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燕卜荪:游吟中国的英国学者 燕卜荪先生在北大教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燕卜荪:游吟中国的英国学者

燕卜荪先生在北大教书期间开过许多门课程,其中有十七世纪英诗、英诗概观、现代英诗、英国散文演变等选修课。燕卜荪先生每次上课只带要讲的原文文本,至于他的讲课内容,即要在黑板上写的东西,却只字不带,而是即时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写下的。等到写满黑板后,他稍事停顿,只轻轻念一遍,便擦掉再继续写下去。中间从未有间断停顿的时候。看上去他讲课像是完全凭着才气,即时发挥,其实是事先早有充分准备。他在授课时所表现的思路之敏捷、清晰和记忆力之强,堪称一绝。

燕卜荪先生在讲课中从不重复权威的看法,很少援引旁人的观点,讲的话往往都是自己的真知灼见,难得从一般的书本中找到。举例说,他认为T.S.爱略特对庞德的推崇超过了正当的评价,实属过誉。他对于T.S.受略特的后期诗作《四个四重奏》评价不高,认为失之于空洞。这与一般美国批评家将该诗捧到天上的作法大不相同。他也鼓励学生对诗歌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甚至有时要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燕卜荪早年的成名之作《七种歧义类型》(1930)将他的导师李恰慈倡导的文学批评中的语义分析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推动了美国新批评运动的兴起。他的这部早年著作被新批评派视为经典,竞相效法。美国新批评家克林思布鲁克斯随后便标榜出“悖论”和“反讽”的说法。他在《精制的瓮》一书中根据这一理论细致分析了华兹华斯、济慈、丁尼生等人的诗歌,从而证实语义分析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玄学派诗人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如燕卜荪所做的工作,而且适用于一般认为比较易读的诗歌作品。此外兰色姆还提出了“结构与肌理”说。维姆扎特则倡导“具体的共相”理论。这些说法都是想标明诗歌语言的特性,不过各有其不同的侧重方面,在四十年代显得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形成新批评派的极盛时期。这些新批评派人物对诗歌语言的细致分析与燕卜荪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他对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的评价一般并不很高,认为他们没有做出真正有创造性的成就。在美国当代批评家当中,肯尼思博克是他最赞赏的一位。维姆扎特和比尔兹利提出“意图的谬误”的观点,将作者的意图与作品的意义完全分离开来,目的是强调作品文本的独立性。这一观点是燕卜荪所极力反对的。无怪乎当代英国批评家科默德称燕卜荪是一个意图主义者。另外,由于新批评派将诗歌作品当作独立自足的实体,所以只注重文本上的细读,而忽视作家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对作品的关系。燕卜荪的做法却与此迥然不同。例如他在讲莎士比亚时就详细阐述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视野或世界图像。

顺便说一下,在谈到美国文学时,他特别推荐中国学生去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而不鼓励阅读霍桑和所谓高雅的亨利詹姆士的作品。这也可以看出他的趣味标准与当时流行的学院派风尚的不同。

燕卜荪先生虽然早在二十四岁时(1930年)就在英美批评界有了很高的声誉,但他对自己的成就仍然抱着很谦虚的态度,曾说自己的文学批评范围过于狭窄,远远不及他最钦佩的英国莎士比亚批评家AC.布拉德雷。他认为布拉德雷的《莎士比亚悲剧》一书在卷帙浩繁的莎士比亚评论中是惟一值得一读的著作。他也从不囿于一家之言,而是乐于介绍别人的观点,他就曾将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考德威尔?的《幻象与实在》介绍给中国学生。

燕师(同学和我对他的尊称)对待中国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充满友爱之情。学生一到他家,他都是热情接待,让你坐下喝茶交谈。有的学生准备写论文,他便亲自去图书馆替学生找出有关书籍,给予指导。有一年暑期他去美国讲学,回来时带来一些新书,往往自己还未看完,便很大方地借给来访的朋友或学生先看。凡是认识他的人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一般大学教授常有的学者架子。他待人的态度竟是出乎寻常的平易和亲切。最可贵的是,这种待人的热忱看来并不是修养的结果,而是他纯朴真诚性格的自然流露。可以说,在他身上辨析入微的思考能力与率真的赤子之心奇妙地结合成了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风采,这正是每个认识他的人所无法忘记的生活中的燕卜荪。(摘编自张金言《怀念燕卜荪先生》)

