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四犯令 (宋)侯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四犯令

(宋)侯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拼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1)下列对这首宋词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词先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夜景:轻风微抚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月光似银,呈现出一片朦胧恬淡的景色。

B. “夜悄花无语”,进一步将景与情交织在一起,“悄”,点明了夜深人静,“花无语” 以花喻人,实写了离人的愁绪。

C. “拼酩酊,花深处。”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痛饮的状态,透露出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

D. “莫听《阳关》”的自我劝慰,反面衬托出离愁,因为《阳关三叠》这支送别曲因其辞 情、声情皆悲凄,反增离人痛苦。

E.这首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重点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 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

(2)请对词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加以分析鉴赏。

 

(1)BD (2)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拟人手法,以虚写实。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 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 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这样写用语新奇,别 出心裁,意蕴深厚,耐人回味,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赏析的一道题目,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仔细斟酌选项。B 项 “实写”错,应该是虚写,是委婉抒发。D 项,“反面衬托”错。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句的题型,这类题型考生一定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抓住诗句中的手法,最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作用。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 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拟人手法,以虚写实。注意结合诗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纶,字德言,建康人。幼颖悟,十岁能属文。历镇江府、婺州、临安府教授,权.国子正。

时初建太学亡旧规凭吏省记吏缘为奸纶厘正之其弊稍革。迁敕令所删定官、诸王宫大 小学教授兼权兵部郎官。言:"孔门弟子与后世诸儒有功斯文者,皆得从祀先圣,今辟庠序, 修礼乐,宜以其式颁诸郡县。"

二十四年,以御史中丞魏师逊荐,为监察御史,与秦桧论事,忤其意,师逊遂劾纶, 且言:"智识浅昧,不能知纶。"由此罢去。逾年,知.兴国军。桧死,召为起居舍人兼崇政 殿说书,寻兼权礼部侍郎。

二十六年,试中书舍人。高宗躬亲政事,收揽威柄,召诸贤于散地,诏命填委,多纶 所草。纶奏守臣裕民事,乞毋拘五条,从之。兼侍讲。上喜读《春秋左氏传》,纶进讲,与 上意合。尝同讲读官荐兴化军郑樵学行,召对命官,且给笔札,录其所著史。兼直学士院,迁工部侍郎,仍兼直院。撰《吴玠神道碑》,称上旨,赐宸翰褒宠。 二十九年六月,朝论欲遣大臣为泛使觇.敌,且坚盟好。纶请行,乃以为称谢使,曹勋副之。至金,馆礼甚隆。一日,急召使入,金主御便殿,惟一执政在焉,连发数问,纶条 对,金主不能屈。九月,还朝入见,言:"邻国恭顺和好,皆陛下威德所致。"宰臣汤思退 等皆贺。然当时金已谋犯江,特以善意绐.纶尔。

纶旧疾作,力丐外,除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上解所御犀带赐之。明年,知建康府兼 行宫留守。敌犯江,纶每以守御利害驿闻,上多从之。三十一年八月,卒。赠左光禄大夫, 谥章敏。

(选自《宋史·王纶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权.国子正    权:当权

B. 逾年,知.兴国军    知:掌管

C. 朝论欲遣大臣为泛使觇.敌    觇:窥看

D. 特以善意绐.纶尔    绐:欺骗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初建/太学亡/旧规凭/吏省记/吏缘为/奸纶厘/正之其/弊稍革。

B. 时初建/太学亡/旧规凭吏省记/吏缘为奸/纶厘正之/其弊稍革。

C. 时初建太学/亡旧规/凭吏省记/吏缘为奸/纶厘正之/其弊稍革。

D. 时初建太学/亡旧规/凭吏省记/吏缘为/奸纶厘/正之其/弊稍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纶自幼聪颖,十岁就能够写文章。长大后为官,为高宗撰写多篇诏令并编著史书。

B. 刚成立太学时,王纶致力于革除弊病,兴建学校修礼乐,主张将这种格式推广到各州县。

C. 王纶为官,不畏权贵,敢于反对秦桧的意见,遭弹劾罢职。秦桧死后才又重新为官。

D. 王纶旧病复发离京为官,虽远离朝廷常向皇上传递重要情况,皇上也仍然很看重他。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躬亲政事,收揽威柄,召诸贤于散地,诏命填委,多纶所草。

(2)金主御便殿,惟一执政在焉,连发数问,纶条对,金主不能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鹿的穷途

