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套当 符浩勇 元亨当铺刘老板自在乐城南盛酒楼见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套当

符浩勇

元亨当铺刘老板自在乐城南盛酒楼见到长衫人,就觉得与他会发生什么事。

那天,刘老板与洋货商行李老板在小镇南盛酒楼聚谈。前阵子当铺鉴别伙计张师爷预借了一年薪水回乡盖房去了,眼前当铺压货正紧,钱不凑手,正寻思融资周旋,而李老板腻烦洋货商行恶缠难磨,意愿甩掉商行,投资入伙典当行。

俩人频频端杯喝茶,眼睛却都在偷偷地打量对方。

那时,一个穿长衫衣的人走进了元亨酒楼。只见他寻了个临窗的座位坐下,脸带愁容,仰面叹息。

刘老板收回目光,说:“这人面生,好像不是本地的,看架势,或许是遇到什么难处?”

李老板转头瞥了一眼:“是很面生,脸烂眉结的,是怀才不遇吧,来,来,别因那败了喝茶的雅兴。”

果不其然,当天刘老板回到元亨当铺时,却见长衫人背着行囊在门外徘徊。

刘老板邀长衫人进屋,刚坐定,长衫人蓦然跪地,声泪俱下。

他说,他从南洋回乡寻亲,无奈家父惹了官司,押在京城大牢,说是如果花钱活动或能免杀身之祸,家当还有一宝,价值连城,家父有言在先,宁可赴死也不可抛售此物,况且此物乃前朝贡品,遗落民间……他来到乐城镇,暗里打听过刘老板的为人,打算挡些银两……

他说时从行囊里掏出一只立体状缎盒,虔诚打开,盒里一颗翡翠玉珠褶褶闪光。他说:“刘老板一定识得此夜明珠,可否当两仟大洋救父一命?”

刘老板盯着玉珠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记得张师爷说过前朝有贡品玉珠遗落民间;他也知道这无价之宝,典当后还会赎走;然而,两仟大洋救人性命谈何容易?出狱后能凑足本金也是枉心费力,退一步说,能把玩玉珠数日,转手又有如意收入……

长衫人救父心切,愿意立据为证:以当期三个月为限,当金两仟大洋,到期本金翻番。若逾期不赎,物归当铺;若提前赎当,本息不变。

刘老板亲自订正当据,盖印成交。

半月下来,张师爷从乡下回来了,他看到刘老板在爱不释手的把玩玉珠。

张师爷盯着通亮透体的玉珠并不惊讶,先是一言不发,左瞧右看,最后大惊失色:“坏了,这玉珠我见过它,就在我回乡的这半个月,在老家,就有人让我为它做过鉴别----这珠子底下还有一处瑕疵,仔细看,可以看到珠心碎裂处穿引一条纹线……没仔细瞧,瞧不出来的。”

刘老板夺过张师爷手中的放大镜,俯眼观视珠球,顷刻,他悬浮的心沉了下去,他也看到了珠心碎穿一条纹线……陡然他摔掉放大镜,哀叹:“我自想看人能看到骨头,没料想,我让鬼神缠上了……”

张师爷安慰他:“谁都会看走眼,要想办法让他回来赎!”

刘老板气打一处:“还会有什么鱼逃脱的钩勾,再会回头吃饵的?!”

张师爷在他耳边咕哝一番,蓦地,他露出一丝狡诈的笑意。

次日,刘老板在南盛酒楼里设宴,邀请小镇上头脸大户聚席。

大家坐定后,刘老板起身拱手说道:“各位乡亲,今日赏脸而来,我是要向大家透露一件事,前阵子,我被人耍了,当下了一件伪劣假货----所谓的皇宫玉珠。”

这时,张师爷打开缎盒,掏出玉珠捧上,大家呼地围拢过来,刘老板继续说:“就是它,如果不提醒,难看出它的瑕疵,珠心底有一穿纹。”李老板与众人附和:“没提醒,还真难看出来。”

刘老板很平静,说:“今天大家记证,我要当众毁了它,丢人不要紧,这东西不能留,看着会闹心,这东西确能够乱真,留着是个祸害,再不能留着它吭害人!”说着随手将玉珠猛摔地上,碎散开去。

酒罢宴散,大家起身告辞。李老板是最早赴宴的,却走在最后,说:“当铺经营风险也大,要不,我还是撤了股----”

刘老板看着他的背影冷冷一笑。

三天后的黄昏时分,长衫人飘然走进了元亨当铺。

刘老板大吃一惊,长衫人却说:“我这是来回赎夜明珠的。”

刘老板半晌没话,最后结巴地说:“你不是说,三月为限……”

长衫人掏出字据说:“有据为证,我可以提前赎当。”

刘老板接过字据说:“提前赎当本息不变。你原借走两千块大洋,要还四千。”

长衫人掏出银票递给刘老板,说:“这是本号钱庄的银票,大洋四千。”

刘老板验过银票,随手就交给王老先生下帐。长衫人急嚷道:“玉珠还没还呢?你下的什么账啊!”

