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丽的《诗经》 (1)《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丽的《诗经》

(1)《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首。这些诗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风土人情。《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2)《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迷,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迷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缥缈的传说,“诗曰”“子云”并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的“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了,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的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是很准确。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已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的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3)《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事实上,我们无论对《诗经》本身及其中的具体篇章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搜集编辑成书、分类标准及意图,及它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是的,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说,有关《诗经》的现有的“学术成果”,大多是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许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的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是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是全体的无能。从而无力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便只好这么得过且过,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挨日子。

(4)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事实是苏格拉底早就警告过的,“学术”在“美”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纯洁的爱情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是否还被感动、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文学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的身份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爱”文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还是仅仅因为这种学术研究能给他带来世俗的好处。所以我有时大逆不道的劝我的学生不要去读学者们的文学史。学术化的东西有时是很煞风景的。

1.文章第(2)段中说“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迷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我们对它“恋恋不舍”的原因有哪些?

2.作者为什么说《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请分条陈述。

3.文章最后一段说:“学术化的东西有时是很煞风景的。”请解释这一句话的含义。

4. 文中说:《诗经》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请你结合下面一首》《诗经》中的诗歌,指出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1)《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缥缈的传说;(2)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3)它是我们的心灵史,(是我们的心灵的寄托与表达)(对一点1分)。 2.(1)《诗经》是表达“愿望”的,历史是描述“事实”的。(2)《诗经》表达了时代的情感,而历史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生活。(3)《诗经》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历史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6分,一点2分) 3.《诗经》在于它美丽的的风韵,在于感动读者,而学术是有用心的,它过分地关注《诗经》的身份与背景,目的是求得世俗的好处,因此说学术的东西有时是很煞风景的。找出“美人”这一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的关系。 4.中心意:社会现实是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战争;感情是表达了面对敌人,同仇敌忾的感情。(4 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迷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的原因,然后在文章第(2)段中筛选:原文在说“《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缥缈的传说”“ 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 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是很准确”;最后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文章第(2)段中说‘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迷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我们对它‘恋恋不舍’的原因有哪些”;然后要到文中找到与题干有关联的文字,进行概括。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要在原文中找准比较角度,然后筛选并逐条概括。本题问“作者为什么说《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然后寻找文中的答题区域,本题在原文第(2)段,文中说“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 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 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 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最后分条陈述:(1)《诗经》是表达“愿望”的,历史是描述“事实”的。(2)《诗经》表达了时代的情感,而历史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生活。(3)《诗经》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历史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作者为什么说《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然后要到文中找到与题干有关联的文字,进行概括。如本题在文中第(2)段中后部分,找到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概括。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题干问“文章最后一段说:‘学术化的东西有时是很煞风景的。’请解释这一句话的含义”。我们要明确关键词“学术化的东西”、“煞风景”,我们可以从这句话前面的一句“所以我有时大逆不道的劝我的学生不要去读学者们的文学史”推测答案应该从这句话前面内容进行筛选概括。解答时要注意找出“美人”这一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的关系。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考查的重要语句:①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考查通常情况下是考查句子中某个或某几个词语的丰富内涵。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②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有的重要句子,就是因为它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③结构复杂的句子——句子本身有时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对这类句子给以足够的重视。不同结构的句子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围绕反映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感情角度分析《秦风•无衣》。从“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王于兴师,修我矛戟”“王于兴师,修我甲兵”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实是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战争;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等类似句子可以看出本诗表现的情感是面对敌人,同仇敌忾。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这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答题方向。本题要求围绕反映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感情角度分析《秦风•无衣》。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如本诗主要是叙事抒情。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①,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欹:音qī,倾斜。

(1)词上片写秋夜景象,却毫无“秋”字点出。一个“寒”字,秋意全出。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此字妙处。

(2)下片言愁,作者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每句。

(1)《长恨歌》“                                      ”两句通过视觉形象,以比喻手法描写杨贵妃的凄然神态和痛苦心情。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在地都要恩爱相守的句子是“                   ”。

(3)《湘夫人》中表现洞庭湖秋风起、木叶脱的句子是“                            ”。

(4)《湘夫人》中表现湘君劝自己把目光放长远、在旷达自解中显现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的句子是“                             ”。

(5)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其(四)》)

(6)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

B.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C.“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

B.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

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查看答案

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 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 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 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 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 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 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 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 仙舟摇衍镜中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序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 ②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和思维方式的折射 ③是人们在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④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 ⑤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A.④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①②

C.⑤④③②①                      D.⑤①④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