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乘以3得8 赵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2乘以3得8

赵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

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

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

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

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

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

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

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

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

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

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

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

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 。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

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

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心。

D.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

E.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

(2)“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

(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 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1)BE(选B得3分,E得2分,C得1分。选A.D不得分) (2)①爹激动是因为在困难时期,赵秦爷爷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族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我被赵秦爷爷骗去4分钱。②感叹的是赵秦爷爷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竟然可以用2乘以3得8欺骗不识数的“我”。 ③叹息的是不识数没文化终将被人欺侮。 (3)①交待了“我”爹去世时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小说的结局,读书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暗示父亲的愿望实现了,放心地离开了人世;②衬托了赵秦的智慧与远见,进一步突显了人物有文化、有见识的形象特点;③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贫穷愚昧被富足文明代替,揭示了作品主题。 (4)示例一:赵秦爷爷是主人公,①小说主要情节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赵秦故意多收4分钱,以此逼近“爹”送我上学,从而改变了我的命运;②在赵秦爷爷身上体现了在贫穷落后生活中的人所拥有的智慧和眼光。 示例二:爹是主人公。①小说的主要情节还是围绕我爹展开的,文章的大量笔墨都在刻画我爹的形象。②虽然赵泰爷爷“逼”我爹送我上学,但最终决定送我上学改变命运的人还是我爹。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中,A项“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的说法有误。D项“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的说法错,并没有表达出对赵泰的讽刺。C项,原文不仅有对赵泰的痛恨,还有对于儿子不识数受欺负、家里穷没办法供孩子读书的痛心。 【考点定位】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结构、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仔细阅读上文,结合文本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身份和所处环境的交代进行分析。文本中,“爹”是个贫穷、淳朴、本分、老实又有点狭隘的农民。他的“激动、感慨、叹息”是在“我”买火柴却因为不识字不会算被赵泰爷爷故意少算了四分钱之后发出的,结合此情此景,联系此时人物所说的话语,不难分析出“爹”的“激动”“感慨”“叹息”原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含意理解类题目,一要紧扣主旨,二要联系上下文。 (3)试题分析:分析文中语句的含义,可从该语句所说的意思及其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此句处在文本的结尾,而结尾的语句,一般多有暗示结局、发人深思、揭示主题等作用。这是一个描写景物的句子,应着重从景物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分析。句中所写的景物,颇具亮色,意含丰收,因此可从家境的日好、前途的日佳;以及对人物(应包括腹腔内和赵太爷也)的颂扬等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分析的切入角度一般有:①交代环境变化;② 衬托人物形象;③揭示了作品主题。 (4)试题分析:这虽然是道开放性的主观试题,但小说的主人公却应该是客观的。应该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有最重要作用、在小说中以最大笔墨描写、并且是构成小说线索的主要人物。文本的开头和中间以及结尾都花了不少笔墨对赵泰爷爷进行描写,最后又以暗示的笔墨对赵泰爷爷作了歌颂,因此,我们认为赵泰爷爷是小说的主人公。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人公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感叹与茫茫宇宙相比,人是多么渺小。

(2)韩愈在《师说》中用                            两句分析了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惑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3)荀子在《劝学》中运用                              两句阐释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有成就的人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

(4)《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 ,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里有如下记载: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段话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子贡问孔子:“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子贡又问:“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还不行,最好是一个乡的好人都称赞他,一个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请选择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