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晓晓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晓晓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坳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坳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①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②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烧的纸钱,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

③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木执意留在山里,主要是舍不得自己的祖业田产和对乡土的记忆,小说热情歌颂了这种对乡土的执着精神。

B. 小说插叙李嫂子的丧事,在老木眼中连丧葬之类的事都只有老人操持,写这些目的在于表现老木对自己的丧事充满担忧。

C. 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描写了跟老木一样老态龙钟、忠诚守候的阿黄形象。一人一狗,相互映衬。

D. 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跌宕,结构紧凑有序,语言朴实,主题鲜明,引人深思。

2.小说中划线句三次写到炊烟,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有人说,城镇化是一种对乡土文化的伤害。也有人说,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城镇化是一种进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1.C 2.1.用儿时的炊烟寄托老木对童年生活情境的记忆,与当下的炊烟稀薄形成鲜明对比。2.用误会纸钱的烟为炊烟烘托老木对炊烟的感情,也为下文写李嫂子的丧事做铺垫;3.用稀薄的炊烟表现乡村人口稀少的现实,照应题目,表现乡村逐渐衰落的主题。 3.示例:这是一种对乡土文化的伤害。①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如村里人都搬去城镇,婚丧嫁娶、耕作娱乐的乡土生活成为过去;②乡土温馨的伦理人情也在消失。如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的人情、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③我们的乡愁将没有寄托之处。如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乡土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 示例: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乡土文明是农业文明,在工商文明 发展的今天,他必然衰落。②城镇化进程给人们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如黑妹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官,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干;③城镇化进程使人们顺应时代发展,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而不是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形态。如二蛋的儿子做了包工头,能够过上现代文明新生活,二蛋一家被接到城里,过上了美好的新生活。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 项,“热情歌颂”不对,小说主题在于引发大家对乡土现状的思考;B项,目的不完全是担忧自己的后事,还有对乡土没落的感伤;D项,“情节起伏,结构紧凑”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小说中划线句三次写炊烟的作用,分别找出内容,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如用误会纸钱的烟为炊烟烘托老木对炊烟的感情,也为下文写李嫂子的丧事做铺垫;用稀薄的炊烟表现乡村人口稀少的现实。 点睛: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城镇化是一种对乡土文化的伤害还是一种进步,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主要从乡土文化的作用或者是城镇化带来的进步等方面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说,李璨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所以,“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有“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西洋画强调逼真地描摹出画面的情态,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的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选自玟英《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术的任务是把“美”传递给欣赏者,中国画强调在让欣赏者领略其客观形象“美”的同时,更要能体会到气韵、格调的美。

B. “菡萏香消翠叶残”,若改成“荷花凋零荷叶残”,语意明确通俗易懂,但叶嘉莹认为失去了原句所包含的古老、香气和绿色三个要素。

C. 中国画中有“古意”,因为它重意境。这种意境和美感是超现实的,远离现实中的喧嚣躁动和急功近利,让人宁静超然。

D. 中国画中有创作者的“我”存在,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画中可以无人,但画境中一定有一个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所说的“古意”是指中国画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它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世,文人画中的这种境界能让人驰骋想象。

B. “距离”产生美,这一审美规律表明越大的审美距离越会激发人联想,从而丰富意象的蕴涵。例如,比“菡萏”更 “古雅”的词,更能产生格调。

C. 西洋画的特点是强调外形的逼真,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前者更重其形,后者更重其神。

D. 中国画表现了中国式的审美理想和宇宙观,它蕴含的精神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延伸,欣赏时要把握这种笔墨之外的旨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说,读罢“菡萏香消翠叶残”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这是因为王国维自己情绪低沉才会引起的共鸣。

B.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是因为他的诗有鲜明的画面感,也因为他的诗能够营造出意境,表现出气韵和格调。

C. 中国画中的“我”既指绘画的作者,也指中国的文人精神,画面呈现的是绘画者个人的和中国文人普遍的审美趣味两者的融合。

D.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强调作诗要含蓄。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全是写景,没有写人,但离情沁润在景语中,景中含人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3月17日下午2点,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在深圳福田区一街道违规逆行,撞上一辆白色奔驰,奔驰前保险杠附近油漆被剐蹭,女司机提出要赔偿,女孩顿时吓得哇哇大哭,路人纷纷过来围观。“小女孩的确是逆行的,奔驰是正常行驶。”目击者金先生说,“女司机下车看到爱车被剐蹭,拦住小女孩,让她把家长叫来,女孩一听吓坏了,立马大哭起来。”这时围观者劝奔驰司机,“算了,小事,快让她去上学吧……”但女司机不同意,“她说,事情虽小,但如果就这样让女孩离开了,对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好,她会觉得犯了错也没有关系,没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和勇气。”大哭的女孩拿起女司机的手机,给她妈妈打了电话,电话里女孩妈妈听说女儿剐蹭的是奔驰车后,一直不愿露面,直到交警过来与她通话,她才同意赶来处理。最终女孩家长赔偿奔驰车主维修费3000元。

对于上述事件,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是国家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请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所以,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唐代取士,    ①    看考试成绩,    ②   有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的推荐。   ③      ,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这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     ④     能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⑤    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      ⑥     不乏其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

  也

为此

  /

然而

  就

  B

一要

二要

于是

虽然

确实

  也

  C

  /

  也

所以

  虽

可是

  并

  D

不仅

还要

因此

确实

但是

  也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