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有“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

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3.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

 

1.①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极端化了社会情绪;②加剧了社会的焦虑与矛盾。 2.首先,指出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问题;其次,阐述有“戾气”的文艺作品的原因和危害;最后,提出文艺作品超越“戾气”的正确做法。 3.①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②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③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能体现“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的相关答题区域,然后筛选出关键词句分条概括作答。答案集中在3.4两节。原文为 “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根据这些关键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整合、概括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第一层为第一节指出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问题;第二层为2.3.4节阐述有“戾气”的文艺作品的原因和危害;第三层第五节提出文艺作品超越“戾气”的正确做法。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读后可知,答案应该是正对文章中所说的问题来的。例如,对时代的把握,理性的思考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此时无声胜有声。   居易《琵琶行》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③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④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⑤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子无良媒。  (《诗经•卫风•氓》)

              ,惟庚寅吾以降。 (《离骚》(节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①。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②。

乌帽③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②牵露井,即打来清冽的井水。荐:献上。③乌帽,即黑帽,隋唐之后流行于民间。

(1)试分析上阕画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

(2)请结合下阕分析作者“愁”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论慎终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              信:真实

B.此直意在谏者之口    杜:堵塞

C.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

D.人无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羡乎

B.①虑人致谏,      ②度我至军中,公

C.①或一人毁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有乎        ②苟以天下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近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下列项中与《红楼梦》原著不相符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探春理家时着力“开源”,如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等发包给专人管理,收受了一大笔租金。但她对财务纪律中的支出执行不严,因而收效甚微。

B.宝玉打发袭人去宝钗处借书,趁机叫晴雯送两块旧帕给黛玉。黛玉体会出旧帕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左思右想,题诗三首于其上。

C.贾府的正门是带有政治意义的大门,只有当官宦来往,或者重大喜庆节日才会打开,元妃省亲自然打开大门,贾府上下远远恭候,黛玉进贾府却只能走西角门而不走正门。  

D.《红楼梦》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宝玉挨打后,黛玉劝慰他:“你可都改了吧!”宝钗深情地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都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性格。

E.《红楼梦》中因刘姥姥夸大观园比画儿强十倍,惜春被贾母安排画园子而向诗社告假,众人埋怨刘姥姥,黛玉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探春点评她用了“春秋”的法子。

 

查看答案

下列项中与《三国演义》原著不相符的两项是

A.“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这副对联所写主人公是华佗。“未劈曹颅千古恨”所写的是曹操得风疾,华佗欲用利斧劈开头颅治病,曹操猜忌,处死了华佗一事。“曾医关臂一军惊”指关羽受伤,华佗为其刮骨疗毒一事。

B.《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分别是“夷陵之战”, 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出现;“官渡之战蜀国元气大伤为三国归晋埋下伏笔。

C.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D.关羽投降后,拒绝了曹操送来的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后来他先后斩杀袁绍手下两名大将颜良、文丑来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

E.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了鲁肃计策,设下鸿门宴,邀请关羽来吴国赴宴。席间,关羽借与孙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紧紧地拉着孙权的手不放,埋伏的刀斧手见状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得以安全脱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