相关链接

①1937年他得到北大的聘书,然他来到中国时,北平已被日本人占领,北大南迁,与清华、南开合为西南联大。日本人来势凶猛,呈鲸吞之势,中国的大学实在是前途未卜,在华的洋教授选择离开战乱之地,也属人之常情。燕卜荪的老师瑞恰慈其时正在清华,就去了美国,并且劝他也走。他却留了下来,据说对老师的离去还颇有微词。燕卜荪不是个唱高调的人,不会说“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之类的话,对他而言,作为一名绅士,那是责任和义务;假如还需另外的理由,他宁可说他乐于和联大师生在一起。他的确说过,联大师生的学术素养是他不舍中国的重要原因。他的许多同事都是中国学界的一流人物,对于联大的学生他认为更在欧美学生之上,好学生放在欧美大学里就是最好的。(《燕卜荪是谁?》,《南方都市报》2013年6月11日)

②1930年,燕卜荪在剑桥大学由数学专业转读文学专业时,曾师从大名鼎鼎的文学理论家IA瑞恰慈。作为学生的燕卜荪,在瑞恰慈给他批改的一份作业中得到启示,写出了震惊现代西方文学界影响久远的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Ambiguity)。该书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也开创了“细读”批评范例。一直到今天,英美大学的文学系,依然鼓励学生作细读分析。美国文学批评家兰色姆认为:“没有一个批评家读此书后还能依然故我。”(甘建华《威廉·燕卜荪的南岳之秋》)

③三年级必修的《莎士比亚》课连书本都没有,燕卜荪上课,凭记忆在黑板上默写了整出《麦克白》,一时传为佳话。据巫宁坤回忆,是整部《哈姆雷特》。据赵瑞蕻回忆,燕卜荪背出来的是“整段整段《奥赛罗》”,英诗课还得背出乔叟和斯宾塞。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长沙时期,燕卜荪上课,的确只能凭记忆。赵瑞蕻先生说战事倥偬之中,上燕卜荪的课,让人恍然觉得如身临秦火之后,天下无书,学子只能靠儒士整部背诵经书。(《燕卜荪:西南联大的传奇教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燕卜荪在授课时,板书的内容全凭才气即兴发挥,但收到的效果绝佳,让学生拍案叫绝。

B燕卜荪不愿重复权威的看法,也很少援引其他人的观点,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以此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C尽管二十四岁就扬名英美批评届,但燕卜荪仍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不推荐学生读自己的著作,反而乐于介绍他人的学说让学生思考和学习。

D当年选择留在西南联大,是因为燕卜荪喜欢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更是出于对中国的热爱。

E燕卜荪在其成名作《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提出了“细读”的批评范式,这一文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2)作为一位教授,燕卜荪为什么会让那么多学生念念不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一名学者,燕卜荪身上有哪些特质?请结合材料分析。

(4)燕卜荪在文本解读上有什么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1)BE(B项3分,E项2分,D项1分。) (2)①授课思路敏捷、清晰,记忆力强,让人难忘;②不重复权威的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感受,不人云亦云;③对学生循循善诱,充满友爱之情。 (3)①坚持独立思考,不重复书本观点。②对他人学说能继承并创新。③虽有盛誉,依旧谦虚。④战乱之中,从容授课,旁征博引,令人敬佩。 (4)第一问:既重视文本细读,又注意作者意图与作品意义结合(作家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与作品的联系) 第二问:观点一,赞同。①只有重视文本本身,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才能找到文本的真谛。 ②作者的意图、时代背景会影响文本的创作,而且文本的创作离不开作者本人的意图和时代的影响,应综合考虑。 观点二,应重视文本,但不要拘泥于作者意图或时代背景。 ①只有重视文本本身,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才能找到文本的真谛。 ②作者作品写完,并且读者参与,作品才真正完成。 ③读者参与过程中过多地结合作者创作目的、时代背景会限制阅读思维,难以发现文本超越时代、民族的人文等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1)A项断章取义,原文“看上去他讲课像是完全凭着才气,即时发挥,其实是事先早有充分准备。”;C项“不推荐学生读自己的著作”,于文无据。D项,留在西南联大,源于“作为一名绅士,那是责任和义务”。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从应考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从应考的角度看,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筛选”之后,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要求。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该题仍然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目问:作为一名学者,燕卜荪身上有哪些特质?请结合材料分析。仔细审题,燕卜荪身上的特质,指的是作为学者而言,这个大前提不能丢,否则就是答非所问了。通读全文,搜索答题区间,并分点一一概括。此类答题方法与上题方法相同。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该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读全文,搜索答题区间,找到燕卜荪关于文本解读的观点,第三节,“维姆扎特和比尔兹利提出“意图的谬误”的观点,将作者的意图与作品的意义完全分离开来,目的是强调作品文本的独立性。这一观点是燕卜荪所极力反对的。”“另外,由于新批评派将诗歌作品当作独立自足的实体,所以只注重文本上的细读,而忽视作家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对作品的关系。燕卜荪的做法却与此迥然不同。”可总结出答案。你是否同意,通常都顺从文本的角度来回答,说明理由出需结合文中的材料来回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设想虚写将来的重逢的情景,反衬此时孤寂的句子是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借鸟悦鱼欢描绘洞庭湖晴明景色的句子是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其中写秋冬景象的句子是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由梦幻仙境中回到现实长声叹息的一句是              

