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至日① 刘著② 乱离南国忽经年,一线愁添未死前...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至日①

刘著②

乱离南国忽经年,一线愁添未死前。心折灵台③候云物,眼看东海变桑田。

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④可怜。安得绝云行九万,却骑鲸背上青天。

【注】①至日,此指冬至。②刘著,安徽皖城人,皖城有玉照乡,晚年自号玉照老人。北宋末登进士第,后在金朝任职,曾任翰林院修撰、忻州刺史等。  ③灵台,此指供登临以观天象变化的高台。④“政”通“正”。

1.简要赏析“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可怜”两句表达的妙处。

2.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分)本联巧用两个比喻,以燕子在帷幕上筑巢和雉鸡被关在樊笼中,比喻自己在金朝危险而堪忧、窘迫而可怜的处境(3分);又通过“终非计”“政可怜”使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生动,情感鲜明(2分)。(意思相近即可) 2.(6分)表达了作者思念、忧虑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2分)。首联写自己远离南方家乡到北方金朝做官,既庆幸战乱之年性命犹存,又因面对节日及年岁增长而不免产生思乡和忧愁之情。颔联因目睹环境巨变而内心欲碎,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写自己处境之堪忧与可怜,进一步强化忧愁之深。尾联用高飞的大鹏、远游的鲸鱼两个意象写出诗人期待能一展抱负、实现壮志的希望(4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赏析‘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可怜’两句表达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本联巧用两个比喻,以燕子在帷幕上筑巢和雉鸡被关在樊笼中,比喻自己在金朝危险而堪忧、窘迫而可怜的处境;又通过“终非计”“政可怜”使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生动,情感鲜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比喻、描写和议论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抓住关键意象“愁添”和情感关键句“东海变桑田”“绝云行九万”“鲸背上青天”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比如题中“东海变桑田”“绝云行九万”“鲸背上青天”。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注释。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萧景,字子昭,高祖从父弟也。父崇之字茂敬,以干能显,为政尚严厉,官至冠军将军、东阳太守。永明中,钱唐唐翊之反,别众破东阳,崇之遇害。景八岁随父在郡,居丧以毁闻。既长好学,才辩能断。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政为百城最。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曰:“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顷之,以疾去官。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诣阙,表请景为郡,不许。永元二年,以长沙宣武王懿勋,除步兵校尉。是冬,宣武王遇害,景亦逃难。高祖义师至,以景为甯朔将军、行南兖州军事。高祖践阼,封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天监四年,王师北伐,景帅众出淮阳,进屠宿预。丁母忧,诏起摄职。八年三月,魏荆州刺史元志率众七万寇潺沟,驱迫群蛮,群蛮悉渡汉水来降。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景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乃开樊城受降。

景为人雅有风力,长于辞令。其在朝廷,为众所瞻仰。于高祖属虽为从弟,而礼寄甚隆,军国大事,皆与议决。十五年,加侍中。十七年,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坐法免。诏曰:“扬州应须缉理,宜得其人。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景才任此举,可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并置佐史,侍中如故,即宅为府。”景越亲居扬州,辞让甚恳恻,至于涕泣,高祖不许。在州尤称明断,符教严整。有田舍老姥尝诉得符,还至县,县吏未即发,姥语曰:“萧监州符,火煽汝手,何敢留之!”其为人所畏敬如此。

十八年,累表陈解,高祖未之许。明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郢州刺史。将发,高祖幸建兴苑饯别,为之流涕。既还宫,诏给鼓吹一部。在州复有能名。齐安、竞陵郡接魏界,多盗贼,景移书告示,魏即焚坞戍保境,不复侵略。普通四年,卒于州,时年四十七。谥曰忠。    (节选自《梁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B.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C.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D.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景从小孝父,为政受父影响。他八岁跟随父亲在州郡,服丧期间以绝食毁形而闻名;他父亲凭借才干贵显,为政严厉,影响了萧景的为政风格。

B萧景深受信任,礼寄超越寻常。他被高祖委以重任,告别年迈父母居住扬州担任刺史,言辞非常诚恳痛切,以至流泪哭泣,高祖仍不答应他的请求。

C萧景在任明断,深为百姓敬畏。任扬州刺史时,一老农妇得到萧景的符节,训斥怠慢的县官说:“萧监州的符节,烧着你的手,怎敢留着它呢!”

