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芦芙荭 一缕烟,一个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芦芙荭

一缕烟,一个家。

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望着村子里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从树梢上冒出来,望着自己家的房子在树林里闪烁着,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

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

但顺子的心从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里的人靠种地为生,每天早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家家户户都这样。

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完了,要回家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给我捎壶水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是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锁在村子里就成了一个摆设,真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的父亲几年前就去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母亲去地里忙时,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

顺子明白,母亲是想让他回来随时都能进门。

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病倒了,村里人帮忙将她送到了县医院。村长要为顺子母亲筹钱治病,母亲不让。

然而,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上哪儿找这么多的钱呀。

顺子整整想了几天,为了救母亲,他决定铤而走险。

顺子有个同学,父亲是企业的老板,很有钱。前两天,他们一家出外旅游去了。

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

他在同学家的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还是伸手按下了门铃。他想,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的。

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是没有动静。

也许这就是老天的安排吧。

那是一款梅花牌的锁子。顺子很是费了一些劲儿,才把它弄开。

顺子很快就找到了钱。顺子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他的手都有些抖了。哗哗的,他好像都能听得见自己手抖动的声音。

顺子将钱拿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再想了想,又放了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出了门。

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

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

顺子沿着回村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着。

正是黄昏,在地里干活的村里人都开始回家。回家早的人,正从门槛下面摸出钥匙打开门。顺子借着黄昏作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

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

顺子习惯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竟然摸到了钥匙。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

顺子进了门,反手将门关上。想了想,他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也许是出于习惯,他锁上门后,顺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

顺子走到窗前拉好窗帘,才打开灯。

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相框里。

那天晚上,顺子睡得很沉。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

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实是开锁的声音,而且就是他家的门。顺子赶忙起床,他从卧房里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正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

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接着,她的脸由吃惊变力了惊喜。

女人说,顺子,你回来了

这女人是村里蒋木匠的媳妇,她怎么进到我家里来了

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蒋木匠的女人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你娘走时对村长说,要他帮着看好这个家等你回来。村长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

蒋木匠的媳妇说着,就开始扫地抹桌子。

顺子也在抹,不过他抹的是脸上的泪,不知怎的,那泪越抹越多。

蒋木匠的媳妇打扫完屋子,便出了门。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那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顺子的父亲去世后,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顺子在外读书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母亲将钥匙放在门槛下,希望顺子能常回家看看。

B.“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冷冰冰”三字写出了顺子的情绪低落:母亲去世使他感到家的温暖不再,出狱回村又担心遭受冷落。

C.蒋木匠的媳妇从吃惊到惊喜,顺子从疑惑到释疑,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们两人在乍一见面之后的心理变化。

D.小说从顺子出狱回家写起,而将因盗窃入狱等情节穿插在故事中间,这种把情节高潮置于开头的写法,造成悬念,增加了情节波澜。

E.小说写了法律对人的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人的感化,侧重表现了风尚引人向善的作用,展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社会的和谐之美。

(2)顺子的内心矛盾复杂,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处写到锁和钥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匆匆收笔,显得仓促。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EB(选E项给3分,选B项给2分,选C项给1分;答A.D不给分。) (2)①他有孝心,却忘了守法,因急于为母治病而罔顾了法律。②入室行窃,但又良心未泯,因而曾想放弃,内心紧张,也不贪婪。③有羞耻之心,但又不能坦然面对,因而回家要悄悄地借黄昏作掩护,还要反锁家门。(每一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设置情节线索。小说通过锁和钥匙把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更加精巧。②提供社会环境。小说中有关锁和钥匙的村俗民风为人物和故事提供了特定的社会环境。③具有寓意。开锁须要一定的钥匙,顺子用非法的手段救母不成反而入狱,村里的人们用关爱的方式感动了顺子。(每一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 不仓促。①情节方面:从进村前的紧张、害怕到结尾敢于走出家门,情节已相对完整。②人物方面:敢于走出家门暗示人物有了新的转变,无需拖沓。③主题方面:村邻们的关爱和信任使顺子有了转变,主题也得到了表现。④结尾艺术方面:走出家门后如何开始新的人生,留给读者去想象和期待,这样的结尾含蓄隽永。 示例二:仓促。①情节方面:顺子走出了家门,但如何开始新的人生,小说没有交代,情节不够完整,②人物方面:人物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认知上,结尾对顺子认知的转变表现得不充分。③主题方面:小说缺乏篇末“点睛”,主题不够明朗。④结尾艺术方面:作者刻意追求结尾的含蓄隽永,但这样匆匆收笔,有未完篇之感。(每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等方面分析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A项,母亲是希望自己在地里忙时,顺子可以随时进门;C项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D项小说的高潮不是顺子出狱回家。所以选EB。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的分析能力。此类题应从小说的情节及小说的描写手法着眼,仔细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动。既然是考查顺子的心理活动很复杂,所以应从情节入手寻找他矛盾的想法。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情节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行文思路等角度作答。小说通过锁和钥匙把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 一体。小说中有关锁和钥匙的村俗民风为人物和故事提供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小说结尾部分“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开锁须要一定的钥匙,顺子用非法的手段救母不成反而入狱,村里的人们用关爱的方式感动了顺子。顺子开的锁既是门上的也是心上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C。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小说的结尾是否仓促,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小说结尾的一般性作用分析作答,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主题的表达、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探究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3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仓促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4.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向群臣吏民颁布政令,依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设三等奖赏                  受上赏;                  受中赏;                    ,受下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①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②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①灞(bà)陵:即霸上,又作霸陵,因汉文帝葬在这里,改名灞陵,汉代是长安附近著名隐逸地。

