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运河畅想曲 巴桐 ①伫立于姑苏寒山寺侧畔的枫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运河畅想曲

巴桐

①伫立于姑苏寒山寺侧畔的枫桥上,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时序正值初冬,一叶乌篷扁舟,载着唐朝诗人张继从古运河驶入枫桥镇,也许就系缆我身边的石驳。霜天,冷月,捋须吟哦,那咽吞的水声,回响着千古的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对越国和楚国军事得手后,企图北进中原一试吴钩的锋刃,他调集军民,在长江、淮河之间开凿了长一百八十多公里的邗沟,用来运兵输粮,这就是运河的前身。迨至隋朝,隋炀帝杨广更不惜耗尽国库开凿运河,据说是这个皇帝老儿为着要到扬州去看琼花,而终招致亡国之恨。不过唐朝诗人皮日休则吟诵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确实,千年运河与万里长城同属中国古老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华夏民族的骄傲。它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对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清朝中叶,由于黄河迁徙,水源不足,南北断航,这条中国古老的动脉血管萎缩了。

③这次漫游江苏,令人欣喜地看到运河正在恢复青春,沿途处处可见施工的场面,挖泥船、驳船“突突”奔忙,石驳岸节节延伸,古运河不仅将重振南北水上运输大动脉的雄风,而且将辟为一条“黄金旅游线”。

④古运河,宛如一根银线把长江、太湖风景区,缀连成一串闪光的珠链。泛舟这段古运河中,既可观赏江南水乡风光和人民生活情趣,又可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真是其乐无穷!

⑤游览古运河,必须水陆兼顾,时而登岸,时而泛舟。从扬州发船,先作陆上浏览。这里有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史迹,宋代欧阳修吟诗宴客的平山堂,“扬州八怪”的诗画……  船出扬州三湾、瓜洲古渡,面前豁然开朗,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顿觉海阔天空,汪洋恣肆。对岸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鼎足而立,气势恢宏。三国吴王孙权曾将这里作为江防要地。而《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故事,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⑥江南运河是从镇江经太湖到达杭州的。从丹阳到常州是其中最狭最浅的一段,沿途山陵起伏,河岸高耸,那慢条斯理的水牛,包头巾的南国农妇,鳞次栉比的清水墙平房……呈现出一派朴实恬静的田园诗韵致。

⑦我曾坐在常州运河边上的舣舟亭,凝视滔滔的江水,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系舟之处。这个风流皇帝,每到一处总爱御笔题铭,勒石纪胜。园内亦有一块御碑,但字迹残缺模糊,已无法卒读了。当年的系舟处,却见驳船牵引着长长的船队,宛如游龙,沿江而下

⑧船过常州,从西北方向逶迤进入无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心小洲——黄埠墩,广不及半亩,却树木葱翠,楼台翼然。据说,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大都途中,曾在墩上留宿,并写下正气凛然的《过无锡》诗。历史悲壮的一幕,如古运河的湍流澎湃于胸臆!

⑨过了无锡,船就缓缓驶入姑苏。运河在城外的铁铃关拐了个弯,枫桥镇便闯入视野,游船穿行在水乡风情的画廊里。眼前掠过残存的纤道,古代饯别的“十里长亭”,勾起缠绵的思古幽情。

⑩“欸乃,欸乃”的桨声,把人们从遐思中拉回现实,“船上人家”的船只不时交臂而过。那壮实的船老大有韵律地摇着橹,一样壮实的船家嫂怡然地摆着舵。你还可以瞥见,三四岁孩子被绳子系着在船板上玩耍。船上养有鸡鸭猫狗,船篷上摆着一排排花盆,在料峭的江风里,依然开得姹紫嫣红,而船头几个瓦罐里栽的葱,也长得青乎乎的,不由得叫人赞上一句:这些船上人家真懂得生活情趣!

进入苏州,那“人家尽枕河”的情景更令人神往。沿河户户前门临水,后门濒河。透过花墙,时时可瞥见院中主妇或在梳头,或在晾衣,或在做饭;老人临窗逗着小孙孙;姑娘们赤脚伸在河里,搓洗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这般境界真是如诗如画,姑苏人的生活多么温馨啊!   

