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石油部长”亚马尼 胡晓圆 艾哈迈德·扎基·亚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世界石油部长”亚马尼

胡晓圆

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1930年生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年青的亚马尼为沙特的几家报纸撰写过法律方面的评论文章,观点犀利,引起了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的注意。1962年,亚马尼被费萨尔聘为顾问。费萨尔在掌握了朝廷的实权后,亚马尼在1962—1986年间出任沙特石油大臣。

他奠定了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地位。 他利用多种策略,控制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堪称“世界石油部长”;他领导了震惊世界的1973年石油战争,把油价短期内提高了4倍,导致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陷入滞胀的怪圈。

沙特王国政府定下的方针,是在欧佩克内部,在石油问题上对美国采取耐心和温和的态度以换取华盛顿的支持。亚马尼不仅拥护这个方针,而且是忠实的执行者。这使得欧佩克内外被公认为亲美的温和派。但事实不是这样,在沙特获取了石油组织的地位和权力后开始对西方施压。

1970年12月欧佩克在加拉加斯召开会议,决定西方国家石油公司向欧佩克成员国政府缴纳的税收至少应占公司纯收入的55%取消给石油公司的回扣等等。会议还决定,由海湾地区的成员国组团,一个月内同西方石油公司巨头们在德黑兰举行谈判,以求逐步提高税率和石油标价。

为了这场谈判,西方石油巨头们在华盛顿和伦敦分别成立两个政策小组,为谈判代表团出谋划策。美国政府派副国务卿约翰·欧文去伊朗等四国游说。但是伊朗态度强硬,如果石油巨头们不同海湾集团谈,欧佩克可能切断石油供应。美国政府看形势不妙,命令石油公司同海湾国家谈判,最终以石油公司方妥协而结束。

阿拉伯产油国采取石油禁运来惩罚美国等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被称为是动用石油武器。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应埃及和叙利亚的要求,亚马尼和其他几个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部长在巴格达举行紧急会议。6月7日,亚马尼通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四家美国母公司,根据阿拉伯产油国石油部长会议的决定,阿美公司停止向美国、英国运送石油。6月8日,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下降60%。

头痛的是,当时美国正在进行越南战争,2/3石油来自中东。因此它宣布,石油供应处于紧急状态。这一次石油禁运,产油国之间没有形成联合阵线,甚至有的阿拉伯产油国还在趁机加大出口。

这场禁运只持续到9月2日效果有限。可是,这一斗争却使亚马尼崭露头角。通过这次斗争,亚马尼认为,阿拉伯产油国或欧佩克集体使用石油武器,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是要把阿拉伯产油国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石油武器才会发挥作用,才会有力地支持阿拉伯事业。在亚马尼的组织下,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亚马尼宣布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宗旨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成员国利益,决定成员国之间在石油方面合作的方式和方法,这为十月战争动用石油武器打下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各主要石油生产国纷纷把石油工业收归国有。做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有代价地收回全部石油资产,由国家石油公司接管,外国公司不再拥有资源和权益;另一种是在外资公司中逐步提高参股比例,最后控制石油工业。亚马尼是国有化的积极推动者,但他主张和推动的是逐步提高参股的渐进式改革。

1971年9月22日,欧佩克在贝鲁特举行会议,讨论美元贬值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产油国在有特许权的外国公司中参股问题。1972年6月1日,伊拉克率先把伊拉克石油公司收归国有。1972年10月5日亚马尼联合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部长一齐到纽约,同在海外的大石油公司进行参股问题的谈判。这次谈判没有发生人的冲突。双方达成协议,各主权国政府立即在各石油公司中参股25%;1979年增加5%,1980-1982年每年再增加5%,1983年增加5%,从而使参股比例上升到51%。

亚马尼报告——《塔伊夫宣言》说“我们准备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道,必须同工业化国家谈判有关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各个主要问题,制定一个全面的共同纲领。”

(选自《人物传记·财富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亚马尼代表沙特,在国有化问题上,他的政策是不赞成立即国有化,而是逐步增加参股;在油价问题上,他的主张是适可而止,降价不能过高。(《能源独立之路》)

