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又一年,我们,都...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又一年,我们,都在长大。新的一年你有怎样的见闻与感悟,请以“又一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又一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红的. 紫的 黄的 绿的 蓝的 一朵儿一朵儿绚烂的争相开满了整片寂寞的天空。原来呀,是烟花来陪银河之外的繁星点点,如果说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 右岸是值得留恋的记忆,那么中间流淌的是青春的淡淡哀伤,当烟花靠岸的时候沙漏会帮我们记住那些时光。 一节儿一节儿的鞭炮噼里啪啦的拉开了新春的序幕,也吵醒了睡的正酣甜的我。牌桌上磕磕碰碰的颗颗粒粒和那群碎碎念念的男男女女的手亲密接触。年年岁岁岁今朝,朝如霞,霞如烟。岁岁年年年常新,新人故,故人生。这些事儿就像明天的太阳总会升起那么寻寻常常。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和我一样总会在新的一年里回忆刚走过的青葱岁月。那种感觉就像喝一碗装满温馨的冒着热气的排骨藕汤,齿颊留香 回味悠长;又像在侧耳倾听一首悦耳动听的轻音乐,有充满新奇的开始,也有跌宕的高潮,还有不甘的结局,我又长大了一岁,身边的人有老了一岁,而我们还有多多少个这样的一岁让我们重来? 狼牙月,伊人憔悴。除夕夜,琉璃冷,怎敌枯等人家,如斯心? 记得回家的那天,还在上班。那天我门几个同事吃饭的时候,我吃得真是那叫个感激涕零,我说,好像是我妈妈做的饭啊!后来笑趴了他们。尽管他们都说我妈妈做的饭不好吃,可我就是喜欢那个味道(有点肉麻,可以忽略),吃了十九年啊。听说可以放假回家过年,我们几个想打了兴奋剂似的,那天一直笑个不停。但和我们一起做事的那个大叔却挺凄凉,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家陪阿姨过年,他说,儿子姑娘不回家,过年有什么好回去的!我就说,打电话把他们叫回来呀!他一脸抱怨的说,还打电话,每次跟他们打电话都不耐烦,好几年都没回来啦!我说,你们总会享到他们的福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容易满足的主儿,就算放一天假我也想回来。记得以前,非常讨厌过年,不想回家 ,每次过年都不开心,我总是会逃避。也许长大了,有些东西终究会变,有些感情是很难得的,就像我爸我妈总说离,却总是谁也离不了谁。其实我挺幸福的,悲伤缩小点,幸福扩大点,不就是一个大大的笑脸?那些过不去的过得去的就像沙漏里的沙子一样挤下去了。 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是我自己本身就没有安全感。我一直不想打开那道门,是怕打开了再也关不了。我像所有人一样,一直苦苦等待着幸福降临,却突然发现幸福其实一直在身边。也许用不一样的心态看同一种事也会有不同的感觉。 今年烟花开得特别灿烂,我却拉掉了耳朵上正放着杰伦的《烟花易冷》的耳麦 ,就像甩掉了一世的凄凉,静静的欣赏这恩赐的漫天华裳。 原来以为烟花很寂寞,现在明白只要看烟花的人不寂寞就够了 ! 烟花都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停靠点,你呢?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带材料的命题作文,审题抓住材料中关键句“新的一年你有怎样的见闻与感悟”和题目“又一年”,作文是只要写出自己的见闻与感悟即可,主意文体要明确。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本题材料,考生可以探究从网络谣言风行的原因入手立意。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例如,本则材料中,“查证”“辟谣”可以看出,命题这对传播谣言的批判态度。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里”的文化风暴裹挟了谁

单士兵

依靠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的“旭日阳刚”音乐组合,现在回看过去,会发现他们与曾经扶他们上马走上一程的人——《春天里》词曲作者兼原唱者汪峰,渐行渐远。因为汪峰近日明确告知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  

