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说,李璨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所以,“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有“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西洋画强调逼真地描摹出画面的情态,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的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选自玟英《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术的任务是把“美”传递给欣赏者,中国画强调在让欣赏者领略其客观形象“美”的同时,更要能体会到气韵、格调的美。

B. “菡萏香消翠叶残”,若改成“荷花凋零荷叶残”,语意明确通俗易懂,但叶嘉莹认为失去了原句所包含的古老、香气和绿色三个要素。

C. 中国画中有“古意”,因为它重意境。这种意境和美感是超现实的,远离现实中的喧嚣躁动和急功近利,让人宁静超然。

D. 中国画中有创作者的“我”存在,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画中可以无人,但画境中一定有一个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所说的“古意”是指中国画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它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世,文人画中的这种境界能让人驰骋想象。

B. “距离”产生美,这一审美规律表明越大的审美距离越会激发人联想,从而丰富意象的蕴涵。例如,比“菡萏”更 “古雅”的词,更能产生格调。

C. 西洋画的特点是强调外形的逼真,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前者更重其形,后者更重其神。

D. 中国画表现了中国式的审美理想和宇宙观,它蕴含的精神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延伸,欣赏时要把握这种笔墨之外的旨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说,读罢“菡萏香消翠叶残”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这是因为王国维自己情绪低沉才会引起的共鸣。

B.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是因为他的诗有鲜明的画面感,也因为他的诗能够营造出意境,表现出气韵和格调。

C. 中国画中的“我”既指绘画的作者,也指中国的文人精神,画面呈现的是绘画者个人的和中国文人普遍的审美趣味两者的融合。

D.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强调作诗要含蓄。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全是写景,没有写人,但离情沁润在景语中,景中含人情。

 

1.B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叶嘉莹意见中还有“典雅”。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并不是审美距离越大、越古雅越有美感。审美距离大到超越认知范围,美感也就无从产生了。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王国维的感受既来自主观,也来自诗句本身营造的情感氛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3月17日下午2点,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在深圳福田区一街道违规逆行,撞上一辆白色奔驰,奔驰前保险杠附近油漆被剐蹭,女司机提出要赔偿,女孩顿时吓得哇哇大哭,路人纷纷过来围观。“小女孩的确是逆行的,奔驰是正常行驶。”目击者金先生说,“女司机下车看到爱车被剐蹭,拦住小女孩,让她把家长叫来,女孩一听吓坏了,立马大哭起来。”这时围观者劝奔驰司机,“算了,小事,快让她去上学吧……”但女司机不同意,“她说,事情虽小,但如果就这样让女孩离开了,对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好,她会觉得犯了错也没有关系,没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和勇气。”大哭的女孩拿起女司机的手机,给她妈妈打了电话,电话里女孩妈妈听说女儿剐蹭的是奔驰车后,一直不愿露面,直到交警过来与她通话,她才同意赶来处理。最终女孩家长赔偿奔驰车主维修费3000元。

对于上述事件,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是国家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请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所以,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唐代取士,    ①    看考试成绩,    ②   有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的推荐。   ③      ,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这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     ④     能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⑤    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      ⑥     不乏其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

  也

为此

  /

然而

  就

  B

一要

二要

于是

虽然

确实

  也

  C

  /

  也

所以

  虽

可是

  并

  D

不仅

还要

因此

确实

但是

  也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供给侧”和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词语入选。

B. 教育部表示,将历史教材中的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是为了实现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C. “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但也因为他的权威定沦,差点阻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D. 世界心脏组织联会将每年的9月25日定为世界心脏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引发成年人突然猝死的“头号凶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