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①,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欹:音qī,倾斜。

(1)词上片写秋夜景象,却毫无“秋”字点出。一个“寒”字,秋意全出。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此字妙处。

(2)下片言愁,作者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1)“寒”字既写出秋天的节令特征,也表现出词人此时难以言状的悲愁体验。上片从秋声、秋声角度绘秋景,以此突出人隔千里、月下独望长天的孤独。 (2)词人之愁,以独酌流泪加以表现,更以长夜无眠、追思过往进行强化。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解答本题要结合秋夜景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寒”字写出秋天的节令特征,从秋声、秋声角度绘秋景,然后再思考诗人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要求指出“寒”字的妙处,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愁肠已断”写出了词人的愁思,“泪”“残灯”“孤眠”等词可体现词人之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来体悟情感,比如“愁肠”“泪”“孤眠”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每句。

(1)《长恨歌》“                                      ”两句通过视觉形象,以比喻手法描写杨贵妃的凄然神态和痛苦心情。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在地都要恩爱相守的句子是“                   ”。

(3)《湘夫人》中表现洞庭湖秋风起、木叶脱的句子是“                            ”。

(4)《湘夫人》中表现湘君劝自己把目光放长远、在旷达自解中显现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的句子是“                             ”。

(5)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其(四)》)

(6)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

B.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C.“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

B.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

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查看答案

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 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 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 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 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 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 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 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 仙舟摇衍镜中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序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 ②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和思维方式的折射 ③是人们在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④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 ⑤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A.④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①②

C.⑤④③②①                      D.⑤①④②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B.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C.元嘉三大诗人之首的鲍照生于乱世,身份地位极其卑微,但他才高八斗,志可凌云,功名之心尤其强烈,森严的门第观念与其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D. 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