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杨柳青年画,发源于天津西郊的杨柳青镇一带。这里出产的年画, ,包括生活风俗、历史故事、戏曲小说、风景花卉等。作品通俗明了,构图饱满,造型洗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 :春天制版时间充裕,刻制精细,套版较多;秋天制版需要量大,刻制粗糙。杨柳青年画偏于写实,题材以故事性画面为多,并有意反映繁华的城市风貌和市民生活。

 

(1)题材十分宽泛(2)在制版方面分为“春版”和“秋版”两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第一处,后面说“包括生活风俗、历史故事、戏曲小说、风景花卉等”,可见前面应是说年画的题材宽泛;第二处,横线后面是冒号,说明后面内容是对横线内容的具体阐释,而横线上句子应是对冒号后内容的概括。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比如本题中,第一处可以借助“包括”一词明确横线上内容与后面句子的关系;第二处可以借助冒号这一标点符号明确与后面内容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概括微信红包的四个特点。

2016年春节过后,微信红包以爆炸速度红遍网络。“微信红包”在功能设计上遵循了简单的原则,发送方与接收方通过“微信”进行发送与接收。积累的“红包”绑定银行卡即可提现。微信红包在给诸多“微”民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已形成种种怪象与隐患。“抢红包”已不局限于朋友圈中放松心情、试试手气,有人借各种理由讨要红包,使得原本“你情我愿”的招呼、问候、祝福等人际联系变味;不法人员盯上了微信红包这个载体,对其使用途径不断“创新”,新型的诈骗陷阱手段花样百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写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的句子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                  ”两句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1)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2),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酝藉:即“蕴藉”,与词中下句中“包藏”意思相近。休:语助词,含有“呵”的意思。

(1)两首词中的画线句子共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2)这两首咏梅词,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正败,士以此     多:称赞

B.公复以循吏         许:期望

C.府当市民马以骑士     益:有利

D.杖命者,逐之         矫:假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藏其私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公何不县不可故争之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必法外与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D.久益散灭,不孝大矣            于其身,耻师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B.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C.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D.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对他儿子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苏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B.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C.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D.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B.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C.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