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我...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空气质量必定会越变越好,甚至会成为宜居国家。

B. 今年网络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让群众普遍受惠,让企业广泛受益。

C. 迄今为止,赵本山所创作出的经典小品数不胜数,他个人的影响力也一直没有减退,这都源于其从最基层做起及浓厚的生活底蕴分不开。

D. 全球顶尖的人才加上科技报国的雄心和壮志,中关村示范区的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新材料及诸多原始创新与颠覆性前沿技术领域多次频传捷报。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中国的空气质量……会成为宜居国家”搭配不当,“空气质量”和“宜居国家”不搭。C项,句式杂糅,“这都源于其从最基层做起及浓厚的生活底蕴分不开”杂糅,改“源于”为“与”,或去掉“分不开”。D项,语意重复,“多次”与“频传”重复,可去掉“多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漫步山上,那浸入了孝文化的照母山庄、孝母泉、慈孝阁、节孝牌坊、孝苑里的各种楹联、篆刻无一不和孝文化唇齿相依

②鲁迅发表《征人日记》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从那以后,鲁迅一发不可收,在文坛打响了名号,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

③俗话说,团结力量大。同学们在高三最后几个月里,一定不要孤军奋战,要因人成事,才能更好地创造高考的佳缋。

④我很爱语文那份文化底蕴的修炼,数学那种天马行空的逻辑,英语那份异域文化的收获,物理那种看待问题的新角度……

⑤2016年5月去世的杨绛先生,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上成就卓著,然而她淡泊名利,多次谢绝各种荣誉,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⑥故宫的戏曲文献文物数量之大、用料之优、工艺之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博物馆的收藏中首屈一指,且囊括了宫廷戏曲的方方面面。

A. ②④⑥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方与圆不相合来表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用听众的神情、江心的明月来写琵琶曲的绝妙动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宋代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与之类似表现了苏子和客在生活中与自然之物为友的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杜甫                     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来就丹砂愧葛洪。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痛饮狂歌空度日,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扬跋扈为谁雄?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两首诗都提到了一种意象“蓬”,杜诗为“飘蓬”,李诗作“飞蓬”,虽用词各有不同,但都表达了李杜二人相似的命运。

B. 杜诗中第二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仙道无成,愧对葛洪,实际上是说哪有什么长生不老药,不过自欺欺人罢了,更表达了对李白命运的慨叹之情。

C. 杜诗三、四句中,前句“空”字用得好,写出了李白当时的生活状态;后句使用反问句,其实是对李白的批评责备、苦心规劝。

D. 李诗三、四句中“重”字用得好,既能表达出他们别后再相逢有着不可预知的困难,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倍感亲切。

E. 李诗五、六两句是难得的写景佳句,尤其是一个“明”字,化静为动,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以乐景衬乐情,表达了难得的相聚之乐情。

2.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概括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钱起,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十年,李巨卿榜及第。少聪敏,承乡曲之誉。初,从计吏至京口客舍,月夜闲步,闻户外有行吟声,哦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凡再三往来,起遽从之,无所见矣。尝怪之。及就试粉闱,诗题乃“湘灵鼓瑟”,起辍就,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主文李暐深嘉美,击节吟味久之,曰:“是必有神助之耳。”遂擢置高第。释褐授校书郎。尝采箭竹,奉使入蜀。除考功郎中。大历中,为太清宫使、翰林学士。起诗体制新奇,理致清赡,芟宋齐之浮游,削梁陈之嫚靡,迥然独立也。王右丞许以“高格”,与郎士元齐名。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集十卷,今传。子徽能诗,外甥怀素善书;一门之中,艺名森出,可尚矣。凡唐人燕集祖送,必探题分韵赋诗,于众中推一人擅场者。刘相巡察江淮,诗人满座,而起擅场。郭暧尚主盛会,李端擅场。缅怀盛时,往往文会,群贤毕集,觥筹乱飞,遇江山之佳丽,继欢好于畴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此能并矣。况宾无绝缨之嫌,主无投辖之困,歌阑舞作,微闻香泽,冗长之礼,豁略去之,王公不觉其大,韦布不觉其小,忘形尔汝,促席谈谐,吟咏继来,挥毫惊座。乐哉!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选自《唐才子传·钱起传》,有删改)

    【注】①擅场:《文选》汉张衡《东京赋》云:“秦政利嘴长距,终得擅场。”后人因用“擅场”称技艺高超出众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玲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体矣/

B. 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C. 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玲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D. 古人有“秉烛夜游”/所谓非浅/同宴一室/无及于乱/岂不盛也/至若残杯冷炙/一献百拜/察喜怒于眉睫之间者/可以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古代男子成人时,因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的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古代女子无字。

B. 闱,旧称试院,唐宋时粉闱指由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的考场;因尚书省又被称为粉省,故粉闱也可为尚书省的别称。

C. 释褐,是指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D. 祖送,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中“既祖,取道”即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起年少聪敏,赶考途中有奇遇。京口旅馆夜宿,偶听有人户外吟诗,出门不见人影。应试时融二句诗于科考诗中,深受考官嘉许。

B. 钱起诗风新奇,获高评名副其实。他的诗体制新奇,富有理趣,去除前朝浮靡之风,自有“高格”,获评“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C. 钱起仕途亨通,及第后多次升迁。钱起因考官欣赏以应试优等及第,后相继被授予校书郎、考功郎中、太清宫使、翰林学士等职。

