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秋家国梦 百年翰墨韵 秋蕾 蒋思豫先生在百岁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秋家国梦  百年翰墨韵

秋蕾

蒋思豫先生在百岁时写下诗句以为纪念:“少年贫笈弃家乡,煮鹤焚琴六月霜。唾面自干腰不折,尘颜含笑看洛桑”。他还写有“士气峥嵘焉可侮,骨头如鼓作铜声”等联句。其诗其辞,也是老人百年人生,风骨铮铮的生动写照。

1914年的春天,中国大地风起云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渐呈燎原之势。宜兴和桥,秀美的江南古镇。蒋思豫,就出生在这里。蒋姓是宜兴的大姓,蒋思豫的祖辈显赫不凡。蒋思豫的父亲也是饱读诗书、精于书法。蒋思豫从小便酷爱书法,读小学时临摹柳公权的书法习作便已名列学校第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受过良好教育的蒋思豫加入了救国行列,先后在武汉、太原等抗战前线工作,还曾与周恩来、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在一个大院共事。抗战期间,蒋思豫还身兼《中国青年》编辑,并在《益世报》等担任记者和特约撰稿人,亲身经历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有一次在重庆工作时,遇到日军飞机空袭,因为来不及躲避,两位同事被炸身亡,他们倒下的地方与蒋思豫只相距数米。那时候,蒋思豫的心中便存有一个和平与宁静的梦,哪怕完成这个梦要耗费一生,他也在所不惜、追求不止。战事紧迫,生命朝不保夕,蒋思豫依然挥毫不断,并利用机会向在重庆的沈尹默、伍蠡甫等书法大家请教,更与潘伯鹰、傅抱石频繁往来,切磋书艺。

当年在复旦学习期间,他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书法成就,将于右任编著的《标准草书》随身带了近十年,临习不断,立志端正书品,传承右公书法心得。蒋思豫的品行、书艺得到于右任的认可,经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他有幸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1947年7月的一天,在南京于右任长子于望德府邸中,33岁的蒋思豫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著名的“当代草圣”,磕头行拜师礼。于先生忙拉他起身说:“行个鞠躬礼就行啦!”就这样,蒋思豫得到右公的悉心指导,并渐渐形成了朴茂厚实、简洁凝练、运转持重又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1976年,蒋思豫回到夫人的故乡——宁波镇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这近40年的时光里,蒋思豫将对书法的热爱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书法为伴的宁静岁月,让老人感到无比幸福。他经常对子女们说:“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巨大精神财富,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决不能在吾辈手上中断。

蒋思豫一生研习“于体”,其草书直追于公笔韵。他还写下洋洋万言的《论于右任标准草书》一至三论,为“于体”书法传承作出了理论贡献。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胸襟的开阔与心气的平和,在老人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蒋思豫发挥毕生所学,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胡茂伟拜访蒋先生之前,先看到了蒋先生的一篇文章。蒋先生在文中批评了现在书风浮夸,书坛名家大师满天飞,都把自己捧得很高。书法进门容易深入难,要成名成家谈何容易,书法不是刘翔跑一百米栏,一下子就过去了,书法是马拉松,它要你用一辈子的精力去追求。“这应该是个超拔的长者,绝不会流俗。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关于蒋思豫老先生的印象,很有风骨,如同于体草而不乱,奇而中正的书风,个性卓然,而不失端直。”

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但为人处世上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在镇海区的一个老小区巷子里,一间二室一厅六十平方米的旧楼房,就是蒋思豫与夫人徐敏蕾的住所。家什是旧样子,墙面有些泛黄,门板十分轻薄,有一些房间仅用旧棉布当门帘。但眼前这两位老人的风采却让这间简陋狭小的屋子增添了活力与温馨。蒋思豫几乎足不出户,曾给自己立下四条誓言:一不参加任何书画组织;二不举办个人书画展览;三不收受学生;四不出书画册集。