从当初凌乱局促的出租屋唱上了“星光大道”,随后唱进央视春晚,旭日阳刚经过一条别样的途径,完成了从草根到明星的重大转身。这段成功过程,绕不开汪峰的扶持。比如,汪峰邀请旭日阳刚参加自己的演唱会,特别是一再授权他们直到在春晚演唱《春天里》,最后才完成了对这对草根歌手命运的根本转变。就像每个父母懂得自己的孩子一样,汪峰自然明白《春天里》的价值,也明白这种翻唱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对背后的文化与市场的秩序又意味着什么。

当汪峰不让旭日阳刚演唱这首歌,自然带来各种争议。而这些争议也在被围观与评价。

文化冲突的风暴生成了。被这种风暴裹挟的,不仅是汪峰与旭日阳刚,还有更多人。文化差异越大,参与人群越多,风暴就越激烈。

旭日阳刚曾经的生存状态,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表征,自然容易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旭日阳刚对音乐介入现实生活无疑也作出了贡献。但是,这又绝不是消解《春天里》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的理由。

面对这些复杂错位的社会文化元素,当事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围观者也面对着文化价值判断的博弈。而这些价值阐述与文化博弈,本身何尝又不是一种财富?

当然,汪峰给予过旭日阳刚最大的帮扶。当旭日阳刚以大量商演冲击特定版权秩序,客观形成对汪峰及其团队利益冲击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汪峰选择拒绝赐予,并不承担道德责任,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理性。他在这起事件中展示的文化包容与秩序守护,应该得到尊重、理解,甚至是激赏。

央视主持人将汪峰维护版权行为称做是“危机公关”,认为应该以“开阔的心胸”这样的道德境界面对问题,从中也不难发现法律意识的淡薄。诚然,对弱者的宽容与同情是应有的品质,但弱者从来也不应该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更不能因为是弱者就可免于担当法律责任。

如果不尊重这些文化常识,恐怕会远比这事件本身更悲哀。如果不能通过理性的文化对话,真正形成对文明与秩序的普遍坚守,任何人都可能遭遇到精神与权利的剥夺。就像现在汪峰被裹挟于“春天里”文化冲突的风暴中。

也就是说,通过对这起事件的围观与梳理,让人们形成更多的文化认同,懂得去遵守秩序底线,那样才能避免更多人被裹挟在文化风暴中,而不至于产生太多的盲从与迷失。

(选自2011年2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具体说说“春天里的文化风暴”是指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应该怎样对待和避免这样的文化风暴?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钱无钱

钱百万姓钱名百万。钱百万姓钱却没有钱,钱百万的钱只能看不能用。钱百万的钱不是假钞,不是冥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钱百万的钱,全是古钱。人称钱百万是古庙镇一怪:乃钱币爱好者也。

每天,钱百万都不忘把那些收集的钱币拿出来反反复复地摩挲欣赏,组合排列,辨识鉴定,乐此不疲。

钱百万的钱币使小镇人大开眼界,其中有空首布、有齐刀、有秦半两、有汉代厌胜钱、有永安五铢、有开元大钱、有北宋铁母、有太平天国珍钱,更多的是清代的钱币,真可谓洋洋大观。

钱百万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还不够他每月搜罗两三个钱币。钱百万唯有从牙缝里抠,平素鱼肉几乎是不进门的,常常素菜一碟、白饭一碗,自得其乐。

幸好早先这些古钱币在小镇人心目中并不金贵,半送半卖给钱百万的。

近年开放了,小镇人渐渐明白:这些古钱币其实老值钱呢。因而再不肯轻易售之于钱百万。

渐渐有了专做古钱生意的,在小镇上收了贩到市里、省城里。古钱价被越抬越高。

钱百万开始望钱兴叹。看中的,爱不释手的,却无钱购之。钱百万先后发现了圜钱、饼钱、永乐钱异品等,看得钱百万心儿痒痒,又恨恨不已。

钱钱钱,我钱百万姓钱名百万,拥钱“百万”想集几枚喜之爱之的古钱却阮囊羞涩,这钱币岂不是不集还罢,越集越气。

那些发了的大款,仿佛洞察了钱百万的心理,三天两日有人上门来拜访钱百万,意欲高价收购钱百万的古钱珍藏。头几次来的,无不被钱百万骂了个狗血喷头。

后几次来的,钱百万快人快语:“免开尊口。”