刘老板对张师爷说:“既然本息己还了,玉珠还给人家吧。”

张师爷从后堂端出锦缎盒来,长衫人顿悟,大惊失色:“你不是早……”

(节选自《超人气现代名家笑笑说》)

II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以刘老板的心理活动入脾,用简洁的两句话设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交代了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引出了下文的故事情节。

B.刘老板在酒楼一件长衫人脸带愁容,后,又在店里听到他声泪俱下的诉说急需典当家传玉珠救父,加上自己又着实喜爱那颗玉珠,于是心一软就同意了。

C.刘老板故意当众摔碎玉珠,就是为了诱使长衫人来提前疏导,但摔珠三天后就见长衫人飘然而至,他没想到长衫人这么心急大的,所以还是“大吃一惊’。

D.小说语言生动凝炼,行文流畅,不少四字词语又让小说增添了几分古风清韵,用笔繁简得当,疏密有致,有的地方一笔带过,有的地方又细细描绘。

E.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长衫人主动上门典当玉珠,但不久张师爷就鉴别出玉珠是假,刘老板又将计就计,当众假摔玉珠,长衫人来提前赎当,却发现玉珠无损。

(2)小说以“套当”为标题有何妙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除了用直接的心理描写,还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刘老板的心理?情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玉珠是长衫人为刘老板设的一个圈套,有人则认为这个圈套是李老板勾结长衫人设下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情节正是围绕长衫人设计套当、刘老板发觉上当、刘老板假摔当品、长衫人套当失败展开的。②突出了人物形象。一个“套”字折射出小说中套当双方对金钱宝物的贪婪心理,刻画了刘老板、长衫人为贪婪驱使而用尽心机的可笑可悲形象。③揭示了小说主旨。正是贪欲让长衫人费尽心机来套当、后来又急切来上当,也是贪欲让自认为“看人能看到骨头”的刘老板上了长衫人的当,标题“套当”辛辣地嘲讽了人们内心的贪欲,揭示了小说主旨。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套当”会让读者产生“何为套当”“怎样套当”等一系列疑问,会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作用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①语言描写。如“我自想看人能看到骨头,没料想,我让鬼神缠上了……”“还会有什么鱼逃脱得钩勾,会再回头吃饵的?!”等语言表现了刘老板上当后气急败坏的心理;如“既然本息已还了,玉珠还给人家吧”表现出刘老板“大功告成”后如释重负、洋洋得意的心理。②动作描写。如“刘老板夺过张师爷手中的放大镜”中的“夺”、“陡然他摔掉放大镜”中的“摔”等动作表现了刘老板确认上当后内心的震惊;如“说着随手将玉珠猛摔地上”和“随手就交给王老先生下账”中的“随手”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刘老板演戏时内心的平静和得意。③神态描写。如“眼睛却都在偷偷地打量对方”表现了刘老板的警惕心理;如“他露出一丝狡诈的笑意”等处神态描写,则表现了刘老板布下圈套之后的得意心理。(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4)看法一:套当是李老板勾结长衫人所为。理由:①李老板趁当铺鉴别伙计回乡、当铺的钱不凑手时,“及时”投资入伙典当行,让刘老板出得起两千当银;而他在刘老板假摔玉珠后又立刻撤股,似乎早已知道长衫人会来赎当、而还不出玉珠会让刘老板破产。②刘老板故意在小镇的头脸大户面前假摔玉珠,就是洞悉了一切,他冲着李老板后背那冷冷一笑就是证明,果然长衫人三天后就来赎当了,如果没有李老板通风报信,不在现场的长衫人怎知玉珠已摔碎?③当刘老板讲明要摔玉珠的理由时,作为典当行股东的李老板也附和众人,却并不担心摔玉珠会给自己带来损失,是因为刘老板摔玉珠之举正合他心意,他可以进一步套当了。④如果李老板没有参与套当,那么这个次要人物在小说中就成了多余之笔。 看法二:套当是长衫人为刘老板设的圈套。理由:①整个套当、赎当过程中出面的都是长衫人,小说中并没有交代长衫人有同伙;②张师爷说他回乡下那半个月中曾有人让他鉴别过这颗假玉珠,说明长衫人不止是在乐城镇行骗,他与乐城镇的李老板无关。③小说中没有文字表明长衫人与李老板有联系,李老板与刘老板一样,只是为钱费尽心机而已,他的参股、撤股也是因为刘老板生意好或者坏。(共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五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线索、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A.对卡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有误;从全文来看,他并非一个阴险卑鄙的人。B项中“心一软就同意了”的说法不准确,刘老板同意典当是因为贪婪;C项刘老板是为了演戏,才故作吃惊;E项中漏掉了酒楼偶遇长衫人的情节。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比如题中的C项。 (2)试题分析:题干“小说以‘套当’为标题有何妙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运用的手法和小说的情节、人主题等角度切入思考。答题时注意结合原文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除了用直接的心理描写,还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刘老板的心理?情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哪些描写手法”“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在本题主要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答题点明白其中手法名称及举例共1分,每种手法至少举一例,表现何种心理1分;如有学生答细节描写,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写,当然环境,事件也能衬托出人物的形象.1.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外貌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的外貌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作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3.行动描写。行动描写的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行动描写同样要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常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内心独白、动作暗示、景物烘托、心理概述等。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玉珠是长衫人为刘老板设的一个圈套,有人则认为这个圈套是李老板勾结长衫人设下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要求“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应该是向内挖掘,考生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向内挖掘课文,联系文章,陈述理由。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表达作者顺随自然变化、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的人生态度。

