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鹤 朱之蕃 劲翮凌风掠远游,一声清唳九霄闻。 注顶...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鹤

朱之蕃

劲翮凌风掠远游,一声清唳九霄闻。

注顶丹成迎日彩,昂身玉立出鸡群。

(1)“一声清唳九霄闻”表现了野鹤怎样的特点?  

(2)同是写野鹤,“劲翮凌风掠远游”和“昂身玉立出鸡群”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1)野鹤一声清亮的鸣叫在天宇中回荡,写出了野鹤鸣声的嘹亮和自由鸣唱于九霄的熠熠风采,突出了野鹤卓越的才华和高远的志向。(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赋分) (2)①第一句是动态描写,表现了野鹤振翅奋飞时的刚健有力。第四句属于静态描写,写出了野鹤羽毛雪白,亭亭玉立的形象。②这两句都是从正面来描写,第四句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鸡群反衬野鹤的不凡。(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赋分) 【解析】试题分析: (1)“一声清唳”正面写出了野鹤“鸣声的嘹亮”;“九霄闻”既侧面写出发野鹤“鸣声之嘹亮”——声震九霄,又暗中寄寓着其“卓越的才华和高远的志向”。 (2)本题可以从动静、正侧和反衬等角度来赏析二句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 点睛: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如本题“昂身玉立出鸡群”一句还运用了反衬手法,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是“反衬”,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用鸡群反衬野鹤的不凡”,最后最好再点明一下其表达效果“突出强调了诗人对野鹤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 “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于甲兵,习于战攻。王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答复

B. 于甲兵                  闲:同“娴”,熟悉

C. 之乎宾客之中            擢:奖赏

D. 毁辱之非                离:同“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故不敢辞说        ②窃大王不取也

B. ①不禄私其亲        ②勇气闻于诸侯

C. ①王欲伐之          ②以所为,求若所欲

D. ①而立之群臣之上    ②相与枕藉舟中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B.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C.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D.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 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作大将,在这种情况下,乐毅逃到了赵国。

C. 乐毅认为古代的君子,在交往中决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

D. 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主要称赞燕昭王的好处,这实际上委婉地表达了对燕惠王的不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敞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2)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B. 我国战国时代, “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

C. 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所以,在乘车时,尊者居右,御者居中,居于左位的叫“车左”。

D.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小人哉程婴    B.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甚矣,汝之不惠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必不绝赵祀       ②若幸而男      ③衣以文葆     ④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     ⑤晋景公疾      ⑥国人哀之      ⑦微君之疾        ⑧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         ⑨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⑩为之祭邑

A. ①②③ /④⑤/ ⑥⑦ /⑧⑧⑨⑩    B. ①④⑨ /②③⑤⑦⑩ /⑥⑧

C. ①②/ ④③⑤/  ⑥⑦⑧⑨⑩    D. ①④⑨ /②③⑤⑦⑩ /⑥ /⑧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于是相如前进缶    B. 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

C. 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D.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