王开岭

①曾经,《齐鲁晚报》以《行人疯狂追杀野鹿》为题披露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目击者称——一头从刘公岛“偷渡”出境的野生梅花鹿在威海市郊登陆后,竟招来行人追杀。于是,光天化日下,一场索命与逃亡的马拉松开始了:野鹿沿公路狂奔,越过 2 米高的围墙,躲进一所小学里,众人紧跟跳入;小学校长欲打 110 报警,疯狂的逐鹿者夺过电话叫嚣,“抓住杀了,鹿血,鹿肉都值钱,能卖两万块!”并警告“少管闲事”。后来,鹿被堵在了一间乒乓球室,警方赶到后,场面仍无法控制,仍有人高吼“野鹿谁捡归谁!”情势危急,警方只好与刘公岛林业部门联系,直到鹿主赶来,事态才稍有缓和。由于天色已晚,轮渡停航,有关人员决定让鹿在学校暂避一宿。深夜,竟还有垂涎者在校外遛达,一副伺机抢鹿的架式……

②捏着这份报纸,我体味到一股冷,一股惊悚的饕餮之冷。不仅是对蒙昧的寒心,更 有对人性和同类的陌生、对文明的迟疑与迷茫。有时,你不免疑虑:除了遮体的兽皮换成 了化纤织物,人到底进化了多少?

③想起了人的遭遇。

④有时候,一头鹿的命运就是一个人、一类人的命运。“人——鹿”背后,隐匿的是“人——人”的关系。既然以此待鹿,怎能保证不以同样方式对同类下手呢?那些研制细菌战 的人,不就把为人准备的东西先喂给了动物吗?那些窥视藏羚羊的枪口,不也毫不犹豫瞄 准了环保志愿者吗?

⑤眼前,浮现出两幅情景——

⑥一是歹徒行凶或英雄落难时,那黑压压一望无际的看客丛林。一是“文革”批斗会 上,群情激昂、纷纷冲上台集体施暴甚至当众杀人的表演。诸如广西武宣县的食人案,据《武宣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件》记载:“文革”中该县有一百几十人遭食;有学生批 斗老师后,在校园内就地架起炉灶,将之脔割烹煮。1968 年 6 月 18 日,武宣中学教师吴树 芳被批斗致死,其肝被烘烤药用……(见王毅《“文化大革命”野蛮性和残酷性的文化根源》)

⑦两幅情景,表面上一冷一热、一静一动。其实,冷漠与狂暴、怯懦与凶残,畏缩与 嗜血、优柔与决绝、被虐与施虐……这些人性的两面,实乃一脉相承、同根同源,转化起 来也一蹴而就,并无障碍。

⑧尤须注意的是,逐鹿者不仅是人,更是人群。上述的鹿和“文革”遇难者,其最大 杀手即这种“集群”效应。法国人古·勒庞有本研究群众心理学的名著:《乌合之众》。他 指出:群体氛围下,人的心理比平时更有武断、粗暴、专横的倾向,更易滋生犯罪和极端 行为;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契约,在狂热的群体中往往失效。

⑨群体掩护下的施暴,在欧洲异教冲突、法国大革命、德国“水晶之夜”、义和团运动、南京大屠杀、中国“文革”、波黑内战、科索沃纷争、印尼骚乱中已屡见不鲜。

⑩群恶群暴的因子,不会随伤疤和光阴一起消逝。它会像灰尘、蟑螂一样耐心地潜伏下来,趴在生活的旮旯里、皱褶里,寄生在人体的毛囊中,默默繁殖、变异,它时刻准备 着,伺机掀起新的暴动……

⑪伏契克临终告诫:人们,我爱你们,可你要警惕啊。

(选自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详尽地叙写了“行人追杀野鹿”的事件,旨在用细节表现人类的随性而为,激发读者共鸣,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B. 作者认为,群体掩护下的施暴行为从中国到外国,从过去到现在普遍存在着,伴随着人