②亚马尼认为,生活就是活力,就是精力和振奋,人生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主宰人生。虽然人生有许多的痛苦和困境,只要内心充满积极的希望和奋争的活力,就可以散发积极乐观的想法,依着因果循环的原则,四周的世界会以积极乐观的成果回报。(《风云人物采访记》)

1.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采取石油禁运来惩罚美国等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产油国之间没有形成联合阵线,禁运效果有限。

B.亚马尼主张把石油工业收归国有,但不是通过有代价地收回全部石油资产的方式,而是通过逐步提高参股的渐进式改革,推动石油工业的国有化。

C.亚马尼利用多种策略控制了欧佩克,同时奠定了沙特在石油市场的地位。因领导了1973年石油战争,被称为“世界石油部长”。

D沙特政府在石油问题上,对美国采取耐心和温和的态度,目的就是换取美国的强大支持,亚马尼矢志不渝地执行此政策。

E.亚马尼在出任沙特石油大臣,控制了欧佩克后,开始向西方施压。西方大国成立政策小组,积极面对,由于伊朗态度强硬,他们不得不采取妥协的办法。

2.作为“世界石油部长”的亚马尼,做出过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

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世界石油部长”亚马尼的性格待点。

4.请概括亚马尼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并就其中一点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1.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他奠定了沙特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控制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西方国家相抗衡,维护了石油产出国的利益。②动用石油武器,领导震惊世界的石油战争,打击了美国等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③提出石油工业国有化,结盟第三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3.①勇敢无畏。采取石油禁运来惩罚美国等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打击了美国;②聪明睿智。在石油国有化上,他主张不能立即国有化,逐步增加参股。在油价问题上,他主张适可而止;③积极乐观,亚马尼认为人生面对很多困境,只要内心充满积极的希望和奋争的活力就能振奋。 4.成功的因素:①个人才能突出,受到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的提拔;②审时度势,利用石油武器有力地支持了阿拉伯事业;③团结协作,联合第三世界,进行逐步提高参股的渐进式改革。 启示略。(针对其中的一点谈看法即可,谈启示时须联系现实)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他是因为控制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而被称为“世界石油部长”。D项亚马尼一开始是此政策“忠实的执行者”,但“在沙特获取了石油组织的地位和权力后开始对西方施压”。E项“他们不得不采取妥协的办法”是石油公司同海湾国家谈判的结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是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如本题,要作出答案,其实只要注意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处的叙写,加上正文中的有关作者自身的例子,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西西里柠檬

【意大利】皮兰德娄①

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火车,米古乔·博纳维诺到了那波里。苔莱西娜和她的母亲马尔塔大婶都还在剧院里没有回家。穿过昏暗的房间,可以看见深处的灯火明亮的餐厅,那里摆着豪华的餐桌。

米古乔想起苔莱西娜和她母亲在遥远的墨西拿住过的那间简陋的小阁楼。五年前,如若没有他帮忙,母女二人也许早就饿死在那远方的阁楼里了。他是市乐队里的长笛手,多亏他发现了苔莱西娜那副珍贵的嗓子。难道能在苔莱西娜的父亲死后忍心看她受苦而不管吗?因为她一无所有就抛弃她吗?何况,还有爱心呢!

啊,那真是上天的启迪,命运的提示!发现她的嗓子是在四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就在阁楼的窗子前,苔莱西娜唱的是一支热情的西西里抒情歌曲。第二天,他就把当乐队指挥的朋友带到阁楼里来了。连续两年,他为她花掉了自己的全部收入:租钢琴,买乐谱,给指挥一些友好的酬谢。苔莱西娜全身心燃烧着展翅高飞的愿望,同时对他也柔情似火,那些遥远的日子是多么美好!

接着,他连想都没想,就把当神父的叔叔留给他继承的一座田庄变卖了,送苔莱西娜到那波里音乐学院去完成学业。从那以后,他没有再见过她。他们早就有约在先,他等她五六年,让她无牵挂地去闯出一条路来。他们都还年轻,可以等待。

一阵响亮的门铃声把他从回想中拽出来。接着,他听见了马尔塔大婶尖声尖气的说话声。他伸长脖子向里面灯火辉煌的客厅探望,看见许多身穿燕尾服的先生们在喧闹。那一阵长久的刺耳的笑声更在他心里引起强烈的痛楚。是苔莱西娜在笑吗?上帝呀,她为什么笑得如此放肆呢?

