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因我而造。”

这则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和套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只是一颗尘埃 很喜欢犹太人的一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因为它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为人处世,需要自信,但更需要懂得谦卑和敬畏,一个能从容地谦卑与敬畏的人,常常能更多地拥有自信。我是一个渺小的存在,我又何尝不是整个世界?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奔涌,每个人至多是一颗尘埃、一粒沙砾或者一朵浪花。是的,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我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然而,正是这种渺小教会了我一定要谦卑。谦卑是一种品行,是我迈向世界的第一步。谦卑是上帝赠予人类的礼物,唯有充分利用好这份礼物,人类才能向前发展。我只是一粒沙砾,是沙漠众多沙子中的一粒,与其他的沙子没有多大区别。我有的只是谦卑,因为我知道我渺小,我只能谦卑地向前走,直到成功。 我只是一颗尘埃,但我要做一颗伟大的尘埃。我坚信:“世界为我而造。”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自己,我就是整个宇宙。”我有勇气也有毅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宇宙。所以,当我找到明确的人生目标后,我会努力拼搏,为心中的理想而战,即使我深陷万丈深渊,我也会拼力捕捉那一抹最微弱的光,从而照亮前行的路。失去双腿的史铁生,在那个只属于他的废弃的古园里感悟生死,参透万物,终于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经典佳作。失去双臂的“达人”刘伟,用他的双脚在黑白琴键上弹出深情的旋律,演绎生命的精彩,终于攀上了生命的顶峰。我是一个正常人,我坚信我也能创造出一片蓝天、一个宇宙,因为我不只是卑微的,我同样也是伟大的。 我很渺小,只是“天地一沙鸥”,只是一颗尘埃,我的生命如同沧海一粟,轻如鸿毛,所以我谦卑。但是,我又十分骄傲我所拥有的一切,我很伟大,我的生命在我的宇宙中重于泰山,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所以我珍惜自己的拥有,珍视自己的存在,并努力展示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很渺小,但是我又很伟大。我只是一颗尘埃,但我能创造世界的奇迹!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充分体现了最新高考作文命题要求。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理解所提供材料的基本含义。材料的主要信息就是两句话,一句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句是“世界为我而造”。“我只是一颗尘埃”,是说明自己的渺小,要求自己以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世界为我而造”,是说明自己的自信与伟大,“我”能够主宰世界。这两句话既有区别,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很强,写作的范围较广。综合两方面的意思,我们每一个人需要自信,但更需要谦卑和敬畏,一个能从容地谦卑与敬畏的人,常常更拥有自信。写作时,文章必须体现进步的价值取向,阐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诠释生命历程的故事,揭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就文体而言,此题记叙文或议论文都可以写,但是想写好都不容易。一般来说,写记叙文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难度,无论叙事还是记人,都要凸显“自信与谦卑”这一主题,但关键是要写出具体可感的情节。要注意对文章主题意义的挖掘,注意对语言文采的提升,注意选材既要相对集中又能与众不同,角度力求新颖。同时,要注意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真情实感。写议论文,要有鲜明突出的中心观点,要明确表达自己对“自信与谦卑”的理解。在论述过程中要力求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说深说透,同时也要注意思考的辩证。当然,写议论文还要注意论证的着力点要准确到位,应重点从某一角度切入,注意论证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既要写出思想深度,同时又兼具文采,语言要简洁明快而又不失睿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

看镜有感

鲁迅

①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

②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③遥想汉人多少阂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④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⑤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⑥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褥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阂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⑦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似的向西洋主人历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

注: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指出第⑤节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3.本文题为“看镜有感”,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有哪些方面的“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蝉声

郭枫

(1)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2)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3)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可真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啊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们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4)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5)庄稼汉成群的像一阵风似的出发。麦田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的脸上,蝉声起劲地作着拉拉队。

(6)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蝉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7)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曝晒着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着的小鸡知道,散步着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着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得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8)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儿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的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榆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9那一片蝉声,真美。 那一片蝉声是图画,那一片蝉声是音乐;画许多绿色的记忆,谱无数优美的灵魂。

(10)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11)读着蝉的歌唱,吮着泥土的乳汁,快乐而又痛苦地成长起来的人们,都喜爱那一片泥土的芳香,懂得蝉声中那种潇洒、低回、激越的感情。

(12)在黄河两岸,那些褪了色的城,那些灰黯黯的村落,那些泥土路,那些守信用的花朵……都像课本,都像蝉声,向我们述说同样的故事:生活,应该恬淡、勤恳和拙朴。而那无边的大平原,那浩浩荡荡的黄河,那飞扬着的黄沙,狂舞着的白雪,和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的风暴,却又教给我们另一种榜样:人啊,应该活得爽快,死得坚强。那些把根扎在黄土地的人们,生与死,都有着绚丽的光彩,如这热切的蝉声。

1968年写于台湾

1.第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第七段的画线语句描写了夏日正午蝉的鸣叫,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3.“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4.本文不仅写了蝉声,还写了与蝉声相关的人事,请探究“蝉声”中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解词。

(1)四围山色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                       _。

(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5)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7)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                          

(8)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致仕:                      

(9)盘之土,可以                      

(10)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卓卓:                      

 

查看答案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两个曲牌,完成下列各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请分析端正好一曲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2滚绣球一曲中有三个“恨”字,请结合曲子内容,分别说说三个“恨”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归谋诸妇                  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B有孤鹤,横江东来          逢大雨

C藏之久矣,待子不时之需    属予作文记之

D状如松江鲈                此非曹孟德诗乎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是苏轼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做,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赤壁赋》也是写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赤壁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从本段节选的文字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译文: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