类发展的历史,还会伺机再次出现。

C. 文章由“行人追杀野鹿”事件谈到人类自相残杀的事件,并深入剖析了人类产生群体暴 行的原因:人类的蒙昧原始以及“集群”效应。

D. 第⑩段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群恶群暴思想比作灰尘和蟑螂,形象地表现了其 肮脏、卑劣、普遍以及顽固的特点。

E.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旁征博引,有理有据。有较深的文化意蕴,也有深刻 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用“鹿的穷途”作为标题的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 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 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 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 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 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 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 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 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 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 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 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 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 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 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 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 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 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 题。

中国古代文化以伦理文化为主,最重“礼义”,礼的精神彰显于道德观,礼的形式则所谓“衣冠礼仪”,“文章光华”。而“道德”一词,重在“德”,“道”是通往“德”的途径。 道德崇高而广大,然古人讲究“践履”(即实践),所以示知广大民众,德教最初或最基本 归于一字:孝。“孝者,教也”,教育之教的字源来自孝,所以《孝经》中有“百善孝为先” 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的农耕经济,极重血缘与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兄弟(所谓的“孝悌”)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以之为本,但如何将个体 的“孝”发展为“孝文化”,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由此,古人提出了“孝养”“孝 顺”与“孝敬”三层次的义理。

《孝经》说:“百善孝为先。”孝如何表现,首在“养”。古代是农耕经济,生活取资劳 作,“孝”字取“子”负“老”形象,“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今天的老人已有社会保障, 但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之义不可丢,养之心不可无,落实到物质层面也是 必需的。由此“孝养”的生发,中国文化极重“养”,我们讲“养胃”“养气”“养生”,古 人如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我们谈胸襟谓之“涵养”,讲文明称有“修养”, 实际都由“孝养”而来。

然而,孝仅限于“养”可否?《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答弟子问的一段话:“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生存之“养”,还 是孝道之“养”,前者同“犬马”,后者乃“人伦”,所以关键在一“敬”字,做到了“孝敬”, 才是孝文化的核心,人对“孝”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内化为道德的情怀。古代所推崇 的“二十四孝”,其中虽有偏颇,但大多数的故事,显然是这一情怀的形象化表述。在“孝 养”与“孝敬”之间,还有“孝顺”,《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曰:“父母其顺矣。”说的是 子女对父母之依“顺”中的孝“义”。

孔子说孝敬,敬,就是敬畏,所以宋代理学家为人、治学,无不倡导“居敬”,这是由 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而中国文化经典中为何反复强调“敬”字,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纯粹性宗教的缺失有关。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收录第一首诗是相传帝 尧时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上帝 的无奈,是中国人自主力量觉醒的时代强音,但同时从反面理解,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 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这也是先贤之所以重道德自律与反省,乃至“敬畏”的意义之所在。 当然,这种孝敬的道德情怀并非“唯我”的,而在于推扩,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 引述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已将个人道 德提升到一种社会道德。这种推扩功能,又以个人道德为中心形成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大 学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人朱熹以此教学,视为“大 学八条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先提出“孝养”“孝顺”“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后对各层次义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B. 论述有关孝的义理时选文由个体的“孝”到“孝文化”,层层递进,体现了孝的教育转 化为孝的情怀的过程。

C. 论述“孝敬”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生存之“养”与孝道之“养”的对比,论证了“敬”的意义。

D. “教”的字源来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发点;《大学篇》选文则体现了德教的实践要以个人道德的修炼为中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养气”“涵养”“修养”这些说法,实际都由“孝养”生发而来,这反映出农耕经济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

B. 农耕经济时期,生活取资劳作,“孝养”老人,提供保障,天经地义,但这还未生发成“孝道”的伦理文化。

C. 有别于动物的生存之养,人对养有敬畏之心,并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怀,因而孝敬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D. 宋代的“居敬”,把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理学家们在为人和治学中 无不倡导“居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孝”故事虽有偏颇,但大多形象化表述了孝敬情怀,所以对德教、对中国的伦 理文化有重要意义。

B. 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国先贤重视通过道德自律与反省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C. 孝敬的道德情怀由个人道德向社会道德逐渐推扩,最终形成的以个人道德为中心的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

D. 朱熹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一个人不能正心诚意修养自身就不能做到家齐、国治。

 

查看答案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需要一点点的疯狂,好使你不变得愚蠢!——美国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歌曲《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疯狂”到底是什么呢?是梦想?是自我?还是……

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