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诗眼是“急”字,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诗眼1分,简析4分)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技巧。题干要求“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首先点出该字,然后解释,结合诗句分析该字的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红叶青山水急流”,这一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找出诗中所写景物,注意作者所用字词,如“日暮”“ 满天风雨”,据此概括写景特点,体会诗人情感。“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填空。

1                    ,谁主沉浮?

2曾记否,                     

3在雨的哀曲里,                       

4又前而为歌曰:“                          。”

5沉默呵,沉默呵!                         

6           ,我为鱼肉,何辞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2.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C《鸿门宴》节选自《战国策》,它是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的。

D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②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含苞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离骚》中,屈原为真理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我们学习的人物榜样。

B只要人人都能时时处处传递“正能量”,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C这场足球赛的胜败取决于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D小明同学到现在还没有参加比赛,带队老师断定他大概放弃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