再后来上门的,钱百万傲然不理。

来人不急不躁,只叙家常,不谈钱币。

说起来钱百万家也真可怜,屋里摆设像开阶级教育展览,除了钱币别无它物。

来人很诚恳地说:“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钱币是能吃是能用,还是能带到棺材里?苦了一辈子,没享半点清福,怨不怨?凭你的经济实力,再想觅个看得上眼的古钱币比登天还难,与其空守着,还要提心吊胆别人来偷来骗,倒不如趁早出手,也免操了那种种的心思,乐得眼不见心不烦。一个人安享天年,强似现今这般千倍百倍呢……”

钱百万颔首不语,心海涟漪微漾。

钱百万经不住车轮大战式的劝说,再说对集珍稀古币已不敢奢望,终于狠狠心:出手。说句笑话,钱百万多年来一直在做“钱奴”——为“钱”奔忙,为“钱”辛苦。如今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试试驱使、奴役金钱,不知啥滋味?

钱百万真正有了钱后,搬进了古庙镇新建的公寓。家像个家了,也告别了青菜萝卜家常菜,酱瓜酱茄就泡饭的清苦日子。

安逸得比死还难过的日子钱百万不久就厌了腻了。想想,整天无所事事,那日子如何打发。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恍恍惚惚,怅然若失,这种日子无聊透顶。

钱百万终于受不住古钱的诱惑,又悄悄地开始收集古钱币。只是比之以前集钱币要难上十倍百倍。钱百万又忙碌了起来,他一枚一枚地觅,一枚一枚地集,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

他固执地搬回了原来的老屋,又吃起了酱瓜酱茄……

1.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2.联系上下文,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两首诗分别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

(3)“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孝子传

【宋】范浚

蔡定,字元应,越之会稽人。家世微贫,父革,依郡狱吏佣书以生,力使定学,身劳苦资之,以故定处簧校①,稍稍有称。

郡狱吏一日坐舞文法被系,革以诖误,例在劾中。革年七十余矣,法当免系,鞠胥任泽削其籍年命入之罪,罪且与狱吏等。案具,府奏上之,方待命于朝,故俱久囚,而革不得独决。定窃痛念父当耆年,以非辜圄狴,誓将身赎。数诣府号诉,请代坐狱,弗许;请命于戎行,弗许;请隶伍符为兵人,弗许。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而呼曰:“天乎!将使定坐视父缠徽②乎?父耄耋,不应连系;佣书罪,不应与狱吏等。理明矣,而无所云诉。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定图死矣,庶有司哀怜,幸而释父,则虽委身重泉,于登天为不殊。”于是预自志铭其墓,又为状若诣府者,结置袂间,皆叙陈致死之由,冀其父之必免也。以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自没河死。府帅闻之,惊曰:“真孝子也。”立命出革,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周其家。

兰溪范浚曰:呜呼大孝!吾不得而见也,孝若定者,亦今世之所鲜闻也。世之人视亲,若视其妻子之心切焉,者,无也。彼惟庸爱在妻子,而斯须之爱在亲。亲有劳苦,不宵一勤,其手足代之,其肯杀身以出父于囚牢中乎?今之为人子者,有觞酒豆肉,持羞其亲,则已色然自得,谓为难能之孝,况若定之捐躯活父,其为孝又可究乎?予得定所为志铭与状,感其言情哀至,至为泣下。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冀他日万一获私於良史,氏云。

【注】①黉校:学校。②木工所用的绳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劳苦之          资:资助,给予

B. 有司哀怜,幸而释父   庶:希望

C. 具,府奏上之          案:案件

D. 况若定之躯活父      捐:舍弃、抛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狱吏等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 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呼曰      客喜笑,洗盏更酌

C. 冀其父必免也                  举世非而不加沮

D. 定之捐躯活父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理明矣,而无所云诉。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

(2)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

4.蔡定为了使其父亲免罪,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我国传统节日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七夕节的诗词有宋人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B.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寒食节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重耳。

C.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D.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