古运河环抱着苏州城。这座建筑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地理位置未曾移动,基址和格局未变,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与刻于宋代的“平江图”对照,不仅城内所有建筑地理位置分毫不差,而且全城周长同样是四十七公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苏州之所以能如此完整地保存基址格局二千五百年不变,应当说是拜古运河所赐。古运河是她的护城河,千百年来呵护着这座文化名城。

在苏州,处处都有吸引人们寻踪探古的胜迹:埋葬吴王阖闾的虎丘,越王勾践的剑池,纪念兵家孙子的孙武亭,还有众多的名园,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光。

    (有删改)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唐朝诗人张继写起?

2.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当年的系舟处,却见驳船牵引着长长的船队,宛如游龙,沿江而下。

(2)透过花墙,时时可瞥见院中主妇或在梳头,或在晾衣,或在做饭;老人临窗逗着小孙孙;姑娘们赤脚伸在河里,搓洗着花花绿绿的衣服。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古运河历史文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1.(1)引出作者对古运河历史文化的畅想。借张继和《枫桥夜泊》增强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2)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答出两条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1)结构方面:承接上文“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 ,引起下文对游历古运河情况的介绍,照应题目。(2)内容方面:介绍运河的历史变迁情况及后人评价。表达作者对这一伟大工程的敬意和高度评价,为介绍古运河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3.(1)比喻,“游龙”生动形象地写出船队的形态和气势。表达了对如今古运河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2)排比(如仅从细节、动作等方面作答,亦可酌情赋分),写出了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的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如今古运河边姑苏人温馨幸福的生活。 4.(1)文学方面。通过张继、皮日休等诗人描写古运河的诗歌及《白蛇传》的故事等内容,增添古运河的文化韵味。(2)杰出人物方面。通过对与古运河有关的孙权、文天祥等杰出人物的介绍,突出了古运河的人文特点。(3)历史遗迹方面。通过鉴真东渡史迹等大量历史遗迹和二千五百年格局未变的姑苏城等内容的介绍,表现了古运河的历史厚重感。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段作用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在结构上,开头段落一般作用是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因为张继是著名的唐朝诗人,从他写起,既照应了题目中的“古运河”,又引起了下文的“畅想”;在内容上,引用其诗歌,讲述其故事,则增添了文化底蕴和阅读趣味。 2.试题分析:这也是一道语段作用题,也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总体介绍运河的历史和人们对运河的评价。 3.试题分析:(1)“宛如游龙”表明是明喻,把“船队”比作“游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队的特点,最后还要分析出暗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2)此句包含两个排比 ,一是“主妇、老人、姑娘们”的大排比,二是主妇“或在梳头,或在晾衣,或在做饭”的小排比,排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起突出强调作用,从这个角度分析这两个排比即可。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类试题,“表现古运河历史文化”的表现方面,自然离不开相关的历史名人、文化遗产和古代遗迹,从这三个角度加以概括评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 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3)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_。(《燕歌行》)

(4) _______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

(5)身无彩风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

(6)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咸阳城西楼晚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鹤

朱之蕃

劲翮凌风掠远游,一声清唳九霄闻。

注顶丹成迎日彩,昂身玉立出鸡群。

(1)“一声清唳九霄闻”表现了野鹤怎样的特点?  

(2)同是写野鹤,“劲翮凌风掠远游”和“昂身玉立出鸡群”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 “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于甲兵,习于战攻。王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答复

B. 于甲兵                  闲:同“娴”,熟悉

C. 之乎宾客之中            擢:奖赏

D. 毁辱之非                离:同“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故不敢辞说        ②窃大王不取也

B. ①不禄私其亲        ②勇气闻于诸侯

C. ①王欲伐之          ②以所为,求若所欲

D. ①而立之群臣之上    ②相与枕藉舟中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B.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C.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D.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 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作大将,在这种情况下,乐毅逃到了赵国。

C. 乐毅认为古代的君子,在交往中决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

D. 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主要称赞燕昭王的好处,这实际上委婉地表达了对燕惠王的不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敞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2)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B. 我国战国时代, “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

C. 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所以,在乘车时,尊者居右,御者居中,居于左位的叫“车左”。

D.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小人哉程婴    B.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甚矣,汝之不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