(5)杜甫《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而感慨社会时局的句子是感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②③,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这所词运用了哪些典故?请就上阙所用的典故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词尾句和《琵琶行》的结尾相比,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周舍,字升逸,汝南安城人,晋左光禄大夫抃之八世孙也。父颙,齐中书侍郎,有名于时。舍幼聪颍,颙异之,临卒谓曰:“汝不患不富贵,但当持之以道德。”既长,博学多通,尤精义理,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起家齐太学博士,迁后军行参军。建武中,魏人吴包南归,有儒学,尚书仆射江祏招包讲。舍造坐,累折包,辞理遒逸,由是名为口辩。

高祖即位,博求异能之士。吏部尚书范云与颙素善,重舍 才器,言之于高祖,召拜尚书祠部郎。时天下草创,礼仪损益,多自舍出。寻为后军记室参军、秣陵令。入为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太子洗马、散骑常侍、中书侍郎、鸿胪卿。时王亮得罪归家,故人莫有至者,舍独敦恩旧,及卒,身营殡葬,时人称之。迁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右卫将军,虽居职屡徙,而常留省内,罕得休下。国史诏诰,仪体法律,军旅谋谟,皆兼掌之。日夜侍上,预机密,二十余年未尝离左右。舍素辩给与人泛论谈谑,终日不绝口而竟无一言漏泄机事众尤叹服之性俭素衣服器用居处床席如布衣之贫者。每入官府,虽广厦华堂,闺阁重邃,舍居之则尘埃满积。以荻为鄣,坏亦不营。为右卫,母忧去职,起为明威将军、右骁骑将军。服阕,除侍中,领步兵校尉,未拜,仍迁员外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顷之,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迁太子詹事。

普通五年,南津获武陵太守白涡书,许遗舍面钱百万,津司以闻。虽书自外入,犹为有司所奏,舍坐免。迁右骁骑将军,知太子詹事。以其年卒,时年五十六。上临哭,哀恸左右。下诏赐谥号简子。明年,又诏曰:“故侍中、护军将军简子舍,义该玄儒,博穷文史,奉亲能孝,事君尽忠,历掌机密,清贞自居。食不重味,身靡兼衣。终亡之日,内无妻妾,外无田宅,两儿单贫,有过古烈。往者,南司白涡之劾,恐外议谓朕有私,致此黜免,追愧若人一介之善。外可量加褒异,以旌善人。”二子:弘义,弘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舍素辩给与人/泛论谈谑终日/不绝口而竟/无一言漏泄机事/众尤叹服之性/俭素衣服器用居处/床席如布/衣之贫者

B.舍素辩给/与人泛论谈谑终日/不绝口而竟/无一言漏泄机事/众尤叹服之性/俭素/衣服器用/居处床席/如布衣之贫者

C.舍素辩给与人/泛论谈谑/终日不绝口而竟/无一言漏泄机事/众尤叹服之/性俭素衣/服器用居处/床席如布衣之贫者/

D.舍素辩给/与人泛论谈谑/终日不绝口/而竟无一言漏泄机事/众尤叹服之/性俭素/衣服器用/居处床席/如布衣之贫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阙。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太子洗马即为太子的侍从官员。《国语》曰:“勾践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也。”后世皆称洗马。“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梁代的洗马隶属典经局。

D.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文中指的是主管渡口的主要官员,即文中的“津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舍从小聪明异常,父亲认为他不是一般人,临终之前,交代他要谨守道德规范准则。

B.魏人吴包有才华,尚书仆射江祏招揽他讲学。周舍凭着健劲而有逸致的辞理,多次折服吴包,并由此名为口辩。

C.吏部尚书范云与周舍向来交好,看中他的才能,向高祖推荐了他,高祖召见周舍并授予尚书祠部郎。

D.周舍为官,入住官府,虽然都是高大华丽的房子,内室幽深,但是他不讲究,居住之后就积满尘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王亮得罪归家,故人莫有至者,舍独敦恩旧,及卒,身营殡葬,时人称之。