D. 钱起诗名很盛,探题赋诗能擅场。唐宴会时会公推一技艺出众者做擅场,在刘晏巡察江淮集会时,公推钱起做擅场,可见其诗艺、威望皆高于同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徽能诗,外甥怀素善书,一门之中,艺名森出,可尚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孙伏园走了,副刊死了

如果《晨报副镌》的编辑孙伏园不出那趟差,也许《阿Q正传》会写得更长。

鲁迅被孙编辑“折磨”了两个多月,有些想把连载中的阿Q结束掉的意思。但孙伏园认定:“《阿Q正传》似乎有做长之趋势,我极盼望尽管宽心地写下去。”说过此话,孙伏园出了趟差,由另一位编辑代理编务,鲁迅便在1922年2月12日的报上发表了“大团圆”一章。等到3月底,孙伏园返回北京,阿Q已被主张“惩一儆百”的“把总”枪毙一个多月了。

其实,阿Q本就是被孙伏园“催生”出来的。据鲁迅回忆,“他(孙伏园)来要我写一点东西,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竟然想起来,晚上便写……”

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阿Q正传》在孙伏园编辑的《晨报副镌》上连载。鲁迅说,孙伏园“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

在曹聚仁的笔下,我们能看到,孙编辑的催稿艺术可谓“已臻化境”:“(孙伏国)不仅会写稿,会编稿,而且会拉稿;一脸笑嘻嘻,不容你挤不出稿来。我们从周氏兄弟的随笔中,就可以看到这位孙先生的神情。圆圆脸,一团和气,跨进门来,让你知道该是交稿的时候了。”

孙伏园接替李大钊编辑《晨报》副刊,最初叫《晨报附镌》,是他请鲁迅起的,结果写报头的书法家写成了“晨报副镌”。后来,徐志摩接替孙伏园,改名为《晨报副刊》,“副刊”一词方始确定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相关辞条说,孙伏园是中国编辑报纸副刊种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人之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四大副刊成为文化舆论界的重镇: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其中,前两种都是在孙伏园主持下,开出一代风气的。

作为著名的副刊编辑,孙伏园一生遭遇过两次停编事件:一次为了鲁迅,一次为了郭沫若。

1924年10月的一天,本已被孙伏园编入《晨报副刊》大样的鲁迅诗稿《我的失恋》被代总编刘勉己抽去,他正在生闷气,刘勉己走过来解释,说是那首诗实在要不得。孙伏园一时火起,举手一巴掌打过去,刘勉己躲过,他还要追着打,最后被同事拦住。第二天,孙伏园便辞去了编辑职务,后来被邵飘萍邀去编《京报副刊》。

1942年1月,郭沫若写出历史剧《屈原》,一些报刊争相要发表,最后应《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的请求,发表在《中央日报》上。有国民党要员气急败坏地说:“怎么搞的,我们的报纸公然登起骂我们的东西来了!”于是下令撤销孙伏园的编辑职务。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大陆报纸的副刊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就没有多少出色的”,其中有“从报纸的总编辑到具体的副刊编辑本身的问题”。他说:“在我看来,从晚清到‘五四’时期,再到三四十年代,报纸副刊的活力在于它是相对独立于报纸的。

报纸的副刊主要是委托外面的人编的,是著名的作家、学者来编的。当年,北大、清华的教授们介入北方的报纸,中央大学的教授介入南京的报纸。而且他们只负责稿子,不负责营销。老板是把副刊当作报纸的门面来考虑,不考虑这个版具体的读者量问题。现在是摊平了,副刊是报社内部编,基本上已经没有独立性了。这样就造成副刊水准的下降。”

当年、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最多时拥有23种副刊,他曾发表声明:“各种副刊上之言论,皆各保有完全的自由,与本报无须一致。本报编辑部,从不对于各副刊上参加一字,此皆鄙人所首先声明,可为与各团体真诚合作互助,而绝对不含有他种作用的确证。”

孙伏园30多岁就蓄起一大把胡须,时人戏称为“伏老”。1926年,他的散文集《伏园游记》出版,封面由蔡元培题写书名,其弟孙伏熙为其画像。出版史研究专家王建辉评价:“颇传神。”

如今,孙伏园在人们记忆中已十分缥缈,一如报纸副刊在人们印象里已十分寡淡。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链接】

①孙伏园(1894-1966)浙江绍兴人,著名副刊编辑、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②史学界评价孙伏园一生从事事业主要有两项:副刊编辑和平民教育。他前后主编六个报纸副刊,积累大量的副刊编辑经验,发表过一系列研究报纸副刊的文章,提出过一整套副刊编辑思想,因而被后世新闻史学界称为“副刊大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不朽名篇,孙编辑出了趟差,《阿Q正传》便戏剧性地被鲁迅先生“大团圆”了。

B. 从鲁迅先生起名的“晨报附镌”到书法家笔下“晨报副镌”,再到徐志摩接手的《晨报副刊》,既可看出《晨报副刊》的变迁史,也可约略感受到文学家的一些趣事、佳话。

C. 文章多次引用他人的相关评述从侧面表现了孙伏园先生的形象特点。如从引用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评价副刊的话中,可知孙先生对副刊的作用和影响。

D. 作为著名的副刊编辑,孙伏园一生的两次停编事件,让我们既看到了孙先生的人格风采,也见识到了孙先生的不通时务、不知灵活变通的特点。

2.作为一名副刊编辑,孙伏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请简要分析。

3.你如何理解“孙伏园走了,副刊死了”这句话?请结合本文,给现在的副刊编辑提两条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