D萧景政绩卓著,历任军政要职。他早年任职永宁县令,治理为百城第一,后任甯朔将军、扬州刺史、使持节、安西将军、郢州刺史等职,声名显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日:  “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

(2)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中国的诗、书、画、戏剧等文学艺术均呈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并带来象征的、变形的、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形式演进,中国画更是其突出的代表。中国画从原始岩画到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贯穿始终,形成其艺术特质和独特的绘画体系。千百年来,不论中国画艺术如何呈现出变化无穷的瑰丽风姿,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哲理内涵的儒、道、老庄哲学,其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

所谓“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现形式,画家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会、分析和研究提炼并创造出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以主观情感的“写意精神”为先导,“意在笔先,象生其后”,强调主观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中国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以“写意”为主导,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外在的物象,外在物象总是属于“意”的统辖之中,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达到“感悟生命,抒情表意”的目的。一方面将“物”情感化,另一方面将“意”对象化,“眼中之竹”演绎为“胸中之竹”,带有画家强烈个人情感,经过经营构思提炼熔冶,“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随机应变而迹化,由此而出现气韵生动、散点透视、随类赋彩等各种“传神”的创作形式和优秀作品。艺术创作不是以主观去追求客观,而是强调生命活力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以达到物我交融,神形兼备的目的,由此其作品才能格高韵雅,生动传神。

在中国画领域,就字面意思理解,长期存在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的状态,殊不知“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同样贯穿于工笔画创作之始终,审美本质是殊途同归,同样要求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大量画家、理论家纠缠于其中,其实使用任何工具、材料的不同画种均创作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的文化修养不同,作品才有高下之分。工笔画的“工、板、死”,在大量的写意画中同样存在。境界高远,传神写意的工笔经典作品自古以来举不胜举,                              。明清以降,居廉、居巢的“撞水撞粉”没骨画法更是直接从视觉上打破了工笔画与写意画的界线,成为当代工笔画创作借鉴的经典。当代工笔画在水与色、水与墨之间“撞、泼、洒”等各种千变万化的技法应用,创造了当代工笔画新的辉煌。

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笔墨当随时代”,不论是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只要我们把握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吃透传统,吞吐古今,融会中西,加强文学艺术修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敢于探索创新,内容形式上独树一帜,中国画艺术的长河,必将出现更多璀璨的艺术精英与精品。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其内在精神都是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儒、道、老庄哲学。

B“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现形式,强调主观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C世人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起来,其实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工笔画也要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

D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文化修养高,画工笔画就境界高远,文化修养不高,画写意画就“工、板、死”。

2.将下列对画作的分析填入文中横线处,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代画家黄筌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其《写生珍禽图》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

B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游春却不画春景,通过人物神情动态、马匹轻快节奏表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C北宋崔白的《寒雀图》全幅一枝弯曲老树、枝头九只小鸟栖宿跃噪不一,生动的构图,传达给人清远凝练又极富生机的意境。

D宋代李迪《枯荷鹊鹎图》中翻卷的叶面,满布虫蚀的痕迹,一只鹊鹎双爪紧握荷茎,扭颈俯视,为萧瑟的深秋平添了几许生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使用了象征的、变形的、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

B中国画家进行创作,强调外物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追求神形兼备的境界,又把写意作为物象的先导和主导。

C随着写意精神在绘画领域的影响,当代工笔画充分借鉴了写意画的技法,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界线越来越模糊。

D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要创作更多璀璨的艺术精品,我们应着眼古今中外,从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提高艺术修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写出该标识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        。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        ,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