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父在府。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未之知也。会游秦望,使人视刻石文,时莫能识,云独诵之,王悦,自是宠冠府朝。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少时与领军长史王畡善,畡亡于官舍,贫无居宅,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事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帝曰:“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子良曰:“不然。云动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帝叹息,因谓子良曰:“不谓云能尔。方使弼汝,何宜出守。”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众宾曰:“刈此亦殊可观。”众皆唯唯。云独曰:“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既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因就车握云手曰:“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tī)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初,云为郡号称廉洁,及居贵重,颇通馈饷;然家无蓄积,随散之亲友。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B.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C.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D.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2.下列相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议论文体。

D.“出”字含义丰富,在文章中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同时它还有“超出”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云爱护家人。为了母亲和弟弟的安全,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替沈攸之送信。后来事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

B.范云治政有方。范云到始兴做官,该郡地处偏远,豪强不守法纪,盗贼众多,范云到任后施以恩德,来往商贾可以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C.范云为人正直。齐文惠太子曾经观看收获庄稼,认为杀几个农民也很值得一看,其他人都连连答应,只有范云指出应该体察农民稼穑的艰难,不要贪求一时的享乐。

D.范云聪敏博学。范云后来地位尊贵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案,宾客满门,他却能应对如流,毫无壅塞阻滞,官府的文书批示发送快速若神,当时的人们都很佩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

(2)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

 

1.B 2.C 3.C 4.1)(范云)后出都城任零陵内史,在任期间能洁身自好,废止许多繁琐苛刻的政令,免除不必要的花费,百姓能安居乐业。(2)范云性情忠厚随和,侍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 【解析】 1.1】 试题分析: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是人物事件,“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是范云的举动。 2.2】 试题分析:“议论文体”不对,应为“命令文体”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 3.3】 试题分析:是豪猾大姓谋杀不善待他们的二千石官员,而非范云所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4.4】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洁己”“ 省”“ 去”“ 安”各1分,全句通顺1分;“笃睦”“ 事”“諮”各1分,全句通顺2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直译,可以从几方面着手:“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洁己:洁,使动用法,指洁身自好;省:废止;去:免除,免去;安:意动用法,安居乐业;笃睦:忠厚随和;事:大小事情;谘:商议,咨询。 【参考译文】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朝平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子孙。父亲范抗,任郢府参军,范云随父住在府里。 范云一开始任郢州西曹书佐,转任法曹行参军。不久沈攸之叛变起兵围攻郢城,范抗当时任郢府的长流,入城担任防务,把家属都留在城外。范云被叛军捉住,沈攸之召见他与他谈话,声色非常严厉,范云神情气色不变,沉着回答。沈攸之听了笑着说:“你真是个可人意的小孩,暂且回家去吧。”第二天早上,攸之又召他来命他给城里送信。城内守军有人主张把范云杀掉,范云说:“我有老迈的母亲、年幼的弟弟,他们的性命全掌握在沈氏手里,我若违抗命令,必定要祸及他们,我今天为他们而被杀,心甘情愿,死而无悔。”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交好,于是就免他一死。 齐建元初年,竟陵王萧子良做会稽太守,范云当时刚开始跟随竟陵王,竟陵王不了解他。恰巧遇上竟陵王游览秦望山,竟陵王让周围的人辨认刻石上的古文字,却没人能认识,惟独范云能诵读碑文,竟陵王很高兴,从此范云受到的宠信超过同府的其他人。(范云)后出都城任零陵内史,在任期间能洁身自好,废止许多繁琐苛刻的政令,免除不必要的花费,百姓能安居乐业。齐 明帝召范云回都城,到了以后,授予散骑侍郎。又出京任始兴内史。始兴郡内有很多强横不法的大族,如有不善待他们的二千石官员,就密谋一 同杀死他,不成功, 就把官员赶走。始兴边界与蛮俚部落接壤,这些地方盗贼尤其多,以前诸任内史都是带着兵刃用以自卫。范云到始兴境内后,用恩德来安抚他们,撤除监视的哨所, 来往商人可以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范云性情忠厚随和,侍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他爱好气节,崇尚奇伟之举,专意救助别人的急难。小时候跟领军长史王畡友 好,后来王畡死于官署的房舍里,家贫没有自己的住宅,范云便把死者运回自己家里,亲自处理含殡入殓诸丧事。侍奉竟陵王萧子良时受到的恩宠礼遇非常优厚,范 云每次进言陈说其为政之得失,从未有一点的阿谀奉承。萧子良曾经启请齐武帝选拔范云为郡守。武帝说:“范云是个平庸之人,我听说他经常卖弄自己的才学,我现在不再彻底追究,应当宽恕他到边远之地去任职。”萧子良回禀说:“不是这样。范云常常对我进行规劝教诲,其进谏的文书都还保留着,请让我取来呈递给您。”拿来一看,有百余张纸,言辞都恳切直率。武帝无限感叹,于是对子良说:“想不到范云竟能如此。正好让他辅佐你,怎么可以让他外出当郡守呢 ?”齐文惠太子曾经到东田观看收获庄稼,回头对身边的随从说:“原来收割庄稼也很值得一看啊。”众人都唯唯称是。只有范云说:“一年三次的农忙季节,实在是长期辛苦的事,希望殿下能体察农事劳作之艰难,不要贪求一朝一夕的安乐闲逸。”从东田出来以后,侍中萧缅先前不认识范云,这时就走近范云的车旁,握着他的手说:“想不到今天又听到了忠直之言。” 当范云官居吏部负责选官时,担任的职守尊贵而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案,宾客满门,范云却能应对如流,官府的文书批示,毫无壅塞阻滞,揭出奸邪,无所隐藏,犹若神明,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异常高明。范云性格很偏激严厉,缺少威严持重,有 什么对的错的,都轻率地表现出来,有的士大夫就因此看不起他。起初范云做郡守人们都称颂他的廉洁,到位高权重后,颇看重与别人相互馈赠;然而家无积蓄, (每有收入)随即分送给亲友。(甘心如荠:荠,甜菜。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比喻人只要心安理得,即使承受再大的痛苦 也觉得很甜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家讲“拿得起”,道家说“想得开”,佛家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班里的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她屈从。她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人为女教师点赞,有人对学生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对学校先前的做法提出质疑。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近期2016年杭州G20峰会标识正式发布。读图,请简要分析标识构成及其意蕴。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     ƒ    ,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崇文抑武”是宋王朝所采用的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思想与方略。这一思想源于专制集权主义, 又会对专制集权推波助澜, 强化了专制皇权。 这一制度同时也表示,朝廷 凭借军队, 还依靠意识形态化的儒家道德规范和纲常伦理来控制社会,维系人心, 求长治久安。

 

A

并且

/

而且

不仅

而且

B

况且

而且

但是

尽管

/

C

/

从而

而且

如果

D

而且

因此

/

只要

而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