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有关古代诗歌、散文的文学常识,表述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

下列各项有关古代诗歌、散文的文学常识,表述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之归纳为“风”、“雅”、“颂”,其中“风”又称“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它浓缩了《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B. 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诗坛名家辈出,不仅出现了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

C.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荀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老子》等诸子散文;后者有纪传体的《春秋》,编年体的《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D. 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在他们的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古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赋比兴方才是表现手法。所以此项错误。B项陶渊明、谢灵运是东晋大诗人,而非盛唐诗人,故错。C项荀子是儒家代表,而不是法家代表。《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而战国策是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故此项错误。因此,本题选第四项。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róng)      配(pǐ)        自(jǐ)        咬文字(jiáo)

B. (zhú)       绸(mòu)     (zhuàn)玉   (shěn)笑

C. (qiāng)尔    (kuì)然    长(hào)     上(xiǎng)

D. (jiàn)计    车撵(pěng)    子(sì)     (biāo)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B.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 “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D.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E. 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2.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4.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全诗运用了__________艺术手法,借画眉鸟的形象抒写了诗人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人生志趣。

 

查看答案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至人无己,___________,圣人无名。

(4)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5)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

(6)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8)茕茕孑立,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拿

B. 暴秦之欲无               厌:同“餍”,满足

C. 李牧连                 却:抵挡

D. 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攻取之外

A. 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B.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 不赂者赂者丧

D. 予人,如弃草芥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B. 第三段连用两个语气词,“呜呼”是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是哀其结果之惨。

C. “向使三国”以下几句,假设中不下断语,表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D. “三国”是指齐、燕、赵,“刺客”是指李牧,“良将”是指荆轲。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