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仔细揣摩以下漫画,然后给下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并阐述你对漫画寓意的理解。

仔细揣摩以下漫画,然后给下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并阐述你对漫画寓意的理解。

 

 

标题:一笔(关键的一笔、一笔与多笔)寓意:做一个好人需要持之以恒地做好事,一件坏事足以让你身败名裂。 【解析】 试题分析:拟标题,(1)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主题。(2)要紧扣寓意,选择角度拟题,可以直接以讽刺主体命名,可以从呼吁主体的角度命名,可以从两者的关系角度命题,也可以从寓意的角度拟题。(3) 注意标题的要求:观点鲜明、醒目,新颖生动,简洁,注意字数要求。漫画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中间一个人,被涂黑了,旁边有一圈字“画美一个人需要无数笔,涂黑一个人只需一笔。”结合上面提供的方法,可用一笔(关键的一笔、一笔与多笔)来拟题。 理解漫画的寓意,细致观察漫画内容,(1)找出对象.(2)思考讽刺或颂扬的原因。(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注意夸张、变形之处,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3)联系现实,由物到人。想象要合理。联系现实,画美一个人,并非真的指给一个人画很美的像,而是如何维持一个人良好的形象,涂黑一个人,可联想为毁坏一个人的形象。寓意抓住图画中的文字来理解。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认可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少群众担心高铁动车票价会不会只涨不跌,甚至大幅涨价。         。铁路运输具有高度垄断的天然属性,消费者并不具备充分选择权,很难制衡经营者的定价权。更多时候,乘客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航空、公路、水路运输都对铁路构成竞争,但高铁动车的性价比非常突出,尤其是在春运这样的大客流状况下,高铁动车是很多消费者的出行首选。由此可见,        ,运力紧张、不愁客源的东南沿海地区线路,以及其他地区一些热门线路,都具有较大的提价空间。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电子皮肤即新型可穿戴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是一种用于实现仿人类触觉感知功能的人造柔性电子器件。相对于听觉、视觉而言,触觉感官的模仿十分困难,               

A.不仅模拟触摸感觉需要发展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大尺寸的压力传感器阵列;并且为了模仿自然皮肤的触觉感知特性,必须发展大面积柔性高像素力传感器阵列。

B.为了模仿自然皮肤的触觉感知特性,必须发展大面积柔性高像素力传感器阵列;模拟触摸感觉需要发展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大尺寸的压力传感器阵列。

C.因为模拟触摸感觉需要发展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大尺寸的压力传感器阵列;并且为了模仿自然皮肤的触觉感知特性,必须发展大面积柔性高像素力传感器阵列。

D.因为为了模仿自然皮肤的触觉感知特性,必须发展大面积柔性高像素力传感器阵列;模拟触摸感觉需要发展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大尺寸的压力传感器阵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将彝族医药植入、渗透、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与消费者接轨,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彝族医药发展锦上添花。

B.我国历来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但存在忽视法治教育的倾向,这直接导致一些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C.3D 打印是一种不需要传统刀具和机床就能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D.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十三五”就把“留得住蓝天,记得住乡愁”当成了衡量是否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尺度。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程庸将自己          的一些文物市场内幕、文物圈的世态人情,写进了《官窑美人》作品里。

②先贤把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融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他们的智慧         着我们的生活。

③伍宜孙自幼获父亲及祖父教导盆景艺术要诀,在         的情况下,渐渐养成对盆景的兴趣。

A.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B.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耳闻目睹 

C.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D.耳闻目睹  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燕卜荪:游吟中国的英国学者

燕卜荪先生在北大教书期间开过许多门课程,其中有十七世纪英诗、英诗概观、现代英诗、英国散文演变等选修课。燕卜荪先生每次上课只带要讲的原文文本,至于他的讲课内容,即要在黑板上写的东西,却只字不带,而是即时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写下的。等到写满黑板后,他稍事停顿,只轻轻念一遍,便擦掉再继续写下去。中间从未有间断停顿的时候。看上去他讲课像是完全凭着才气,即时发挥,其实是事先早有充分准备。他在授课时所表现的思路之敏捷、清晰和记忆力之强,堪称一绝。

燕卜荪先生在讲课中从不重复权威的看法,很少援引旁人的观点,讲的话往往都是自己的真知灼见,难得从一般的书本中找到。举例说,他认为T.S.爱略特对庞德的推崇超过了正当的评价,实属过誉。他对于T.S.受略特的后期诗作《四个四重奏》评价不高,认为失之于空洞。这与一般美国批评家将该诗捧到天上的作法大不相同。他也鼓励学生对诗歌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甚至有时要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燕卜荪早年的成名之作《七种歧义类型》(1930)将他的导师李恰慈倡导的文学批评中的语义分析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推动了美国新批评运动的兴起。他的这部早年著作被新批评派视为经典,竞相效法。美国新批评家克林思布鲁克斯随后便标榜出“悖论”和“反讽”的说法。他在《精制的瓮》一书中根据这一理论细致分析了华兹华斯、济慈、丁尼生等人的诗歌,从而证实语义分析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玄学派诗人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如燕卜荪所做的工作,而且适用于一般认为比较易读的诗歌作品。此外兰色姆还提出了“结构与肌理”说。维姆扎特则倡导“具体的共相”理论。这些说法都是想标明诗歌语言的特性,不过各有其不同的侧重方面,在四十年代显得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形成新批评派的极盛时期。这些新批评派人物对诗歌语言的细致分析与燕卜荪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他对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的评价一般并不很高,认为他们没有做出真正有创造性的成就。在美国当代批评家当中,肯尼思博克是他最赞赏的一位。维姆扎特和比尔兹利提出“意图的谬误”的观点,将作者的意图与作品的意义完全分离开来,目的是强调作品文本的独立性。这一观点是燕卜荪所极力反对的。无怪乎当代英国批评家科默德称燕卜荪是一个意图主义者。另外,由于新批评派将诗歌作品当作独立自足的实体,所以只注重文本上的细读,而忽视作家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对作品的关系。燕卜荪的做法却与此迥然不同。例如他在讲莎士比亚时就详细阐述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视野或世界图像。

