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距离 安晓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距离

安晓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朴朴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3年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

B.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C.张晖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D.小说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对张叔和张婶去儿子家看孙子这一 主要情节起了补充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的作用。

E.小说以“距离”为题,既写出了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在地域上、经济条件上、亲情上的距离,又写出了他们在精神和文化上的距离。

2)小说开篇就写“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亲家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有三处写到张叔和张婶。结合全文理解,他们流泪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张叔和张婶应该流泪吗?

 

(1)A.E(答E给3分,A给2分B给1分) (2)①突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②巧设悬念,引出下面张叔和张婶看孙子的故事情节。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表面热情,其实很自我的人。两次很亲热的声音能够体现她的热情,但过于自我,不能体谅他人。如作为亲家的张叔和张婶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看孙子,他却在第一时间以哄孩子睡着不容易为由加以拒绝,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②生活讲究,近似于苛刻,如衣着讲究,从外面回来,要在紫光灯下照一会儿杀菌等。 (4)①儿子的生活处境艰难。他们认为儿子在新婚家中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②亲生子却可望不可及,张叔和张婶大老远的来看孙子,都没能抱上一抱。③亲家母外表热情,一些做法却让他们感觉受到冷遇。如只是安排在宾馆住宿,而不是住在儿子家里。④两个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习俗的巨大差距而带来的失落。如五五万元买的车位,实际上只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如倾其所有拿出的钱买的车位,及给孙子与儿媳的红包,亲家母一家因家境殷实,并没怎么看重。④应该流泪,为儿子的担忧,为自己所受的冷遇伤心。不应该流泪:儿子走出农村不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好,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一些看似的冷遇?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环境而带来的文化生活习俗的不同造成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差别,作出判断取舍。B项,“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依据不足。C项,“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错;D项,没有倒叙的手法。所以选A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在小说阅读命题中,多项选择题的设置往往有一些陷阱,分析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内容、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角度来仔细分析选项是否正确。例如,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其破绽。还有的在人物形象、情节、叙述角度等方面设置一些令考生容易判断失误的题目,解答此类题,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判断。例如选项B就属于于文无依据。选项D属于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要语句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能力或情节设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要结合着重要语句在小说中的一般性作用思考,例如,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题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突出强调某一内容,刻画人物形象等。“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位于第一段,故在结构和读者的方面的作用,可从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角度组织答案。“没睡好”表现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④总结。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3)试题分析:此题考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主人公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分析作答。例如,“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塑造了他们节俭的形象;以此类推,从疼爱儿子、讲礼数、勤劳、宽厚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有时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及次要人物等。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读后可知,答题区间在文章最后两节,三处流泪“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张婶流着泪点点头”“ 大把的泪涌了出来”,可以从文中“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根据这些语句便可分析出原因。在解答是否应该流泪时,考生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联系小说主题及社会现实阐释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个性阅读,也要尊重文本。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强调个性决不是不要文本,不要原则,无根据的乱发意见不是探究的要求。注重事理,讲求规律。探究应建立在对事理的尊重,对规律的肯定的前提下。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作辩证的认知。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小说来讲,因为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搞清作者写了一个什么事,通过这个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写潭中的鱼,先是写鱼儿一动不动,接着以“                   ”两句写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

2)《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                      ”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比拟自己的美德。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东溪

梅尧臣①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①梅尧臣(1002-1060)一生仕途坎坷、官居下僚。至和二年(1055年)作者晚年丁母忧居乡,守制即将结束准备出仕时写下此诗。

1.有人认为颔联为“当世名句”请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尾联的“不厌”之“情”蕴含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绘,字敬文。年六岁,便自愿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约而弗许。伺其伯姊笔牍之间,而辄窃用。未几遂通《急就章》,内外异之,以为非常儿也。及长,仪貌端伟,神情朗隽。河间邢晏,即绘舅也,与绘清言,叹其高远。每称曰:“若披云雾,如对珠玉,宰相之寄,良在此甥。”

素长笔札,尤能传受,缉缀词议,简举可观。天平初,世宗用为丞相司马。每朝,文武总集,对策王庭,常令绘先发言端,为群僚之首。音辞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

武定初,兼常侍,为聘梁使主。梁武帝曰:“黑獭①若为形容?高相②作何经略?”绘曰:“黑獭游魂关右,人神厌毒,连岁凶灾,百姓怀土。高相奇略不世,觇候敌衅,攻昧取亡,势必不远。”梁武帝曰:“如卿言极佳。”前后行人,皆通启求市,绘独守清尚,梁人重其廉洁。

