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
【注】①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②饐而餲: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赏析第一首诗中的画线句。
2.唐诗的“莺边日暖如人语”和苏诗的“西崦人家应最乐”两句诗中都写到“人”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楼记
【明】陈继儒
王元美①尝谓余:“市居之迹于喧也,山居之迹于寂也,惟园居在季孟间耳。”然王氏之弁山,枕城中,朝暾映门,游屐麏集②,即主人亦往往支门谢客,欲放而之于旷间无人之乡而不可得。余然后知园之与众也,宁独;与其谋于市也,宁谋于野。
吾友范象先,有园在横涝野塘之南,去城十里而近,喧寂半之。四面榆柳,阴翳小池。池上梅花两树,婆娑相对,苍枝老骨,纵横屈曲,挑檐而上。其干可抱,其叶可荫一亩余,其子可得五石。
范子谓:“吾见梅多,未有如此君之老而奇者。”乃结高楼以临之。独与一二野衲,摊虎皮,爇③猊鼎,倚楼而歌。歌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已复笑曰:“如李迪诗,不过得花之幽韵闲淡而已。吾家老梅,正如碧眼胡僧,修眉露额,又若毒龙怒虬,纷孥构斗于广莫之野,攫爪迸鳞,鬼怪万状,度他梅讵足与此君争席?庶几钟贾山之嘉树,四贤祠之紫藤,差鼎足矣。”范子楼既成,于是广莳霞桃、芙蓉、来禽之属,以映带之,池加辟,竹加徙,楼之为观,日闲以敞。
而陈子适来,陈子曰:“吾尝闻往年探梅者,过寿安寺中,寺僧为游客所困,至折而为薪。而其次惟光福玄墓④之傍,薄雪轻云,漠漠数里,一快生平。然村人率以种梅为业,不复有品题护持,与梅花两相韵者。古今梅花之知己,仅得林逋⑤君。后迄二百年,而有范子于此中块焉野处,白板赤栏,朱帘碧幄,依微独立于暗香疏影之外,何异处士孤山?所少者童子开笼放鹤耳。他日抱鹤上扁舟,送之花下,烟沙星渚,短笛悠悠,有巍然破轻浪而出者,则陈先生至也。子其报梅花吐一枝以候我。”
【注】①王元美:王世贞,字元美,明代文学家、史学家。②麏集:jǔn,聚集。③爇:ruò,烧。④玄墓:在苏州市吴县,为赏梅胜地。⑤林逋,字君复,号和靖。人称“孤山处士”,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枕城中,朝暾映门 枕:靠近
B. 乃结高楼以临之 结:修建
C. 于是广莳霞桃 莳:栽种
D. 池加辟,竹加徙 辟:僻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爇猊鼎,倚楼而歌 ②弃甲曳兵而走
B. ①楼之为观,日闲以敞 ②故为之文以志
C. ①与梅花两相韵者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D. ①依微独立于暗香疏影之外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范象先的一段话和陈子的一段话,而王元美的话语则相当于“引子”,使话题自然开启而不显突兀。
B. 范象先重在说梅,他欣赏的是梅树闲淡的美和动态的美,以想象与联想,使得静态的梅树动态化了,表现出了梅树的姿态和神韵。
C. 作者自己的一番话,重点是说人,分别描写了折梅的人、种梅的人和赏梅的人,他认为创造美和懂得欣赏美都是非常重要的。
D. 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以梅为线索而一脉贯通,而且后半部分有所拓展和深化,全文形成了既有横向发散又有纵向深入的结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然后知园之与众也,宁独;与其谋于市也,宁谋于野。
(2)庶几钟贾山之嘉树,四贤祠之紫藤,差鼎足矣。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颜氏家训•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故里 梁衡
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这恐怕是第一次正式为项羽立碑,由是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霸王别姬……讲解员说她统计过,有一百多条。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一般的成语辞典收三四千条,大型辞典收到上万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项羽少年时不爱读书,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未想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读不完的书。汉代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司马迁写了这样一个人物,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就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两千年,而且还将影响下去。
汉之后,项羽成了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史家说,小说家写,戏剧家演,诗人咏,画家画,民间传。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个多色彩的人物。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雄心勃勃又谦谦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八尺男子却儿女情长。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好歌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两人从容自刎。他是一个性情中的人物,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剧之美。他身上有矛盾,有冲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壮如山,声如雷,貌如天神,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全国北至河北南到台湾,“项王祠”“项王庙”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南迁到福建的王姓奉霸王为自家的保护神,台湾许姓从大陆请去项羽塑像建庙供养,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鲁迅说,一部《红楼梦》有的见淫,有的见《易》。一个历史人物,就如一部古典名著,能给人以充分的解读空间才够得上是个大人物。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说你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回呢:“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节选自梁衡《秋风桐槐说项羽》,题目为编者所加)
1.选文写“项王故里”,对于景致,作者只重点写了“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有何用意?
