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有句话说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百米冲刺也好,万里长征也罢,____,越需要拧紧发条、“满格电”,克服松懈的心态,打消差不多的  念头。曾有人问一位企业家,何以事业有成?他答道:“你观察过一个正在凿石的石匠吗?他在石块的同一位置上恐怕已敲过了一百次,____。但是就在那第一百零一次的时候,石头竟然裂成了两块。使石块裂开的关键并不是这第一百零一下,____

 

①越是到后半程 ②却丝毫没有什么改变 ③而是先前敲的那一百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要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或内容,比如本题的主要话题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第一处,前面举例“百米冲刺也好,万里长征也罢”,后面说“越需要拧紧”,再结合前面的中心句“行百里者半九十”即可知道此处是说到后半程应更警惕。第二处,前面说“敲了一百次”,后面说“但……”,可见此处应是说前面敲了“一百次”,石头没有变化;第三处,前面说“使石块裂开的关键并不是这第一百零一下”,“并不是……”,那后面应是“而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  ①  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  ②  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  ③  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  ④  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  ⑤  历经岁月冲刷,  ⑥  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A

尽管

/

虽然

B

其实

不但

而且

/

C

/

不仅

更是

即便

D

当然

因而

尽管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空气质量必定会越变越好,甚至会成为宜居国家。

B. 今年网络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让群众普遍受惠,让企业广泛受益。

C. 迄今为止,赵本山所创作出的经典小品数不胜数,他个人的影响力也一直没有减退,这都源于其从最基层做起及浓厚的生活底蕴分不开。

D. 全球顶尖的人才加上科技报国的雄心和壮志,中关村示范区的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新材料及诸多原始创新与颠覆性前沿技术领域多次频传捷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漫步山上,那浸入了孝文化的照母山庄、孝母泉、慈孝阁、节孝牌坊、孝苑里的各种楹联、篆刻无一不和孝文化唇齿相依

②鲁迅发表《征人日记》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从那以后,鲁迅一发不可收,在文坛打响了名号,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

③俗话说,团结力量大。同学们在高三最后几个月里,一定不要孤军奋战,要因人成事,才能更好地创造高考的佳缋。

④我很爱语文那份文化底蕴的修炼,数学那种天马行空的逻辑,英语那份异域文化的收获,物理那种看待问题的新角度……

⑤2016年5月去世的杨绛先生,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上成就卓著,然而她淡泊名利,多次谢绝各种荣誉,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⑥故宫的戏曲文献文物数量之大、用料之优、工艺之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博物馆的收藏中首屈一指,且囊括了宫廷戏曲的方方面面。

A. ②④⑥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方与圆不相合来表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用听众的神情、江心的明月来写琵琶曲的绝妙动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宋代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与之类似表现了苏子和客在生活中与自然之物为友的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杜甫                     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来就丹砂愧葛洪。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痛饮狂歌空度日,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扬跋扈为谁雄?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两首诗都提到了一种意象“蓬”,杜诗为“飘蓬”,李诗作“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但都表达了李杜二人相似的命运。

B. 杜诗中第二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实际上是说哪有什么长生不老药,不过自欺欺人罢了,更表达了对李白命运的慨叹之情。

C. 杜诗三、四句中,前句“空”字用得好,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句使用反问句,其实是对李白的批评责备、苦心规劝。

D. 李诗三、四句中“重”字用得好,既能表达出他们别后再相逢有着不可预知的困难,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倍感亲切。

E. 李诗五、六两句是难得的写景佳句,尤其是一个“明”字,化静为动,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以乐景衬乐情,表达了难得的相聚之乐情。

2.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概括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