使还,拜平南将军、高阳郡内史。郡境旧有猛兽,民常患之。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咸以为化感所致,皆请申上。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竟不听。高祖东巡郡国,在瀛州城西驻马久立,使郎中陈元康慰之曰:“孤在晋,知山东守唯卿一人用意。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但善始令终,将位至不次。”河间守崔谋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鸰羽。绘答书曰:“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是时世宗使暹选司徒长史,暹荐绘,既而不果,咸谓由此书。天保初,为司徒右长史。绘质性方重,未尝希事权势,以此久而屈滞。卒赠南青州刺史,谥曰景。

(出自《北齐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注】①黑獭:即宇文泰,字黑獭,鲜卑族,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②高相, 即高欢,字贺六浑,东魏权臣。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B.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C.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D.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兄弟姊妹间的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伯姊即为大姐。

B.我国封建王朝有时使用年号纪年,如“武定”“天保”;“改元”指改变纪年的年号。

C.“经略”有筹划、谋划之意;我国古代有时也指官职名称,如文中“高相作何经略”。

D.古代朝廷有时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会追封某爵位官职或荣誉称号,称为“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绘不畏权势,为人持重。郡守崔暹依仗其弟崔谋的权势,向李绘讨要麋角鸰羽,李绘回信拒绝,致使在崔暹选拔司徒长史时,李绘未被举荐。

B.李绘恪守清尚,品德方正。当时前往梁的使者,都通书信要求做买卖,独李绘保持廉洁;猛兽争斗而死,李绘不让别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上报。

C.李绘擅长写作,尤善言词。每当文武官员群集,在朝廷面君对答,常让李绘首先发言;且其言辞华美雅正,风度仪容美好娴雅,听者肃然起敬。

D.李绘天赋异禀,异于常人。幼时自愿上学,却因是偶数年龄未能如愿;后自己偷着学习,不久通晓《急就章》,人们认为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相奇略不世,觇候敌衅,攻昧取亡,势必不远。

2)绘质性方重,未尝希事权势,以此久而屈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斯文”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而是得到了“天”的承认。显然,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天道,而天道便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更加透彻:“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斯文即道,而礼乐制度是“道 ”的载体。一旦“礼崩乐坏”,道将不存,斯文不 在,国也将不国了。可以想象,“斯文”在先秦时期的士子心中君王谋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将其视为圣人先贤为人立世、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斯文”并没有夭折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反而随着六经的传世,一直延续成为儒家之经典。《隋书经籍志》写道:“夫经籍也者,……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视为文化遗产,“斯道”便是“斯文”。同时,斯文还更多地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是借助“教化”正风俗、治国家,这些无不彰显斯文之意蕴。

汉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斯文也随即成为饱学之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纪赞》中记载道:“罢黜百家,表彰《六来源Z-x-x-kCom经》。”《六经》自然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而斯文也自然成为精华之要义。从这个意义说,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齐家需要斯文,治国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要斯文。“斯文”之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

三国之争、南北两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扫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来了一次转机。在那以前,朱熹将现状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在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大家的努力下,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皆以“斯文”为己任,如程颐赞誉其兄程颢说:“(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依然以四书五经为基本读物。即便是进入民国时期,那些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近代学者,依然带有“遗老遗少”的气息。在陈寅恪等人看来,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而当下严重的国难更凸显出维持“国性”的必要。

(选自2016年3月3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斯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孔子赋予其“天道”的内涵,它藏于历朝礼乐制度与典籍中,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

B.“斯文”作为一个词,最早出于《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斯文”或延续或断绝,取决于“天”的意愿,它不会随任何人的去世而消失。

C.“斯文”作为一种文化,它藏于礼乐制度中,故礼乐兴,则“斯文”在;“斯文”又藏于文化典籍中,秦始皇时“焚书坑儒”,但“斯文”未绝。

D.“斯文”兴衰与国之兴衰有关联,古代王权对百姓的“教化”中体现出“斯文”的意蕴;古代士子、君王亦多以此为修身治国的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时,斯文就是儒家思想,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斯文也便成为许多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

B.三国南北朝时期,因世多变故,“礼崩乐坏”,中华大地“斯文扫地”,朱熹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

C.唐宋时,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斯文”复兴。

D.民国时期,一些曾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学者,忧心于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消逝或被改写,但因维系“斯文”传统而带有“遗老遗少”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原话,旨在说明“斯文”、道与礼乐制度的关系,即斯文的内涵即为“道”,礼乐制度为“道”之载体。

B.中国历朝历代都讲究并尊崇礼乐制度,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这些都说明“斯文”在古代君臣治国安邦、修身治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C.“斯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汉代至唐宋至明清,从《六经》到四书五经,或兴盛或沦落,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斯文”之主要内容。

D.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正统,“斯文”因受国家的推动而开始兴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我希望留给孩子们两份永久的遗产:一份是根,一份是翅膀。——论坛留言

(2)翅膀是鸟的悲剧,它把生命带入永恒的异乡。——伊万•日丹诺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