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面对“锦官城”内的武侯祠,以十分的敬...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面对“锦官城”内的武侯祠,以十分的敬意用“                           。”对诸葛亮的一生做了高度的概括。(杜甫《蜀相》)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有以水喻愁的句子“                                 。”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李煜《虞美人》)

(3)《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陆游《书愤》)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景式默写的题目,注意要理清所给内容要求。注意提示语“高度的概括”“以水喻愁”“两次抗金胜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写几个字,后面记起来了再默写。不能丢掉句首或句尾的虚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

  

柳中庸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

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

1.诗歌的前两联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整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父在府。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未之知也。会游秦望,使人视刻石文,时莫能识,云独诵之,王悦,自是宠冠府朝。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少时与领军长史王畡善,畡亡于官舍,贫无居宅,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事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既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因就车握云手曰:“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tī)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初,云为郡号称廉洁,及居贵重,颇通馈饷;然家无蓄积,随散之亲友。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B.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C.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D.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2.下列相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议论文体。

D.“出”字含义丰富,在文章中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同时它还有“超出”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云爱护家人。为了母亲和弟弟的安全,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替沈攸之送信。后来事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

B.范云治政有方。范云到始兴做官,该郡地处偏远,豪强不守法纪,盗贼众多,范云到任后施以恩德,来往商贾可以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C.范云为人正直。齐文惠太子曾经观看收获庄稼,认为杀几个农民也很值得一看,其他人都连连答应,只有范云指出应该体察农民稼穑的艰难,不要贪求一时的享乐。

D.范云聪敏博学。范云后来地位尊贵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案,宾客满门,他却能应对如流,毫无壅塞阻滞,官府的文书批示发送快速若神,当时的人们都很佩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

(2)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家讲“拿得起”,道家说“想得开”,佛家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班里的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她屈从。她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人为女教师点赞,有人对学生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对学校先前的做法提出质疑。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近期2016年杭州G20峰会标识正式发布。读图,请简要分析标识构成及其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