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1.C 2.C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登高祭祀活动不一定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C项山峰“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只是原始先民虔诚的信仰,并非事实。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有这样一个地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如果时间多一秒,    ?日前,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也发出了预告:2015年6月30日,全世界的钟表都需要拨慢一秒。      ?简单地说,一秒有多长,取决于一天有多长,也就是地球自转周期。所以,闰秒不是没有意义的----它的作用在于记录地球自转的减速。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变    ,上一次“闰秒”出现在2012年6月,许多网站发生了暂时性服务中断。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等。小说《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B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律诗规定每首句。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C古代 “七庙”指天子的宗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贾谊《过秦论》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古代“左迁”指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通“捡”,捡拾)         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B君子非异也 (通“性”,资质,禀赋)         砺则利(靠近,接近)

C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喜爱,喜欢)          粮而景从(担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大众,民众)    其能行古道(赞许)

 

查看答案

填入下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著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

A.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