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尤其是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C 【解析】试题分析:①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先一步”之意。②正确。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③错误。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此处语境想强调的是危险,而不是谨慎。④错误。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成语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与语境不合,因为原文已交代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⑤正确。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含褒义。⑥正确。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词中写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定风波》中描写作者的打扮,同时还一语双关,表现了作者在挫折面前坦然处之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词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 ,感慨历

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A. 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 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 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 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 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

 

查看答案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最主要用了那种艺术手法?“念”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坤,字叔简,宁陵人。万历二年进士。为襄垣知县,有异政。调大同,征授户部主事,历郎中。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

疏入,不报。坤遂称疾乞休,中旨许之。于是给事中戴士衡劾坤机深志险,谓石星大误东事,孙光滥杀不辜,坤顾不言,曲为附会,无大臣节。给事中刘道亨言往年孙丕扬劾张位,位疑疏出坤手,故使士衡劾坤。位奏辨。帝以坤既罢,悉置不问。

初 坤 按 察 山 西 时 尝 撰 闺 范 图 说 内 侍 购 入 禁 中 郑 贵 妃 因 加 十二 人 且 为 制 序 属 其 伯 父 承 恩 重 刊 之。士衡遂劾坤因承恩进书,结纳宫掖,包藏祸心。坤持疏力辨。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略言:“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其言绝狂诞,将以害坤。帝归罪于士衡等,其事遂寝。

坤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初,在朝与吏部尚书孙丕扬善。后丕扬复为吏部,屡推坤左都御史未得命,言:“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不效,甘相坐失举之罪,死且无憾。”已,又荐天下三大贤,沈鲤、郭正域,其一即坤。丕扬前后推荐,疏至二十余上,帝终不纳。福王封国河南,赐庄田四万顷。坤在籍,上言:“国初分封亲藩二十有四,赐田无至万顷者。河南已封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若皆取盈四万,占两河郡县且半,幸圣明裁减。”复移书执政言之。会廷臣亦力争,得减半。卒,天启初,赠刑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吕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坤 按 察 山 西/时 尝 撰 闺 范 图 说/内 侍 购 入 禁 中/郑 贵 妃 因 加  十/二 人 且 为 制/序 属 其 伯 父 承 恩/重 刊 之/

B. 初/坤 按 察 山 西 时/尝 撰 闺 范 图 说/内 侍 购 入/禁 中 郑 贵 妃 因 加 十 二/人 且 为 制 序/属 其 伯 父/承 恩 重 刊 之/

C. 初/坤 按 察 山 西 时/尝 撰 闺 范 图 说 /内 侍 购 入 禁 中/郑 贵 妃 因 加 十 二 人/且 为 制 序/属 其 伯 父 承 恩 重 刊 之/

D. 初 坤 按 察 山 西/时 尝 撰 闺 范 图/说 内 侍 购 入/禁中 郑 贵 妃/因 加 十 二人/且 为 制 序/属 其 伯 父/承 恩 重 刊 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考中状元才称金榜题名。

B. 迁,调动官职,如“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迁”也有“升职”之意,如“稍迁至栘中厩监”。“左迁”为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 宫掖,掖廷,皇宫中的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如“后外祖母邓朱出入宫掖”(《后汉书·和帝阴皇后纪》)。

D. 相坐,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相坐”或“连坐”。如“副使有罪,当相坐”中的“相坐”就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吕坤心计深,野心大。他因为上疏无答复,就称病告退,看到孙光乱杀无辜却不禀告。

B. 吕坤注重学术研究。他在家闲居的时候与“后进”探讨、研习学术,他的著作颇有新意。

C. 孙丕扬识才重才。他多次为皇上推举人才,曾推荐了三大贤士:沈鲤、郭正域、吕坤。

D. 有人写《忧危竑议》陷害吕坤,结果,皇帝将罪过归咎于戴士衡等人。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

(2)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亲见用坤之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丈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 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 “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 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 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 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 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 “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