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1)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2),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酝藉:即“蕴藉”,与词中下句中“包藏”意思相近。休:语助词,含有“呵”的意思。

(1)两首词中的画线句子共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2)这两首咏梅词,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1)拟人,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态。陆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生长的风雨交加、倍受摧残的恶劣环境,并写出了梅花在恶劣环境中难免会有的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李词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含苞待放的娇羞情态。 (2)陆词表达了词人虽历经艰辛,也不趋炎附势,坚守节操,傲然不屈的品格;李词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爱。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两首词中的画线句子共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各有何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句中描述的对象是“梅”,句中用“愁”来形容,把梅当成了人,写出了梅花在恶劣环境中的孤苦无依的愁苦之状;“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这是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包藏”,点明此意。而“几多香”、“无限意”,写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精神饱满,慧思独运。其中“无限意”使用了比拟的修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题干中问的是“共同”的修辞手法,故只要判断出陆词中划线句的修辞,李词中的也就出来了。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咏梅词,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且要注意问的是“不同”之处。陆词中,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李词作于晚年流落江南之后反常写法恰好能传达出当时正常的心态。虽然心境不佳,但梅花还是要赏的,所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休”字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者心中的话: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等到明天说不定要起风了呢!此句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抓住词中对“梅”的描写来品味情感,要特别抓住最后两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正败,士以此     多:称赞

B.公复以循吏         许:期望

C.府当市民马以骑士     益:有利

D.杖命者,逐之         矫:假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藏其私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公何不县不可故争之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必法外与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D.久益散灭,不孝大矣            于其身,耻师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B.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C.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D.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对他儿子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苏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B.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C.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D.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B.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C.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俄罗斯政府高级官员透露,恐怖组织越来越多地使用人肉盾牌,特别是儿童,以防止联军不对奥良尔等重要区域实行空中打击。

B.第六届“新概念大赛”颁奖典礼,是设在颇具文艺范的市图书馆举行的,现场揭晓了“最佳创意”“最具潜力”等获奖名单。

C.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D.互联网应建设成“互联网”,一方面要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了。

B.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C.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D.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能写不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才能记起它的情感和意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伸展/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篇,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        ,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弛,犹如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独出心裁)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荫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情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选自《肖邦故园》)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排筏          浮想联篇

B.婆娑(pó suō) 玲珑剔透

C.簌(shù)       有条不紊

D.幽香            心荡神弛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舒展  独具一格  思绪

B.伸展  独出心裁  情绪

C.舒展  独出心裁  情绪

D.伸展  独具一格  思绪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宛如歌中的叠句

B.宛如歌中的叠句        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C.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宛如歌中的小调

D.宛如歌中的小调        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