感审读法、造句类比法、逻辑意义分析法、标志法等。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B项,一面对两面,应删去“能否”;C项,语序不当,应把“美韩两国”提到“如果”之前;D项,搭配不当,“增长”和“调整”不能搭配,应删去“调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

②导师告诫他: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重观察,不放过细枝末节,才能有所收获。

③人类没有理由自鸣得意,从而以物质世界的主人自居,企图从根本上改造这个世界,重新安排它的秩序。

④他还记得当时将军那一对透着凶光的淡淡的眼睛先是愣愣地对他瞅半晌,而后忽然向他丢了个高深莫测的眼色。

⑤在班会课上,同学们对新班规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莫衷一是,达成共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连禽、兽都难以越过蜀道中的高山来衬托蜀道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 说明即便是走路,没有一步半步的积累也走不远,这是为了证明积累的重要性。

(3)在《登高》中,杜甫以“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苦闷与惆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下列对这首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以“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B. 颈联“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C. 颈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味筝声中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D.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

E. 诗中重点写“声”,既直接摩拟筝声,又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这种写法与白居易《琵琶行》写音乐的艺术是相通的。

2.本诗首联点明“悲怨”,以下三联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学生何番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选自《韩愈集》)

【注】①选纪:计算;②朱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反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B.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C.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D.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文中助教和博士是太学的教师,司业和祭酒地位近似于现代的副校长和校长。

B. 我国古代朝廷设有六部官署,礼部是其中之一,主要掌管典礼、科举、教育等事务。

C. “六馆”是国子监的别称,按唐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D. “会阳先生出道州”,句中“出”意即“出京”,指京城官员被贬斥到地方成为平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传记写了太学生何蕃的事迹与遭遇,反映了唐朝中期极端腐败的政治,导致大量贤才得不到重用而被埋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

B. 何蕃刚入太学时,每年回家一次,因其父母劝阻,他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但还是遭到父母劝阻,以至他五年没回家了。

C. 欧阳詹在评价何蕃为人时,对何蕃的仁爱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对何蕃的勇敢品质的略带怀疑,不是很肯定。

D. 本文着力表现何蕃学识渊博、纯孝、仁勇等优秀品质,这和韩愈一贯推崇儒家思想、倡导儒学的行为是一致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2)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不起的弟弟

陈忠实

这天,作家刚起来,弟弟来了。弟弟从山区老家来,肩头上挎着一只早已过时的仿军用黄色帆布包。

作家看见弟弟的第一眼,当即想着自己兜里还有多少钱。兄弟姊妹生活在尚未脱贫的山区,凡是找上门的,作家总得给些钱。

弟弟坦然直言:“哥,你别慌,我不要钱。我知道你名气很大,还是没有钱。”作家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

弟弟坦率地说:“我想搞一个运输公司,先买一辆公共汽车,搞客运。你想想,你怎么能有钱给我?你把我嫂子卖了,也买不来一辆汽车————”

作家弹了弹烟灰,大声呵斥:“凭你这号货,能搞长途客运,你是不是昨晚做梦还没醒?”

弟弟并不恼:“我知道你瞧不起我,不相信我。事没成之前,谁也不信,弄成了,人又给你骚情了。前几年,你没成名时,谁把你当一回事?那时候你整天写稿子,没人登,我咋看你咋不像个作家;而今,我咋看你都像个作家……”

作家真被堵住了口,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行啊,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

弟弟笑了:“我还得求你,不要你的钱,只要你给刘县长写个条子,让他给银行行长说句话,我就能拿到贷款。刘县长是你的哥们儿……”

作家笑着给刘县长写了一张条。

过了两天,作家给刘县长挂了长途电话,说明来龙去脉,最后,点破题旨:“你知道我这个弟弟是个什么货。我给他讲不请道理,推到你手里,你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把他打发走算了。”

刘县长笑了:“你的电话来晚了,你弟昨日后晌就来了,我把他介绍给了农行行长。

刚放下电话筒,铃又响了,是弟弟打来的:“哥呀,我在县农行,贷款没问题。刘县长一句话,农行行长照办,我要贷5万元,他连一个子儿也不敢少给。”

作家心里沉了一下,真要贷款5万元,这家伙把钱捣腾光了,谁来还贷?他对这个弟弟最不放心,听着他狐假虎威的口气,愈加疑虑:“你可得考虑换贷能力呀……”

弟弟说:“你甭操心,现在,人家贷款要财产抵押,我相来想去,咱们兄弟姊妹就你日子过得好,你给我当担保人。”

作家冲口而出:“那就把我押上。”

弟弟一笑,说:“谁敢押你这大作家啊。行长到是给我出了主意,把你那本书押上。”

行长给弟弟出的这个主意,分明是游戏。自以为聪明的弟弟,正在农行行长的圈套里瞎忙。作家说:“我的那本书早卖给出版社了,版权在人家出版社,不属于我,押不成。”

弟弟显然不懂《出版法》:“你写的书怎么不由你呢?你得给我想想办法,哪怕编个慌话,先让我把钱贷下。”

作家缠不过,说:“我只有一支钢笔,永生牌的,你作押吧。”说完“啪”地挂断电话。

一个月后,作家和朋友刘县长聚在一起,突然想起弟弟贷款的事,说:“后来,那贷款缠没缠你?”

刘县长多喝了几盅,大笑起来,给作家讲了一个可以为小说尾声的故事——

你弟弟从我那儿走时,要借我的自行车。三天后,交给传达室,我都认不出了,车铃摘掉了,车龙头换上了一副生锈的,车子的钢圈和内外胎换成旧的,只乘那个三角架———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了……

作家“啊”了一声,想骂也没骂出来。

刘县长说:“我看着这辆自行车,突然想起你常说的‘这个货’——只有这个称呼好。”

次日,作家回乡看望父母,顺便看望这个弟弟。弟弟正蹲在窑门口抽烟。显然,汽车公司没有办起来,那辆自行车倒是撑在窑门前的场院里,除了三角架是脱漆锈斑的旧架子,其余部件都是崭新的。

寒暄之后,作家指着自行车,说:“你太丢人现眼了……”

弟弟笑起来:“这算个屁事,车也不是刘县长自己的,公家给他再买一辆嘛。哥,你跟他说是哥们儿,我沾不上大光,沾这么点小光,权当‘扶贫’嘛……”

瞅着嘻嘻哈哈的弟弟,作家什么也说不来。走出窑院,面对弥漫着柴烟的村巷,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

                                      (选自漓江出版社《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略有改动)

【注】①骚情,陕西关中方言,“献殷勤,过分热情”之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品中的弟弟从老家山区进城找知名作家哥哥帮忙,他不要哥哥的现钱,而是要借哥哥的名义,他很体谅原本也不富裕的哥哥,说明他直率、善解人意。

B. “作家”开始时大声呵斥想买公共汽车的弟弟,后来却说“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这说明“作家”当时是出于重亲情而想要帮衬弟弟。

C. 刘县长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既是作家的朋友,又是作家弟弟贷款的介绍人,是一位善于识人、处事缜密的好领导。

D. 小说在设置、塑造人物形象时富有匠心,如描写刘县长与农行行长时运用了正反对比:前者是个有情有义又坚持原则的领导,后者则是个圆滑奸诈、媚上欺下的干部。

2.小说以“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结尾,如何理解这句话?

3.有人认为,小说中“作家”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人性的弱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