蒋思豫的人生在沧桑百年中历经坎坷,始终陪伴老先生的是他最钟爱的笔墨。唯有这件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在千般风雨中丢失。可以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

(节选自《宜兴日报》)【相关链接】

蒋思豫认为,目前书法界以丑、怪为革新,不问字源、字形自作“改良”,殊不知违悖书道,是一极大的陋弊。书法一门,要深研前人的法度,杜绝错字,别字。蒋思豫可以说是身体力行,甚至向权威挑战。十年前,北京的《团结报》副刊有个“大雅篇”的专栏题签,是启功先生的手笔。启老是当代书坛的领袖。可他那“雅”字的“牙”旁左撇回踢,牙的上面又分不清而变成了“稚”字。经年却无人提出疑义。蒋老为此提出矫误的意见,寄信于《团结报》责任编辑。不日收到了他们的致谢复函,并附五元钱的稿费。他们将启老的题字撤换,由北京名家萧劳先生重写正名。

(王宣民《蒋 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标题运用对偶的手法,既准确概括了蒋思豫先生心系祖国、执着于书法的人生经历,又暗示了他的优秀品格。

B. 蒋思豫读大学期间,就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练习他的书法,并以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成为先生的入室弟子。

C. 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使得书法成就颇高,尤其是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最为出色。

D. 传记全面再现民蒋思豫先生百年的沧桑历程,他虽历经风雨,但始终没有告诫钟爱的笔墨,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2.文章结尾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这一说法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3.蒋思豫先生在百年人生中展现了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他赢得人们尊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蒋思豫先生人格魅力的认识。(说出两点即可)

 

1.A 2.①幼年时受父亲影响,酷爱书法。②战乱期间,挥毫不断,拜访名家,切磋技艺。③复旦学习期间,不断临习于右任编著的《标准草书》近十年。④隐居镇海40年,与书法为伴,以传承书画艺术为己任。(每点1分,句意通畅1分,答出3点即可。 3.示例一 以身许国,家国情怀。抗战时参加救国行列,以身犯险,只为心中和平之梦。家国情怀让年轻人常怀凌云壮志,为理想而奋力拼搏。 示例二 认真专注,刻苦钻研。以毕生精力钻研书法技艺,遍访名师,在艺术上认真计较。艺术永无止境,但用毕生精力钻研,转益多师,“难事”永远只是“有心人”的征服对象。 示例三 淡泊名利,随遇而安。身居陋巷,家居狭小简陋,与书法为伴,不追逐名利。安贫乐道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能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示例四 捍卫书道,挑战权威。力矫时弊,正本清源。撰写文章批评书风浮夸等不良习气;不畏权威,指出启功先生的书写错误。当权威离真理渐行渐远时,要义无反顾地捍卫真理,这是艺术家的良知。尊重权威,但不惟权威,艺术上才有突破,科技上才有创新。(每点2分,句意通畅1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全面再现”不准确;B项,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弟子并非在读大学期间;C项,蒋思豫的草书最为出色。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第一步: 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 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 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 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 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 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结尾说‘书法是蒋思豫 医生的主调’,这一说法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 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答题关键词“书法是蒋思豫医生的主调”,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4. 8.10节,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加以总结,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1)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 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 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4.8.10节。(2)抽条法,即在锁定 “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 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 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 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试题分析:本题可从“抗战时积极加入救国行列,身兼数职为国效力,新春和 平之梦;蒋思豫自嘲是一个“一生无所作为的糟老头”,认为对待人生“何不笑看烟霞,落得一身 轻松”。 他与夫人住的旧楼房,家具老样,墙面泛黄,房屋简陋,狭小,却充满活力与温馨。“热爱 书法,端正书评,书法功力不俗,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为书法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等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 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那个下午天气半阴半晴,始终有一些云层缭绕在碧蓝的天空上。太阳被云层挡住,照不到地面。长命刚出家门就不顺心。长命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饮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

