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萧景,字子昭,高祖从父弟也。父崇之字茂敬,以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萧景,字子昭,高祖从父弟也。父崇之字茂敬,以干能显,为政尚严厉,官至冠军将军、东阳太守。永明中,钱唐唐翊之反,别众破东阳,崇之遇害。景八岁随父在郡,居丧以毁闻。既长好学,才辩能断。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政为百城最。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曰:“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顷之,以疾去官。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诣阙,表请景为郡,不许。永元二年,以长沙宣武王懿勋,除步兵校尉。是冬,宣武王遇害,景亦逃难。高祖义师至,以景为甯朔将军、行南兖州军事。高祖践阼,封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天监四年,王师北伐,景帅众出淮阳,进屠宿预。丁母忧,诏起摄职。八年三月,魏荆州刺史元志率众七万寇潺沟,驱迫群蛮,群蛮悉渡汉水来降。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可因此除之。景曰:“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乃开樊城受降。

景为人雅有风力,长于辞令。其在朝廷,为众所瞻仰。于高祖属虽为从弟,而礼寄甚隆,军国大事,皆与议决。十五年,加侍中。十七年,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坐法免。诏曰:“扬州应须缉理,宜得其人。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景才任此举,可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并置佐史,侍中如故,即宅为府。”景越亲居扬州,辞让甚恳恻,至于涕泣,高祖不许。在州尤称明断,符教严整。有田舍老姥尝诉得符,还至县,县吏未即发,姥语曰:“萧监州符,火煽汝手,何敢留之!”其为人所畏敬如此。

十八年,累表陈解,高祖未之许。明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郢州刺史。将发,高祖幸建兴苑饯别,为之流涕。既还宫,诏给鼓吹一部。在州复有能名。齐安、竞陵郡接魏界,多盗贼,景移书告示,魏即焚坞戍保境,不复侵略。普通四年,卒于州,时年四十七。谥曰忠。    (节选自《梁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B.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C.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D.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景从小孝父,为政受父影响。他八岁跟随父亲在州郡,服丧期间以绝食毁形而闻名;他父亲凭借才干贵显,为政严厉,影响了萧景的为政风格。

B萧景深受信任,礼寄超越寻常。他被高祖委以重任,告别年迈父母居住扬州担任刺史,言辞非常诚恳痛切,以至流泪哭泣,高祖仍不答应他的请求。

C萧景在任明断,深为百姓敬畏。任扬州刺史时,一老农妇得到萧景的符节,训斥怠慢的县官说:“萧监州的符节,烧着你的手,怎敢留着它呢!”

D萧景政绩卓著,历任军政要职。他早年任职永宁县令,治理为百城第一,后任甯朔将军、扬州刺史、使持节、安西将军、郢州刺史等职,声名显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为政,乃榜郡门日:  “诸县有疑滞者,可就永宁令决。”

(2)穷来归我,诛之不祥。且魏人来侵,每为矛盾,若悉诛蛮,则魏军无碍,非长策也。

 

