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郎朗的成功,不仅在于自己的闻...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郎朗的成功,不仅在于自己的闻鸡起舞,十年一剑,还在于父亲多年的            ,悉心教诲。

②东湖之美,美在            的浩渺,美在屈子行吟的厚重,美在夏日的婷婷莲花,美在冬季的银装素裹。

③中国一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但在事关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必须做到“        ”,坚守底线。

A.耳提面命    陆海潘江   睚眦必报

B.叨陪鲤对    陆海潘江    锱铢必较

C.叨陪鲤对    水天一色   睚眦必报

D.耳提面命    水天一色    锱铢必较

 

D 【解析】 试题分析: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叨陪鲤对:有接受教诲之意。陆海潘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水天一色: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睚眦必报:比喻心胸极狭窄。锱铢必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此题注意第①句中的“悉心教诲”,第②句中的“东湖之美”,第③句中的“领土完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充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蓝田日暖玉生烟

(2)                    ,无复鸡人报晓筹。

(3)                    ,小弦切切如私语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丛菊两开他日泪,                                        白帝城高急暮砧

(6)                    ,独留青冢向黄昏

(7)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注释】①并刀:古并州(今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②三河:谓河东、河内、河南,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③荆高:荆,指荆轲;高,指高渐离。④豫让桥:豫让,春秋时晋国人,为大夫智伯家臣。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智伯为赵襄子所灭。豫让乃易姓埋名,漆身吞炭,数次谋刺赵襄子,不遂,自刎而亡。豫让桥即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在邢台北,今已不存。

1.这首词开头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下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擅长政事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         得罪:获罪

C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疏【解析】
疏通调解

D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轲既取图奉之,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B自引而起,        绝:断

C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最终

D.轲自知事不           就:完成,成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还柱                因人之力敝之   

B.而乃手共搏之              籍何至此

C.引其匕首提秦王           度我至军中,公

D.因左手把秦王袖           微夫人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

A.沛公安在?                   

B忌不自信。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不然,籍何以至此?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音调悲凉。

B《诗经》分风雅颂;风大都是指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音乐;颂分周颂和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C座位之礼,室内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鸿门宴》中有这样的记叙。

D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汉代通称为姓。名是人们相互区别的符号,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由父母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④“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D“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