2.全国多个地方修建“项王祠”“项王庙”,作者说是老百姓“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4.联系全文,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大流派都对道德修养有大量精致的论述。儒家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在教人如何进德达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孔子极为重视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究,提出了学、思、行三种主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气”“寡欲”和“反躬内求”等修养方法。荀子提出了“以心知道”“善假于物”和“锲而不舍”的修养方法。《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养路径。宋明理学家则创立了“居敬穷理”“自存本心”和“省察克治”的修养方法。总之,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甚多,计有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志、力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省、自讼、格心、自治、反身求诚、见贤思齐、闻过即改、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等。这些方法大致有两方面内涵:涵养善端与修正错误。前者指自己在有向善的内在禀质的前提下培养善的品质,后者指要同经常困扰自己的邪恶念头做斗争并努力修正不良品性。修正错误与涵养善端是道德修养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相对而言,道德修养应先从纠邪改过上下手,筑造一道坚固的道德堤坝,防范贪欲之水的泛滥,而后才好涵养善端。
道家的修养方法强调的是对外忘物,对内忘己,对世忘人,消解心知的枷锁、情感的执着与人世的系缚,根除伤生伤性的“四六”之害。“四六”之害为庄子所提,“四”是指“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这四大害。“六”是指四大害中的每个又包含六小害。庄子说:“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即要从贪欲、意欲、情欲、知欲中解脱出来,养精修性,虚静淡泊。因此,“修道”的方法,一为“心斋”,二为“坐忘”。心斋是净心法,坐忘是禅定法。使心不动不染,如虚空之无,离形去知,内外双忘,最后达到天人统一的“同天”境界。
佛家的修身方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定慧双修、止观双运。前者是指通过修炼能够进入静定状态,再通过静定有所觉悟,发生智慧。后者是指心持续专注一境而寂然不动和用如实的智慧观析真实。
在中国传统修养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尽管有此分殊,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这就是都将道德论与认识论融为一体,突出了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特别是躬行践履、习成而性成的思想,闪烁着实践哲学的光辉。
(作者:韩东屏。摘自《中州学刊》2015年第l0期)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大流派对道德修养的大量精致论述,是教人进德达善、修身自律伦理文化的主流与正统,是传统文化中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B. 宋明理学家创立的“居敬穷理”“自存本心”和“省察克治”的进德达善、修身自律修养方法,也是儒家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C. 道家强调的对外忘物,对内忘己,对世忘人,消解心知的枷锁、情感的执着与人世的系缚,以致达到天人统一的“同天”境界的修养方法,是不切实际的虚幻主张。
D. 尽管儒家、道家、佛教在入世与超世、出世的主张上是不同的,但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还是共同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和躬行践履、习成而性成,闪烁着实践哲学的光辉。
2.从内容角度考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 道德修养方法 B.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修养方法的共同特征
C. 儒、道、释的道德修养方法 D. 道德修养的实践哲学方法论
3.根据选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人类道德修养中的两点作用。
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外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1)请你根据示例猜一节气名。(2)模仿示例,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谜面: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 谜底:雨水
①谜面: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 谜底:
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