1.B 2.D 3.B 4.(1)(5分)永嘉太守范述曾向来佩服萧景的为政,便在郡门上贴出告示说:“各县有疑难积留的问题,可到永宁县令那里解决。”译出大意给2分;“雅”“榜”“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蛮夷困厄时来归附我朝,诛杀他们不吉祥。况且魏国人来入侵,蛮夷与之发生冲突,如果把蛮夷全杀了,魏军就没有阻碍,这不是长远谋略。译出大意给2分;“穷”“矛盾”“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正确断句为“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无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会年荒/计口赈恤/为嬗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此理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虚词“之”“为 ”主语“吏人”“ 死者”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文段中虚词“之”“为 ”主语“吏人”“ 死者”断句。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表述错误, “夺”是改变的意思,没有贬官的意思。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9.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10.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11.夺:削去,罢免。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中“,告别年迈父母居住扬州担任刺史”错,原文“景越亲居扬州,辞让甚恳恻,至于涕泣,高祖不许。”可以推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 试题分析: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雅”“榜”“决”;(2) “穷”“矛盾”“碍”。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萧景,字子昭,是高祖的堂弟。父亲萧崇,字茂敬,萧崇之因才干和能力著称,他为政崇尚严厉,作宫作到冠军将军、东阳太守。永明年间,钱唐唐珝二人造反,率领队伍攻下东阳,萧崇之遇害身亡。萧景八岁时,跟随父亲住在东阳郡,萧景在服丧期间因悲哀遇度消瘦而闻名远近。长大以后,爱好学习,才辩过人,做事果断。建武年间,被授予晋安王国的左常侍,迁任丞空县令,他的政绩是地方宫中最好的。永嘉郡太守范述一直很佩服萧景的为政,就在郡门上贴了一张告示说:“各个县裹凡是有疑难积压的问题,可以到永宁县令逭裹来解决。”不久,萧景因病离职。永嘉人胡仲宣等一千多人来到宫殿前,上表请求萧景继续任郡守,皇帝没有同意。永元二年,因长沙宣武王萧懿的功劳,萧景被授予步兵校尉。这年冬天,宣武王遇害身亡,萧景也逃难走了。高祖的起义队伍到达后,任命萧景为宁朔将军、执行南兖州军事。高祖即位后,封萧景为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萧景居住在州裹时,清廉谨慎有威裁,文件案卷从不积压,下面的办事人员不敢欺瞒他,吏员们像对神一样尊敬和畏惧他.正遇上闹饥荒,萧景统计人进行赈济抚恤,做好了饭粥放在路边供给路过的人,死了人的就送给棺材。百姓们都非常依赖他。 天监四年,梁朝军队北伐,萧景统率大军从淮阳出发,进攻宿预城。因母亲去世离职,皇帝下韶起用为代理官职。八年三月,魏国的荆州刺史五尽率领七万大军侵犯潺沟,他们驱赶逼迫蛮人,蛮人们纷纷渡过漠水来投靠梁朝。有人议论,认为蛮人屡次成为边境的祸患,可以藉此机会把他们除掉。萧景说:“他们走投无路了前来归附我们,把他们杀掉是不好的。况且魏国人来侵犯我国时,蛮人经常舆他们产生矛盾,如果把蛮人全都杀掉,那么魏军就没有障碍了,遣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打开樊城的城门,接受投降的蛮人。 萧景为人一直很有风度,擅长辞令。他在朝廷时,被大家所注视仰慕。他和高祖论亲戚关系虽然是堂兄弟,而高祖对他的礼遇是很隆重的,遇到军务和国家大事,都要与他商议决定。十五年,萧景加任侍中。十七年,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因犯了法而被罢免。皇帝的韶书说:“扬州应须得到管理,要选择合适的人。侍中、领军将军吴乎侯萧景的才能,能够胜任此职,可用安右将军监督扬州,并置佐史,侍中之职依旧,就以他的住宅为官府。”萧景的远房亲戚居住在扬州,他非常诚恳地推辞这个任命,以至于哭了起来,而高祖就是不允准他的辞让。萧景在雍州任上,特别以明断而著称,所批示的政令非常严整。有一个农村老妇人,一次她投诉后得到了萧景给她的批示,回到县裹,县吏没有立即发出去,老妇人说:“萧监州的符命,会像火一样烫你的手,怎么敢留下它呢!”萧景为人们所敬畏到如此地步。 十八年,萧景多次向皇帝上表,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高祖没有同意。第二年,萧景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州、司州、霍州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临出发前,高祖御驾临幸建兴苑,为萧景饯行送别,并为此泪流满面。高祖回到宫中,命令给萧景鼓吹一部。萧景在任上又以能干而闻名远近。查宝邓、童堕郡舆魏国国界接壤,有很多盗贼,萧景向魏国传递告示后,魏国立即焚烧那盗贼防御的土堡,保卫国境,不再有侵略二郡的事情。普通四年,萧量在坚蛆去世,终年四十七岁。皇帝诏令追赠他为侍中、中抚军、开府仪同三司。谧号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中国的诗、书、画、戏剧等文学艺术均呈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并带来象征的、变形的、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形式演进,中国画更是其突出的代表。中国画从原始岩画到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贯穿始终,形成其艺术特质和独特的绘画体系。千百年来,不论中国画艺术如何呈现出变化无穷的瑰丽风姿,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哲理内涵的儒、道、老庄哲学,其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