②采山:左思《吴都赋》言,“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谓入山采铜以铸钱;买斧:《易经·旅卦》言,“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平坦之地,尚须用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诗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

1.“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

2.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亦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於前。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汙。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芦之下。”

时会聚宫下博士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彊,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注】 人主:即武帝。汙:亦作“污”,弄脏。论议:议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

B.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

C.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

D.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家,指外祖父母家,也指女子出嫁后对娘家的称呼。本文中东方朔“亦博观外家之语”,则外家可能非止经史,即传记杂说之书。

B.公车,官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也指官署名,本文当指官署名。

C.张仪、苏秦,战国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主张连横的外交策略,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

D.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刚好抬得起来,他的奏章武帝在宫内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武帝时常下诏赐东方朔在御前用饭,饭后,东方朔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

C.东方朔被汉武帝和他身边的所有侍臣们称为“疯子”,连和他同等级别的郎官们也当面称他为“疯子”。

D.东方朔是个博学而具有滑稽个性和幽默智慧的忠臣,他的荒唐言行只不过是一种生存和进谏的艺术,他临终时对汉武帝的劝谏,表明了他对武帝的忠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2) 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为政在人”,“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

为政之首在选人,儒家推重“尚贤使能”,打破亲亲关系。孟子认为,选用贤才时,应当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荀子也宣称:王公贵族的子孙,如果没有德才,那就只能沦为平民百姓。相反,平民百姓的子孙,如果德才兼备,就应当把他选拔到政府去担任官职;推举贤能只应遵循一条标准,即使他是一位有德才的人,既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推举,更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降低条件。

其次在管人。儒家认为礼治德教是最根本的。孔子说,平时对老百姓不进行教育,而到他犯了法时就杀他,这叫做暴虐——推论下去,人才也需要时时接受教育,而不能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而每一个人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更难得到保证。因此,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带有强制性的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儒家强调“为政在人”,不是说不要“法”,是说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荀子指出,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相反,如果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荀子认为: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而依法所推衍出来的各种政策条令也不可能自动地产生。只有有了好的执行者,法令和律条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没有任何作用。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有德有才的人则是法的本原。法是需要人去执行的,特别是需要人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去施行的——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择人执法的思想,很有积极意义。关于礼与法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礼是立法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因而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为政的目的是养民。孟子总结夏、商二代灭亡教训时说: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养民莫于养心。那如何才能得民心呢那就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满足他们,而人民厌恶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他们——当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公旦等认真地总结了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和失民。因此,他们反复地告诫其子孙须“敬德保民”,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

荀子说天生万民,并不是为了君主;相反,天设立君主,则是为了人民百姓。其“立君为民”的思想得到了黄宗羲的进一步发挥。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君臣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得为天下万民服务。因此,他们之间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养民须富民。荀子说使国家和人民富足的重要方法是“节用裕民”——“节用”即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使他们不至于过度;“裕民”是说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使他们得以富裕。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绝不能误了农时等。百姓得到优厚政策的保护,生产就会成百倍地增长,人民就会富裕,物产就会丰裕。老百姓富裕了,自然也就知礼节了。

1.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政在人”是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和谐促进,其中的“人”包括治人者和治于人者。

B儒家推重“尚贤使能”,只要德才兼备,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进入政府担任官职,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被推举。

C.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地总结商朝亡国的教训,告诫子孙要“敬德保民”。

D.儒家强调为政要养民,只要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人民厌恶的东西不强加给他们,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天下,社会就会长治久安。

2.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不论是治于人的平民百姓,还是治人的人才,都要时时对其进行教育,不要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这就是所说的管人。

B.每一个人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因此,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C.荀子以为法不能独立而用,如果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法,丑恶仍然不能根除;只用德教而不用刑罚,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

D.“为政在人”不是不要“法”,而是说在“法”与“人”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确定对什么人执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国君和臣子应该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子和仆人关系,他们都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只是分工不同。

B.荀子认为,天生万民,设立君主,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百姓,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个姓氏卖命的。

C.荀子认为,要使国家富足,重要措施之一是“节用”,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杜绝各种浪费现象。

D.荀子主张,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等,使百姓富裕,社会自然就安定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某市演出,场地两侧不断打出“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演出中,不少观众被精彩表演所感染而猛拍猛录。在场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现谁违规,就用镭射光笔直接照谁,被照观众有的自觉理亏,有的恼羞成怒,现场秩序时好时坏。演出后,爱乐乐团官方微博发出帖子,表明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

对以上这件事,你是怎么看?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对爱乐乐团、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表现加以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