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文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挈挈:急迫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糊涂

C.人益不                            事:伺候

D.又挈挈而                            东:往东去

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圣人之所以为圣

C.今之世,不闻有师      D.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两组对比,论证不同的认识、做法和结果。

B.甲文对“愚人”的批判用了疑问语气,对“爱其子”者用了感叹语气,可见作者对两者的批判力度不同。

C.甲文说“师道之不传”已很久了,乙文则列举出具体朝代对其作了有力的印证。

D.乙文叙述韩愈“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说明他是一位“好为人师”者,作者对其行为颇不以为然。

 

1.C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常用实词的意思。C项“人益不事师”的“事”, 人们更加不敢做老师了,应该译为从事,做。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注意词性,如此题的C项“人益不事师”的“事”, 人们更加不敢做老师了,应该译为从事,做。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例句的“之”,译为的。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之”固定用法。C项“之”译为的。D项“之”,结合“笑”可知,是笑的对象,代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D项“之”,结合“笑”可知,是笑的对象,代词。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结合乙文内容可知,只是叙述了韩愈为人师的情况,并没有表明对此事件的态度。对其行为颇不以为然不合文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结合乙文内容可知,只是叙述了韩愈为人师的情况,并没有表明对此事件的态度。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的人会感到羞耻,地位高的人常会阿谀奉承。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理解断句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其道也固先乎吾           B.饮黄泉

C.积成德,而神明自得       D.假舟楫者,非能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根据其体例,词的上阕为十三句,下阕为十二句。

B.《致橡树》的作者是舒婷,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

C.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D.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近,如岳飞,字鹏举,“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思正相反。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诗提出了民族盛衰由谁来主宰的追问,体现了词人豪迈的气概、博大的胸怀。

B.“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这两句表明诗人希望人们如同孩子一般懵懂而纯真,去相信未来的美好。

C.“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这句诗说明了在诗人的爱情观中,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是爱情的必要条件。

D.“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的“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这表明诗人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生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