收泔水有一点讲究,大餐馆里的泔水都是关系户,长命挨不上边,剩百十家小食店小餐馆。带着沮丧的情绪,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

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围着白围裙的小老板正在煮面,看见他来,说:“你又这样早来?没啥泔水的。”

长命笑了笑,伸手去衬衣口袋里掏支烟递过去,说:“有一点算一点吧,来迟了,大家又该争起来。”

小老板叼起烟说:“没见过你这样的人,还怕和别人争。”

厨房里只有小半桶潲水,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长命腾了泔水,把桶还回厨房时,小老板刚好端一碗面递给女人。长命拍着手出来,看见女人低头吃面,女人穿得时髦,是一个漂亮的少妇,她吃面时尽力张大嘴,怕面把口红沾去。长命在店里站了一小会儿,女人留意到他站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快速睃他一眼,又一次本能地避向墙边。

长命不明白这样一个漂亮的女人,她的眼神和表情为啥比别人更恶劣,更难以接受。他瞬间就做出了一个让自己都吃惊的决定。他再一次掏出烟来,递给斜倚在门边的小老板,自己也点上一支,然后坐到女人的对面。

长命看见小老板的脸上呈现出一点坏笑,他想小老板一定误会他坐在这里,是想多看两眼这个漂亮的女人。

女人吃面的动作小了许多,每一口都只夹起两三根面条送进嘴里,艰难地咀嚼,仿佛吃的不是面,而是中药渣。女人现在不敢再看长命,拼命低了头,抵着墙壁。女人尴尬的状态让长命心里舒坦了许多,他需要的效果达到了,正准备站起身时,女人却先站了起来,付过钱匆匆走出面馆。隔着玻璃,长命看见女人恶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他猛然觉得身上长出许多鸡皮疙瘩。

还剩大半碗面,长命把面端了,倒进潲水桶里。小老板来收碗,小老板脸上的坏笑更明显了,忍也忍不住。长命想这误会又深了一层,就算没一点泔水,他也不会逼别人剩下半碗面的。误会让人讨厌。

长命并不解释,这是没法说清的事,他只招了招手说:“给我也来二两面。”

小老板把面煮上来时,脸上还挂着默契的笑。长命从衬衣口袋里掏出五元钱,把面钱付了,然后他看着小老板,也笑了笑,端起碗直接走出去,把二两面全倒进了潲水桶。他还碗的时候看见小老板的笑全部僵在脸上,尴尬地站在那里。

什么事都没办法解释,长命只怪自己把事情弄糟了,他要二两面并不是赌气,他仅仅想让小老板明白,他坐在女人对面并不为那一点潲水。

长命骑着摩托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潲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长命后来把车停在新华书店宽大的橱窗外,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虽然这个女人并不太漂亮。快是关门的时候了,书店里除了慵懒的售书员,只剩下这一对沉浸在画册中的母女。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在那里,他能听见她们说话。

他听见女儿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女儿说:“现在是什么季节?”

长命想,真是秋天来了,难怪风冷得不同。

女儿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女儿说:“谁会需要?”

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小女孩看到长命,嘻嘻笑起来。长命看出小女孩的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跳得厉害,他的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想他回到家里还得把这好心情给延续下去。他努力在脑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

(《光明日报》,2016年7月8日14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长命收泔水后的见闻和感受,表达对底层劳动者辛劳与苦痛的关注与同情,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B. 小说开头描写天气半阴半晴,云层挡住太阳的阴沉、压抑景象,为下文展现长命不如意的遭遇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C. 小老板脸上的坏笑令长命产生的误会,长命掏钱买来二两面,然后径直把面全部倒入潲水桶,这一举动让小老板十分尴尬。

D. 小说动作描写简洁传神,例如写面馆里那位漂亮女人“睃他一眼”“避向墙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对长命的嫌弃与怨恨。

E. 小说成功描写了长命的心理活动,清晰表达了长命的感情发展脉络,这对于刻画长命的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

2.小说中长命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那位母亲说长命是需要秋天的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

