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

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

A. 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 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C. 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手法的掌握能力。答案为D项。正是暮春三月三日时节,飘落的桃花随春水洒满潭面。这无尽的欢乐充满了世界,驾着小舟依然一副镜中游玩的舒畅。句子“春水桃花满禊潭”中的桃花就是指真实的桃花。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B. 苏小姐双颊涂的胭脂下面突然晕红红,像纸上泼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C. 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进你。

D.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部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       ,莫衷一是,但对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大家却都       ,加以推崇,毫无争议。全书角色刻画       ,情节发展       ,具有令读者爱不忍释、废寝忘食的魅力。

A. 议论纷纷  异口同声  栩栩如生   千锤百炼

B. 议论纷纷  同声附和  惟妙惟肖   千回百折

C. 众说纷纭  异口同声  栩栩如生   千回百折

D. 众说纷纭  同声附和  惟妙惟肖   千锤百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害一副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中,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名为“月亮之上”,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___;___,而逞其力;___,___;___,___。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___。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而用其智 只用其技 不持于技 以售其貌 有的人止于心  有的人达于理 有的人止于勇

A.④⑤⑦①⑥③②     B.②⑦⑥①⑤④③

C.④⑦⑤②⑥①③     D.①⑥⑤④⑦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