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夜归
钱澄之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1.下列各项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写诗人在深夜的秋风之中,乘舟归家,心情迫切。
B. 最后一联情景,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相似。
C. 诗中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显示出萧散淡泊、恬静自然情趣。
D. 整首诗歌,语言冲淡疏朗,娓娓道来,朴实之中充满了韵味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追水林峦行失去”一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齐王冏起义,孙秀录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旟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2)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1)虓xiāo:怒吼。(2)蹇谔:正直耿介。蹇通“謇”,正直。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B.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C.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D. 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书”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本文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臣子的文书。
B. “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坐”指定罪、获罪。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D. “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他虽然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 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
C. 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D. 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他身处乱世,不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时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
(2)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B. 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C. 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 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 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D. 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B.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 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D.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请以“谈包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提示:“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本题可以只从一个方面入手写作。不少于80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静和动是一对矛盾,又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总是静久思动,动久思静。就像旅游, ① ,就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在外面流浪久了,又会有回家的向往。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陷入痛苦, ② 。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在一切物质需求已达到满足的境况下,能够继续自己对爱与美的不懈追求, ③ ,这是对一个人极大的挑战。
补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
(1). 《蜀道难》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定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琵琶行》中诗人贬居地荒僻,借用杜鹃形象来表现环境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