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东溪 梅尧臣①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东溪

梅尧臣①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①梅尧臣(1002-1060)一生仕途坎坷、官居下僚。至和二年(1055年)作者晚年丁母忧居乡,守制即将结束准备出仕时写下此诗。

1.有人认为颔联为“当世名句”请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尾联的“不厌”之“情”蕴含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①诗歌颔联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②描写在优美恬静的水边安眠的野凫。在风日和煦的春天绽放春花的老树,将诗人的闲情逸趣融入与眼前“野凫”“ 老树”中;③表达了作者悠闲恬静的情感。 2.①对东溪的喜爱与留恋。东溪的美景赏心悦目,作者沉浸其中还迟迟不愿离开,足见其对眼前之景的流连与喜爱。②悠然闲适之情。颔联和颈联写野凫、悠闲老树著花,蒲茸整齐、沙石明净,意境恬淡而富有闲意,传达闲适之情。③老当益壮之情。“老树著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为老树却也绽放春花,焕发勃勃生机,恰是对作者暮年即将出仕,人老心红的写照。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句的鉴赏能力。根据题干提示,要求考生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结合意境、情感分析颔联。诗歌颔联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在优美恬静的水边安眠的野凫。在风日和煦的春天绽放春花的老树,将诗人的闲情逸趣融入与眼前“野凫”“ 老树”中;表达了作者悠闲恬静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情与景物有哪些关系。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例如,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就属于借景抒情。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属于情景交融。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利用三看三抓法,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首联一个“迟”字表现了诗人对东溪的喜爱与留恋。颔联和颈联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的悠闲。“老树著花无丑枝”暗示了作者暮年即将出仕,人老心红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本题中的“野凫”“悠闲老树著花”“蒲茸整齐”“沙石明净”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绘,字敬文。年六岁,便自愿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约而弗许。伺其伯姊笔牍之间,而辄窃用。未几遂通《急就章》,内外异之,以为非常儿也。及长,仪貌端伟,神情朗隽。河间邢晏,即绘舅也,与绘清言,叹其高远。每称曰:“若披云雾,如对珠玉,宰相之寄,良在此甥。”

素长笔札,尤能传受,缉缀词议,简举可观。天平初,世宗用为丞相司马。每朝,文武总集,对策王庭,常令绘先发言端,为群僚之首。音辞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

武定初,兼常侍,为聘梁使主。梁武帝曰:“黑獭①若为形容?高相②作何经略?”绘曰:“黑獭游魂关右,人神厌毒,连岁凶灾,百姓怀土。高相奇略不世,觇候敌衅,攻昧取亡,势必不远。”梁武帝曰:“如卿言极佳。”前后行人,皆通启求市,绘独守清尚,梁人重其廉洁。

使还,拜平南将军、高阳郡内史。郡境旧有猛兽,民常患之。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咸以为化感所致,皆请申上。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竟不听。高祖东巡郡国,在瀛州城西驻马久立,使郎中陈元康慰之曰:“孤在晋,知山东守唯卿一人用意。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但善始令终,将位至不次。”河间守崔谋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鸰羽。绘答书曰:“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是时世宗使暹选司徒长史,暹荐绘,既而不果,咸谓由此书。天保初,为司徒右长史。绘质性方重,未尝希事权势,以此久而屈滞。卒赠南青州刺史,谥曰景。

(出自《北齐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注】①黑獭:即宇文泰,字黑獭,鲜卑族,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②高相, 即高欢,字贺六浑,东魏权臣。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B.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C.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D.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兄弟姊妹间的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伯姊即为大姐。

B.我国封建王朝有时使用年号纪年,如“武定”“天保”;“改元”指改变纪年的年号。

C.“经略”有筹划、谋划之意;我国古代有时也指官职名称,如文中“高相作何经略”。

D.古代朝廷有时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会追封某爵位官职或荣誉称号,称为“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绘不畏权势,为人持重。郡守崔暹依仗其弟崔谋的权势,向李绘讨要麋角鸰羽,李绘回信拒绝,致使在崔暹选拔司徒长史时,李绘未被举荐。

