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在世上一遭,你晓得好比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在世上一遭,你晓得好比什么?就好比一个人独身走夜路。路,并不是好好的一条到底,而是有许多岔口,走错一个岔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走了一夜,天亮了,四周一看,一切都清清楚楚:走的是哪一条路,走到什么地方,在哪里上了岔口,如果不是上这个岔口,而是上那个岔口,路就好得多了,目的地也光明得多,可是已经晚了,不可以回头了。上错一条岔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

那么,有没有什么窍门呢?窍门没有,倒是有两条经验可以交代给你: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当机立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随心 人生这个话题永远耐人寻味。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发出对人生的感慨,令人嗟叹不已?人生就好比是一条不归的路,于是当人们呕心沥血一生,步入垂暮之年时,追忆往昔,心中泛起种种遐想——如果当时……然而此梦已成空。时下的我们需面对的是四季轮回、花开叶落的真实的世界,那么又该如何去走这一条人生之路呢? 这有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跟着自己的心走下去,即随心。所谓“随心”,重在其“随”字,而“随”,就是“顺”的意思。总而言之,随心,就是顺其自然,因为心之所思所想,乃人之本意。且人生之路没有绝对的对错,因此只要跟随自己的本心走下去,至少在自己看来是对的,人生便无悔了。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当时,大汉已历经四百年,气数已尽,且朝廷腐败无能,奸臣当道。于是,天下豪杰纷纷以中兴汉室的名义举兵,实则割据一方,意欲占得地盘,进而攻取天下。曹操在这乱世中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以及他身边的文臣武将,“挟天子以令诸侯”,杀吕布,灭袁绍,统一北方,后自封魏王。且在三国中,魏的实力远远大于蜀和吴。当然,在乱世中,也有像刘皇叔这样忠心匡扶汉室的,并且在后来的《三国演义》中,明显看出对刘备的评价远高于曹操。但其实不然,也有很多人评价曹操为乱世枭雄。枭雄,有着英雄本色。为何他会有这么高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操的人生观。曹操自“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位极人臣,皇帝犹如虚设,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取而代之。有人说他是不敢,我觉得与其说不敢,不如说不愿。曹操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是在这乱世中成就一番功名大业,而帝王之位则是他没有考虑的。汉要亡了,那就顺其自然让它亡吧。曹操一生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从这些诗篇中都能感受到一个英雄的气概与胸襟,其中也看出了曹操对于他的人生毫无后悔之意,这都源自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的心之所想。所以想戎马一生,只叹“人生几何”,方能如此荡气回肠! 时间的一去不返随时都在警示着我们,人生只有一次,人生路上没有回头路可走。那么,就让我们带上一颗心出发,在遇到选择犹豫不决时听听心的声音。一切随心,便能无悔;既然无悔,何计对错? 也许在多少年后,我们回顾过往,想象着走在另一条路上的自己会怎么样,之后感叹不已。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带着愧疚面对自己的人生,因为我们一路随心走来。 一切随心,路就在脚下;一切随心,路就在心中。 【解析】 试题分析:岔口实际上意味着生命中人生面临的种种选择。你选择走哪条路,便会收获哪种结果。至于该如何选择,作者在最后告诉了我们: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当机立断。那么在作文中,除了这两种大的立意外,我们还可以从中推敲出许多具体的立意。“顺其自然”可以延展出“勇敢做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从容”、“走错路也能遇到美的风景”等立意;“当机立断”则可以从反面推敲,比如选错了路口遭遇失败可得出人生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比如犹犹豫豫就会错失良机可得出“抓住机遇”,比如两个岔口方向只能选其一则意味着要学会放下、贵在专一,以及“人生没有后悔药”等话题都可以入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名句填空。

1                    ,谁主沉浮?

2曾记否,                     

3在雨的哀曲里,                       

4又前而为歌曰:“                          。”

5沉默呵,沉默呵!                         

6           ,我为鱼肉,何辞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2.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C《鸿门宴》节选自《战国策》,它是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的。

D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②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含苞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