(2)往者,南司白涡之劾,恐外议谓朕有私,致此黜免,追愧若人一介之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会自我修复的机器人   

王瑞良

在自然界,一些动物或昆虫在部分肢体受伤后,能够通过自身调节,很快恢复生存和活动能力。例如狗,在爪子受伤后,它会改变走路的姿势,以避免给伤口施加压力;这种适应技能来自经验——它知道身体应如何移动并寻找备选方案。又如蝈蝈,在失去一条腿的情况下,仍能继续爬行和觅食。这是一些物种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本能或策略,也是一个物种能否延续的关键。

受此启发,科学家们也想借助自然界的这种学习能力,研发一种“不需要提前设定和人来操控,受损后能自行适应新情况,改变活动方式,直至完成任务”的机器人,以代替人类去执行某些特定任务。由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让一巴蒂斯·穆雷和他的团队研发的一个50厘米高的6条腿步行机器人,就是这方面的一项最新成果。相关的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穆雷的团队是通过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和计算机程序,来引导机器人模仿动物的自适应能力。这个算法和程序的核心,是为机器人建立一个关于如何行走的知识库,并赋予每个动作一个“值”来体现它们在危机中会有多大用处。这些“值”像直觉一样。就受伤的狗而言,它知道要想重新走路,就必须学会承重方式,而嗅闻或摇尾巴之类的动作,在这个时候起不到任何作用。然后这些“值”被用来指导一种名为“智能试错”的学习算法,通过测试来查看补偿行为是否有助于机器人即便在受损的情况下仍能继续执行任务。

测试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进行:那个6条腿的机器人遭受了包括腿部受伤、断裂和丢失在内的5种不同的损伤;它的一个机械手臂的关节还被“残忍”地用14种不同方法弄断,但最终都成功地利用这种算法和程序,在两条腿都折断的情况下,只过了两分钟便继续走动起来。测试结果表明:如果一种行为不管用,机器人有足够的智慧来排除整个行为类型,转而尝试一个新的类型。

行家分析认为,尽管机器人已经改变了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行业,并大幅延展了人类所能达到的领域,如太空、深海、灾区等,但与某些受伤后能自行恢复的的动物相比,机器人在受伤后往往显得很“无助”,有时仅因个别部件出错就会使它变为“废铁一块”,从而造成重大损失;这种损失在周期很长、费用昂贵的宇宙探测领域显得尤为严重。因此,这项旨在使机器人在意外情况下找到自己解决复杂问题,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新技术的问世,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下列关于“自我修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动物或昆虫在肌体受伤后,能够通过自身调节,很快恢复生存和活动能力。

B狗在爪子受伤后,会改变走路的姿势,以避免正常行走给伤口带来的压力,这种适应技能来自经验。

C在失去一条腿的情况下,蝈蝈仍能继续爬行和觅食,它的这种本能使它们这个物种得以延续。

D.在没有提前设定和人为操控的情况下,受损后能自行适应新情况,改变活动方式,直至完成任务的机器人是穆雷团队的研发理想。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想借助自然界的这种学习能力,研发一种会自我修复的机器人,实际上是一种仿生学的实践。

B科学家研发会自我修复的机器人的目的在于让机器人代替人类去执行某些特定的任务。

C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让—巴蒂斯•穆雷研发 的一个50厘米高的6条腿步行机器人,是目前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

D用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和计算机程序来引导机器人模仿动物的自我适应能力,是穆雷团队的有效试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机器人建立一个关于如何行走的知识库,并赋予每个动作一个“值”来体现它们在危机中会有多大用处,这是穆雷的团队所研发的算法和程序的核心。

B赋予每个动作的一个“值”,其实是被用来指导一种名为“智能试错”的学习算法,通过测试来查看补偿行为是否有助于机器人在受损时仍能继续执行任务。

C穆雷的团队在及其苛刻的条件下,对那个6条腿的机器人进行了测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D在以为的情况下能够自己解决复杂问题并具有适应能力的机器人的成功研发,将会对很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春节期间,浙江金华浦江有3名农家孩子失联。72小时,151支救援队7700余人次搜寻,上万人参与,对110余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地毯式搜索,空中直升机、水库潜水员,各大媒体头条寻人……“水陆空”立体搜救,最终成功救出3名失联孩子,演绎出了“好莱坞大片”。这场浙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野外搜救,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孩子的关怀、政府的责任担当、乡土的守望相助、社会的温暖力量等当代中国元素。

在这众多的中国元素中,你认为哪一种元素是当今中国更重要的元素?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