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一连使用了“居然”“竟”“不料”“不信”“何至于”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什么?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3.“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1.说明了惨案的发生出乎作者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2.“我”一向对反动派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他们什么样的坏事都可以做出来,但这回还是超出了“我”的意料,“我”万万没想到敌人会对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下如此的毒手。“中国人”指中国的反动派。 3.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加衰亡了,使我们的民族没有人敢为自由、国家而呼喊奋斗了。 4.这句话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继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解析】 1. 试题分析: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再结合语境可以看出是“超出意料”。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有比喻义,象征义等,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词语暗示文章的情感等。 2. 试题分析:注意句子包含的情感,是对反动派的批判,对学生下毒手。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是情感句,是对反动派的批判。 3. 试题分析:注意从“文人”和“政府”的表现分析原因。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4. 试题分析:注意反复的修辞和“强调情感”艺术效果,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是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继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此题是“反复”的手法,注意情感的强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填空

(1)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以下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3.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鸿门宴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组   )

A臣请入,与之同命(同生共死)    B.先破秦入咸阳者之(王:大王)

C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D.头发上指,目尽裂(眦:眼珠)

2.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组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亚父者,范增也

3.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樊哙“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等等一番话,表面上是抨击秦王,实际上是指责项王。

B.樊哙的陈词,虽有指责项王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合乎项王自矜功伐的性格。

C.项王在樊哙闯帐气势的压迫下,按剑而跽;在樊哙的严词责备下,说不出话来,这些都表现出他性格中怯懦、胆小的一面。

D.樊哙有的话同前文所写刘邦与项羽的对话几乎一样,这表明刘邦方面上下一致,同心协力。

4.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小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垂泪涕泣 (皆:都)        

B.又而为歌曰 (前:走向前)

C为慷慨羽声 (复:又)        

D.终已不    (顾:顾及)

2.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荆轲和而歌

A朝济而夕设版焉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对以上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的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所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国庆节的精神内涵

国庆节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特定节日,其时间性内涵就是指1949年10月1日那个特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现在以阅兵、游行、歌舞等方式加以庆祝,记住并分享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欢欣鼓舞地告别了他们苦难的过去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想要全方位地分享和体验他们快乐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充分地体验他们曾经的苦难。勤劳、勇敢、智慧的他们长期追求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后,他们终于认识到,只有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合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政权形式,才是他们获得彻底的自由与解放的唯一出路;从意志考验上来说,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无数的血的代价,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复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情感体验上看,各民族各阶层的先辈们在长期的血雨腥风的反抗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谊。这些认知、意志和情感的精神结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最高实体的诞生,它是我们先辈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一百多年血泪与智慧换来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和精神绵延的产物。

节日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那个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回忆和纪念,更重要的是其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意义。体验到了先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那么多的艰辛与代价,现在的我们就会由衷地记住并感谢那些牺牲的无数先烈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祖国”的神圣和伟大,就会在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效仿先烈和前辈们为祖国献身的冲动和力量,就会在情感上产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感。这种认知、冲动和情感就汇成了一种当代的个人精神,这种精神促使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心怀祖国、心忧祖国,这就是一种“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精神”,透过这种“精神”,伟大的祖国就成了我自身的体现,祖国的伟大就是我自身的伟大,祖国的富强就是我自身的富强,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就会产生为祖国的自由、民主、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就是国庆节的精神意义之所在。在我们回忆与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的庆祝中,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快乐,体验了他们的痛苦,同时也继承了他们那种追求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创造智慧,这种精神是我们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不竭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的凝聚力的现实体现,值得我们后人传承并继续发扬光大。

1.下列说法不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一种‘精神结晶’”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让我们的先辈们欢欣鼓舞地告别了苦难的过去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先辈们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知和选择的结果。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先辈们付出了无数的血的代价,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所取得的最后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各民族各阶层的先辈们在长期反抗斗争中建立的深厚友谊的结晶。

2.下列有关国庆节意义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以往那个艰苦斗争过程的回忆和对革命先辈们的纪念,更在于深刻体验先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的艰辛与代价。

B.国庆节让我们在回忆和感激中认识到“祖国”的神圣,产生为国献身的冲动以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感。

C.国庆节给予我们的认知、冲动和情感汇成的当代个人精神,促使我们每个人时刻心怀祖国,心忧祖国。

D.国庆节让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产生为祖国的自由、民主、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阅兵、游行、歌舞等庆祝国庆节的方式全面地展现了国庆节深刻的精神内涵。

B.只要充分地体验到了先辈们曾经的苦难,就能真正领会国庆节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意义。

C.在回忆与缅怀先辈们丰功伟绩的庆祝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认识国庆节的精神意义。

D.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创造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传承并发扬光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