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

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道”,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道不行”,不如“乘桴浮于海”。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后最忠实的继承者和最坚定的推进者,他将“义”提到与“仁”并列的地位。将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经过众多儒家学者的研习和宣扬,仁义之道在战国中后期已为不少诸侯国上层人士所接受,得到广泛传播。

汉高帝十二年,刘邦自淮南至鲁,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从此,儒家学者开始对仁义之道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在汉代传播儒家仁义学说的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董仲舒。因为他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主要是从政治层面论道。儒学的发展,至宋代达到顶峰。追求经世致用者,有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朔学、苏轼家族的蜀学和陈亮的功利学派。理学一派则前有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奠基,程颢还被学者尊为“明道先生”,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体系的建构。两派虽于内圣、外王各有侧重,但对仁义之道内涵的开掘极其深入。

相对于广阔的社会需要而言,思想家的儒学传播主要是在精英文化圈。南北朝末期,颜之推撰巨著《颜氏家训》,涉及家庭伦理、处事原则、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对整个宗族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影响所及,带动了后世大量家训作品的问世。宋代以后,宗法作用日益提升,各地家族谱牒大量产生。每部族谱依例皆有家训、家规的篇章,包括孝父母、和兄弟、敬祖先、睦宗族、忠君上、笃师友、戒骄淫、务耕读、制财用之类的日常生活准则,成为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且以新近发现的湖北省罗田县民国《晏氏庚午宗谱》为例。谱中除了《首传一》收载《户规》外,《首传二》一整册皆为明清时期的“先祖遗训”,包括《圣瑞公训词八则》《伟人公家诫十六条》等14种。其《圣瑞公训词八则》论“积德”云:“济世之心争诚伪不争大小,总须出于真挚,量力而行。”诸如此类由各地乡绅所作的家训、家规,文字上或许不能入思想家的法眼,却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用语比思想家更鲜活,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尤其是家训、家规出自各族先人或乡贤之手,更増后人敬畏之心和亲切感,能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生活的向导。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仁义之道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与其生活水乳交融。

(节选自周国林《仁义之道 ——中国传统社会之信仰》)

1.下列关于“信仰”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精神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关怀。

B. 人类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

C. 天神天道作为一种信仰曾经在商周时代普遍存在,但是后来被孔子的“道 ”替代。

D.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等立足人文价值探索,都用“道 ”字表达自己的信仰。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相比于“道 ”,君子不必太计较吃饭穿衣,要寻求和实践“道”,让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B. 孟子作为孔子“道”的继承者和推进者,将“义”与“仁”并列,把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

C. 儒学发展至宋代达到高峰,形成 了新学、朔学、蜀学等流派,南宋朱熹集大成,完成了其体系的构建。

D. 《颜氏家训》带动大量家训作品问世。这些家训、家规拟定的日常生活准则是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祭孔推动儒家学者积极传播仁义之道,董仲舒从政治层面论道在汉代传播儒家学说过程中产生极大影响。

B. 仁义之道的传播既依赖历代思想家的儒学传播,又得益于那些不入大思想家法眼的家训、家规的宗法作用。

C. 《圣瑞公训词八则》类的家训、家规都能采用鲜活的语言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

D. 仁义之道作为一种信仰,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配角综合征”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对此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某设计师为全国34省市地名进行创意艺术设计,以下为其中两幅作品。请概括出两个共同的创意特点,然后选择其中一幅作简要分析,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手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人的皮肤上有许多神经末梢“感受器”,,再经过大脑的判断做出决定。据统计,人体皮肤上每平方厘米大约有12个感受热的“感受器”,一二百个感受痛的“感受器”,25个感受冷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而是在手指、嘴唇、脚底等部位多分布一些,所以。譬如盲人的手指的敏感度就很强,他们靠手指触摸盲文纸上凹凸不平的小颗粒,可以流利地“阅读”盲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