(2)王勃《滕王阁序》中从动静、高下等角度描绘秋空秋水阔远绚丽图景的句子是“          ”。

(3)庄子《逍遥游》中以植物为例来强调“小年”之“小”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 看春生 ”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2.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裴谞,字士明。河南洛阳人。谞少举明经,补河南府参军,积官至京兆仓曹。丁父丧,居东都。是时,安禄山盗陷二京,东都收复,迁太子司议郎。无几,虢王巨奏署侍御史,丁母忧。东都复为史思明所陷,谞藏匿山谷。思明尝为谞父将校,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思明见之,甚喜,呼为郎君,不名,伪授御史中丞,主击断。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代宗居陕,谞步怀考功及南曹二印赴行在。将以为御史中丞,为无载所排,为河东道租庸盐铁等使。时关辅大旱,谞入计,代宗召见便殿,问谞:“榷酤之利,一岁出入几何?”谞久之不对。上复问之,对曰:“臣有所思。”上曰:“何思?”对曰:“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上前坐曰:“微公言,吾不闻此。”拜左司郎中。建中初,上以刑名理天下,百吏震悚。时十月禁屠杀。尚父郭子仪隶人杀羊以入,门者觉之,谞列奏状,上以为不畏强御,累遣宣谕。或谓谞曰:“郭公有社稷功,岂不为盖之?”谞笑曰:“非尔所解。且郭公威权太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弄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时于朝堂别置三司以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夫谏豉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轻猾之人,援桴鸣鼓,始动天听,竟因纤微。若然者,安用吏理乎!”上然之,悉归有司。贞元九年十一月,以疾终,年七十五,礼部尚书。

【注】①榷酤:我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②轸念:深深挂念。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B.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C.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D.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这种用山名或水名加上 “阴”“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如衡阳、濮阳、辽阳、江阴等。

B.“迁”是我国古代官至调动的词语,一般指升职,如文中裴谞“迁太子司议郎”;“左迁”表示降职。

C.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都有多个年号,如文中“建中”就是唐德宗的年号之一。

D.“赠”指我国古代专门对已故官员或现任官吏的先人追封官职称呼,一般所追封的官职比死者生前的官职要高。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谞身陷贼手,依然忠于唐朝。当洛阳被再次攻陷时,裴谞被叛将史思明捉到,并被授予伪职,但当史思明残杀唐宗室时,他暗中解救了数百人。

B. 裴谞忠言进谏,深得皇上信任。关中及三辅地区大旱时,皇上询问酒业收益,裴谞直言劝谏,提醒皇上要关心百姓疾苦,他的话得到皇上的充分认可。

C. 裴谞不畏强权,敢奏不法之事。当时10月朝廷禁止屠杀,尚父郭子仪的奴仆杀羊进城被裴谞的门生发现,裴谞上奏此事得到皇上的称赞和支持。

D. 裴谞敢于直言,立足改革弊制。当时朝廷另设三司判案,裴谞认为轻滑之人竟因细微的事情击鼓惊动皇上,有悖设置谏鼓谤木的初衷,实在没有必要。

4.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

(2)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咬文嚼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上篇我们只谈推敲字义,没有提到声音。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

前人做古文,对声音节奏却也讲究。朱子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韩退之自己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清朝桐城派文家学古文,特重朗诵,用意就在揣摩声音节奏。古文难于用虚字,最重要的虚字不外承转词、肯否助词、惊叹疑问词几大类。普通说话声音所表现的神情也就在承转、肯否、惊叹、疑问等地方见出,所以古文讲究声音,特别在虚字上做功夫。

古文讲究声音,原不完全在虚字上面,但虚字最为紧要。此外段落的起伏开合,句的长短,字的平仄,文的骈散,都与声音有关。从前文学批评家常用“气势”“神韵”“骨力”“姿态”等词,看来好像有些弄玄虚,其实他们所指的只是种种不同的声音节奏,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的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二者是一个道理。