所谓“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现形式,画家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会、分析和研究提炼并创造出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以主观情感的“写意精神”为先导,“意在笔先,象生其后”,强调主观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中国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以“写意”为主导,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外在的物象,外在物象总是属于“意”的统辖之中,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达到“感悟生命,抒情表意”的目的。一方面将“物”情感化,另一方面将“意”对象化,“眼中之竹”演绎为“胸中之竹”,带有画家强烈个人情感,经过经营构思提炼熔冶,“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随机应变而迹化,由此而出现气韵生动、散点透视、随类赋彩等各种“传神”的创作形式和优秀作品。艺术创作不是以主观去追求客观,而是强调生命活力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以达到物我交融,神形兼备的目的,由此其作品才能格高韵雅,生动传神。

在中国画领域,就字面意思理解,长期存在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的状态,殊不知“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同样贯穿于工笔画创作之始终,审美本质是殊途同归,同样要求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大量画家、理论家纠缠于其中,其实使用任何工具、材料的不同画种均创作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的文化修养不同,作品才有高下之分。工笔画的“工、板、死”,在大量的写意画中同样存在。境界高远,传神写意的工笔经典作品自古以来举不胜举,                              。明清以降,居廉、居巢的“撞水撞粉”没骨画法更是直接从视觉上打破了工笔画与写意画的界线,成为当代工笔画创作借鉴的经典。当代工笔画在水与色、水与墨之间“撞、泼、洒”等各种千变万化的技法应用,创造了当代工笔画新的辉煌。

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笔墨当随时代”,不论是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只要我们把握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吃透传统,吞吐古今,融会中西,加强文学艺术修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敢于探索创新,内容形式上独树一帜,中国画艺术的长河,必将出现更多璀璨的艺术精英与精品。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其内在精神都是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儒、道、老庄哲学。

B“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现形式,强调主观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C世人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起来,其实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工笔画也要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

D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文化修养高,画工笔画就境界高远,文化修养不高,画写意画就“工、板、死”。

2.将下列对画作的分析填入文中横线处,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代画家黄筌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其《写生珍禽图》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

B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游春却不画春景,通过人物神情动态、马匹轻快节奏表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C北宋崔白的《寒雀图》全幅一枝弯曲老树、枝头九只小鸟栖宿跃噪不一,生动的构图,传达给人清远凝练又极富生机的意境。

D宋代李迪《枯荷鹊鹎图》中翻卷的叶面,满布虫蚀的痕迹,一只鹊鹎双爪紧握荷茎,扭颈俯视,为萧瑟的深秋平添了几许生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使用了象征的、变形的、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

B中国画家进行创作,强调外物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追求神形兼备的境界,又把写意作为物象的先导和主导。

C随着写意精神在绘画领域的影响,当代工笔画充分借鉴了写意画的技法,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界线越来越模糊。

D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要创作更多璀璨的艺术精品,我们应着眼古今中外,从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提高艺术修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写出该标识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        。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        ,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专门的学问    不容易掌握,  如果有了相当的条件,  深入钻研,在较短时间内,  有可能出成绩,而广博的知识,  是短时间所能掌握的,  经过长期努力,不断积累,  能打下相当基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A.虽然  但是  只要      只有 

B.因为  所以  而且      只要 

C.即使  然而  如果      只要 

D.尽管  可是  而且  便    只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