顺便说一下,在谈到美国文学时,他特别推荐中国学生去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而不鼓励阅读霍桑和所谓高雅的亨利詹姆士的作品。这也可以看出他的趣味标准与当时流行的学院派风尚的不同。

燕卜荪先生虽然早在二十四岁时(1930年)就在英美批评界有了很高的声誉,但他对自己的成就仍然抱着很谦虚的态度,曾说自己的文学批评范围过于狭窄,远远不及他最钦佩的英国莎士比亚批评家AC.布拉德雷。他认为布拉德雷的《莎士比亚悲剧》一书在卷帙浩繁的莎士比亚评论中是惟一值得一读的著作。他也从不囿于一家之言,而是乐于介绍别人的观点,他就曾将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考德威尔?的《幻象与实在》介绍给中国学生。

燕师(同学和我对他的尊称)对待中国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充满友爱之情。学生一到他家,他都是热情接待,让你坐下喝茶交谈。有的学生准备写论文,他便亲自去图书馆替学生找出有关书籍,给予指导。有一年暑期他去美国讲学,回来时带来一些新书,往往自己还未看完,便很大方地借给来访的朋友或学生先看。凡是认识他的人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一般大学教授常有的学者架子。他待人的态度竟是出乎寻常的平易和亲切。最可贵的是,这种待人的热忱看来并不是修养的结果,而是他纯朴真诚性格的自然流露。可以说,在他身上辨析入微的思考能力与率真的赤子之心奇妙地结合成了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风采,这正是每个认识他的人所无法忘记的生活中的燕卜荪。(摘编自张金言《怀念燕卜荪先生》)

相关链接

①1937年他得到北大的聘书,然他来到中国时,北平已被日本人占领,北大南迁,与清华、南开合为西南联大。日本人来势凶猛,呈鲸吞之势,中国的大学实在是前途未卜,在华的洋教授选择离开战乱之地,也属人之常情。燕卜荪的老师瑞恰慈其时正在清华,就去了美国,并且劝他也走。他却留了下来,据说对老师的离去还颇有微词。燕卜荪不是个唱高调的人,不会说“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之类的话,对他而言,作为一名绅士,那是责任和义务;假如还需另外的理由,他宁可说他乐于和联大师生在一起。他的确说过,联大师生的学术素养是他不舍中国的重要原因。他的许多同事都是中国学界的一流人物,对于联大的学生他认为更在欧美学生之上,好学生放在欧美大学里就是最好的。(《燕卜荪是谁?》,《南方都市报》2013年6月11日)

②1930年,燕卜荪在剑桥大学由数学专业转读文学专业时,曾师从大名鼎鼎的文学理论家IA瑞恰慈。作为学生的燕卜荪,在瑞恰慈给他批改的一份作业中得到启示,写出了震惊现代西方文学界影响久远的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Ambiguity)。该书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也开创了“细读”批评范例。一直到今天,英美大学的文学系,依然鼓励学生作细读分析。美国文学批评家兰色姆认为:“没有一个批评家读此书后还能依然故我。”(甘建华《威廉·燕卜荪的南岳之秋》)

③三年级必修的《莎士比亚》课连书本都没有,燕卜荪上课,凭记忆在黑板上默写了整出《麦克白》,一时传为佳话。据巫宁坤回忆,是整部《哈姆雷特》。据赵瑞蕻回忆,燕卜荪背出来的是“整段整段《奥赛罗》”,英诗课还得背出乔叟和斯宾塞。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长沙时期,燕卜荪上课,的确只能凭记忆。赵瑞蕻先生说战事倥偬之中,上燕卜荪的课,让人恍然觉得如身临秦火之后,天下无书,学子只能靠儒士整部背诵经书。(《燕卜荪:西南联大的传奇教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燕卜荪在授课时,板书的内容全凭才气即兴发挥,但收到的效果绝佳,让学生拍案叫绝。

B燕卜荪不愿重复权威的看法,也很少援引其他人的观点,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以此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C尽管二十四岁就扬名英美批评届,但燕卜荪仍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不推荐学生读自己的著作,反而乐于介绍他人的学说让学生思考和学习。

D当年选择留在西南联大,是因为燕卜荪喜欢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更是出于对中国的热爱。

E燕卜荪在其成名作《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提出了“细读”的批评范式,这一文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2)作为一位教授,燕卜荪为什么会让那么多学生念念不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一名学者,燕卜荪身上有哪些特质?请结合材料分析。

(4)燕卜荪在文本解读上有什么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