既然是文章,无论古今中外,都离不掉声音节奏。古文和语体文的不同,不在声音节奏的有无,而在声音节奏形式化的程度大小。古文的声音节奏多少是偏于形式的,你读任何文章,大致都可以拖着差不多的调子。古文能够拉着嗓子读,原因也就在它总有个形式化的典型,犹如歌有乐谱,固然每篇好文章于根据这个典型以外还自有个性。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就是日常语言的,自然流露。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读语体文,正如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谈话一样。但是语体文必须念着顺口,像谈话一样,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思想的变化和生展。古文好比京戏,语体文好比话剧,它们的分别是理想与写实,形式化与自然流露的分别。

不拘形式,纯任自然,这是语体文声音节奏的特别优点。因此,古文的声音节奏容易分析,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却不易分析。单从表面看,语体文的声音节奏有毛病,大致不外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文白杂糅,语体文的字和词不够丰富,须在文言文里借用,这是无可反对的。语体文本来有的字和词,丢着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那何不索性做文言文?最不调和的是在语体文中杂用文言文所特有的语句组织,使读者不知是哼好还是念好。其次,投有锤炼得好的欧化文在音调节奏上也往往很糟。适宜程度的欧化是理应提倡的,但是本国语文的特性也应当顾到。用外国文语句构造法来运用中文,用不得当,就像用外国话腔调说中国话一样滑稽可笑。

我们既爱护语体文,就应努力使它在声音节奏上比较完美些,多给读者一些愉快,少给责难者一些口实。先把思想情感洗炼好,下笔时你就当作你是在淡话,让思想情感源源涌现,力求自然。你在向许多人说话,要说服他们,感动他们,当然不能像普通谈话那样无剪裁,无伦次。你须把话说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要斩截些,有时要委婉些。照这样办,你的文章在声音节奏上就不会有毛病。旁人读你的文章,就不但能明白你的意思,而且听得见你的声音,看得见你的笑貌。

(节选自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咬文嚼字应从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因为两者本不能强分,而且有时亦在声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新闻最重要的功夫。

B.古人做文章对声音很讲究,无论是唐代的韩退之、宋代的宋明允,还是清代的桐城派散文家,都特别重视朗诵,意在揣摩声音节奏。

C. 普通话说话声音所表现的神情同了通常在承转词、肯否助词、惊叹疑问词这几类虚词所表达的语气中见现,所以古文讲究声音特别在虚字上做功夫。

D. 声音节奏在文学文里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所要表现的情趣,大部分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这与说话时情感多表现于语言腔调是同样道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文的声音节奏是偏于形式的,所以任何文章都要拖着几乎相同的腔调拉着嗓子读;而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则是日常语言的,虚念着顺口。

B.比起古文的声音节奏,语体文的声音节奏不容易分析,是由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布局形式,纯任自然,而这也是语体文声音节奏的特别优点。

C.舍弃语体文本来有的字和词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甚至杂用文言文特有的语句组织,这种文白杂糅的做法会导致语体文声音节奏出毛病。

D.要使语体文声音节奏上更完美,作者须先提炼好思想情感,下笔时就当自己是在与人谈话,让思想情感自然流露,另外还需注意一些说话技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人重视朗诵、虚字等,古代文学批评家也常用指称声音节奏的术语,可见声音节奏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审美元素。

B. 语体文声音节奏形式化程度不高,能在声音的长短、轻重和缓急上显示出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所以语体文能比古文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C. 语体文中适当借用莫言和欧化文化是可取的,但是杂糅文言或运用没锤炼好的欧化文,就会使语体文在声音节奏上出问题。

D.写作时把握好语体文的声音节奏,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但能让读者明白写作意图,还能让读者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产生较强的阅读愉悦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小镇里住着一位先知。当异乡人来到先知的住处时,已是入夜时分,门开着。他叫唤两声,无人答应,就自行进入。

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一盏点燃的煤油灯,就摆在离门口不远处的一张大桌子上,但桌边却空无一人。无数飞蛾绕着煤油灯的亮光飞舞。慢慢适应屋内的明暗后,异乡人发现在房间深处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张小桌子,桌上点着一根蜡烛。先知就坐在小桌子前,对着烛光看书。异乡人走过去,向先知致了意,疑惑地问道:“先知啊,这个烛光比起煤油灯的灯光暗淡许多,您为什么不在煤油灯下,反而在这里看书呢?”

先知抬起头,微笑着说:“那盏较亮的煤油灯是我为了飞蛾而设的,这样我才能安静的在这里看书,不受干扰啊!”

异乡人这才发现,烛光虽然不太明亮,但周围的确连一只飞蛾也没有。

要求: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议论文,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