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汪国真

 

好心态让人生多姿多彩 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染缸,里面什么颜色都有,你是要做快乐的红色还是做忧郁悲伤的蓝色,完全由你自己决定。你要相信色彩是由你调配,而不是你被色彩调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大学生洪战辉,就是一个成功的调色师。当困难来临时,他没有后怕与悲伤,也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指天骂地地报怨,而是勇敢地面对。因为他相信:幸福与成功的色彩是由自己调配的。 人生的未来不需要别人来编排,生活的困苦要自己战胜。要相信,上天虽然不公平,但自己可以用良好的心态把它变公平。不管自己的生命有多么粗糙,你都可以把它打磨得很多彩多姿。 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在风华正茂的时候遭受失掉双腿之痛。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坚定不移地活着,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成为大众学习的楷模。 他用坚持不懈的心态,证明了他的执着是对的。可见,不在于生活放弃了你,而在于你是否放弃了生活。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付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那样你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调色师。 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里失窃,他的朋友连忙写信安慰他,叫他不要悲伤。然而,他对朋友的回信却这样写道:亲爱的朋友,感谢你的问候,我很好。第一,他偷去的只是我的部分东西,不是全部;第二,他只是偷去了我的东西,并没有伤害我;第三,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或许正是有这样的心态,才成就了这位伟大总统后来的伟业。 失窃,对人们来说是件令人极度气愤与悲伤的事情,然而罗斯福总统不被悲伤所困扰,反而能找出三个理由让自己快乐起来。 好心情是由自己来调配的,只有拥有了快乐的心态,幸福的大门才会永远向你敞开。 要相信,载着一个好心态,就好像自己载着阳光,到哪里都是晴天;要相信,落叶在空中飞舞,那不是在为离别而伤感,而是在奏响美丽的乐章;要相信,浮云在天空游荡,不是离乡的惆怅,而是在尽情地吸收阳光。 朋友,色彩,由你调配;心态,由你控制。有了良好的心态,相信你会抵达成功的彼岸;有了良好的心态,相信你人生的色彩会是最炫、最酷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通过材料考查考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根据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本则材料是著名诗人汪国真散文《雨的随想》中一句话。这句话是:“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这句话的意思是:或者许我们可能无法改变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或许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毕竟,强者的内心必定无比坚毅、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文章可以从“强大内心,端正心态”的角度去立意。强大自我,持一颗澄澈之心,自然能够从容面对生命的平湖烟雨,能够避免人生的“悲剧”。 选这类素材时,可以撷取生命中有志之士睿智地取舍而走出心影的例子。比如援引生活中马恭志一生只做过两件事情:一是花了8年学会了走路,一是用25年为大家放映电影。草根自强,正源于强大的内心,源于非凡的自知自制自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也受到了冲击。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双重关怀是不变的。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实则不然。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想论稿等作品。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选自20121014《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从划线句子看,作者认为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与文学的审美特质并不冲突,如何理解这一点?

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文学要坚守核心价值观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余秋雨

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⑥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⑦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⑧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选自余秋雨《宁古塔》,有删节

1. “‘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中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有何作用?

3.解释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适莽苍者,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2)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3)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 说》)

5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昆琶行》)

6                      ,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賦》)

7夙兴夜寐,                     《诗经·卫风·氓》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试简要概述全诗表现了哪些田园之乐?

2)王维诗素有“诗中有画”之誉,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3)试分析诗中“未”“犹”二字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日:“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①,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注】①子本相侔:等到本金和利息相等的时候。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土俗,为设教禁       因:按照

B禹锡亦在谴中,当播州   诣:前往

C虽重得罪,死不         恨:怨恨

D乃见节义            穷:困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子厚才华横溢、政绩突出、人格高尚的一组是

①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

②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③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④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⑤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⑥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祖上就曾做过显要的官职,父亲柳镇为了就便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博士的任命,而且柳镇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B柳宗元从小就才华非凡,通达事理,他年纪轻轻就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赞誉,柳宗元主动投入那些公卿显要的门下。

C柳宗元因为居官清闲,他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不少经典散文。

D韩愈围绕“士穷乃见节义”这一观点,把“平居里巷”时的信誓旦旦和“一旦临小利害”时的落井下石进行对比,表达对柳宗元高尚风义的赞扬与肯定。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2)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3)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