B.李绘恪守清尚,品德方正。当时前往梁的使者,都通书信要求做买卖,独李绘保持廉洁;猛兽争斗而死,李绘不让别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上报。

C.李绘擅长写作,尤善言词。每当文武官员群集,在朝廷面君对答,常让李绘首先发言;且其言辞华美雅正,风度仪容美好娴雅,听者肃然起敬。

D.李绘天赋异禀,异于常人。幼时自愿上学,却因是偶数年龄未能如愿;后自己偷着学习,不久通晓《急就章》,人们认为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相奇略不世,觇候敌衅,攻昧取亡,势必不远。

2)绘质性方重,未尝希事权势,以此久而屈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斯文”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而是得到了“天”的承认。显然,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天道,而天道便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更加透彻:“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斯文即道,而礼乐制度是“道 ”的载体。一旦“礼崩乐坏”,道将不存,斯文不 在,国也将不国了。可以想象,“斯文”在先秦时期的士子心中君王谋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将其视为圣人先贤为人立世、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斯文”并没有夭折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反而随着六经的传世,一直延续成为儒家之经典。《隋书经籍志》写道:“夫经籍也者,……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视为文化遗产,“斯道”便是“斯文”。同时,斯文还更多地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是借助“教化”正风俗、治国家,这些无不彰显斯文之意蕴。

汉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斯文也随即成为饱学之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纪赞》中记载道:“罢黜百家,表彰《六来源Z-x-x-kCom经》。”《六经》自然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而斯文也自然成为精华之要义。从这个意义说,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齐家需要斯文,治国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要斯文。“斯文”之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

三国之争、南北两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扫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来了一次转机。在那以前,朱熹将现状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在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大家的努力下,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皆以“斯文”为己任,如程颐赞誉其兄程颢说:“(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依然以四书五经为基本读物。即便是进入民国时期,那些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近代学者,依然带有“遗老遗少”的气息。在陈寅恪等人看来,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而当下严重的国难更凸显出维持“国性”的必要。

(选自2016年3月3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斯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孔子赋予其“天道”的内涵,它藏于历朝礼乐制度与典籍中,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

B.“斯文”作为一个词,最早出于《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斯文”或延续或断绝,取决于“天”的意愿,它不会随任何人的去世而消失。

C.“斯文”作为一种文化,它藏于礼乐制度中,故礼乐兴,则“斯文”在;“斯文”又藏于文化典籍中,秦始皇时“焚书坑儒”,但“斯文”未绝。

D.“斯文”兴衰与国之兴衰有关联,古代王权对百姓的“教化”中体现出“斯文”的意蕴;古代士子、君王亦多以此为修身治国的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时,斯文就是儒家思想,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斯文也便成为许多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

B.三国南北朝时期,因世多变故,“礼崩乐坏”,中华大地“斯文扫地”,朱熹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

C.唐宋时,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斯文”复兴。

D.民国时期,一些曾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学者,忧心于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消逝或被改写,但因维系“斯文”传统而带有“遗老遗少”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原话,旨在说明“斯文”、道与礼乐制度的关系,即斯文的内涵即为“道”,礼乐制度为“道”之载体。

B.中国历朝历代都讲究并尊崇礼乐制度,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这些都说明“斯文”在古代君臣治国安邦、修身治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C.“斯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汉代至唐宋至明清,从《六经》到四书五经,或兴盛或沦落,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斯文”之主要内容。

D.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正统,“斯文”因受国家的推动而开始兴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我希望留给孩子们两份永久的遗产:一份是根,一份是翅膀。——论坛留言

(2)翅膀是鸟的悲剧,它把生命带入永恒的异乡。——伊万•日丹诺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达线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步骤图,请把填报步骤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全球气候在整个20世纪确实一直在变暖,   ?对此,众说纷纭。有些科学家认为20世纪气候变暖是”小冰期”气温回升的延续,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跟”温室效应”无关。但有些人反对这个观点,他们认为,   ,而人类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气象系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地球变暖是否因为”温室效应”,我们都应该加以关注。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弄明白地球变暖的来龙去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