一声压低的呼唤使他张开眼睛,他看见马尔塔大婶站在面前。

“怎么,米古乔……是你在这里吗?”老太太慌忙地说下去,“为什么不报个信儿?今晚正好……是苔莱西娜的庆祝会,她的专场演出……啊,上帝,上帝……”

好像只过了几分钟,又好像过了一百年,客厅的门再次打开。他听见丝绸的簌簌声和匆忙的脚步声,看见亮光一闪,仿佛房间里猛然灯火齐明,照得他眼睛看不清东西了。

“苔莱西娜……”

话到嘴边却说不下去了。啁,简直就是女王驾临!

他的脸烧得绯红,瞪着眼,张着嘴,傻里傻气地盯着她看。她怎么会是……这样呢?袒露着前胸、肩膀、手臂……浑身珠光宝气,绫罗绸缎闪闪发光……她对他说了什么?那声音,那眼睛,那笑容,丝毫都认不出是她,而像是梦中的幻影。

苔莱西娜走了,他静默了许久,沉浸在刚才的情景里。在黑暗中,他看见他们之间裂开着一道鸿沟。一切都结束了……早就结束了。他曾自认是这个“女王”的未婚夫,苔菜西娜亲口答应过他的,这是真的;可是,当初他如何能够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呢?他为她开辟了这条道路,结果呢,她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让她陪着那些先生吧,那里才是她待的地方。我……见到过她,心满意足了……我走了。”

“可是我,我已经看管不住她了,我的孩子……”老太太双手哆哆嗦嗦地蒙住脸,但还是控制不住地让泪水扑簌簌地往下流。

米古乔压住心头怒火,尽量轻柔地说:“马尔塔大婶……别哭……”

他从桌子底下拿起手提箱和布袋子。这时,他想起在布袋子里装着他从家乡给苔菜西娜带来的鲜美柠檬。他解开布袋的口,用一只胳臂在桌子上挡着,把那些芳香的鲜果倒在上面。

“如果我把这些柠檬都扔出去,”他又说了一句,“砸到那些先生的脑袋上,怎么样?”

“千万不要这么干。”小老太太涕泪交流地呻吟道。

“不会的,什么也不干。”米古乔接着说,一边苦笑着把空口袋塞进衣兜里。他拿起一个柠檬,举到她的鼻子底下。

“您闻闻,马尔塔大婶,闻一闻咱们家乡的泥土味儿……我本来是带给她的,但是,现在,我只留给您一个人。您记住了,只给您一个人……”

他重新提起小箱子,走出去。门外大雨滂沱。一种痛苦的失落感袭上心头:孤身一人,在黑夜里,被遗弃在一座陌生的大城市里……在宴会快结束时,苔莱西娜再次出现在小房间里,她看见妈妈又在那里独自垂泪。

“他走了?”她问道,感到很意外。

马尔塔大婶不看她.只是肯定地点了点头。苔莱西娜目光茫然地呆想了一会儿,然后叹息道:

“可怜的人……”

说完又立刻微笑了。

“你看哪,”母亲对她说,“他给你带来了柠檬……”

“啊,真好看!”苔莱西娜一下子跳了过去。她将一只胳臂紧贴在腰前,另一只手往怀里装柠檬,尽可能多地捧走一些。

“不行,不要拿到那边去!”母亲强烈反对。

可是苔莱西娜耸耸肩,跑向客厅,一路嚷道:

“西西里柠檬!西西里柠檬!”

①皮兰德娄:(1867 -1936),意大利小说家和剧作家,著有300多个短篇小说、7部长篇小说、40多部剧本和7卷诗集,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作者于笔端融汇感情,使小说的描写真切而动人。无论是叙乐事还是写悲情,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B.小说对人物心态的刻画非常逼真。比如小说结尾处苔莱西娜听说米古乔走了,始而“意外”,接着“呆想”“叹息”,完了“又立刻微笑”,极富层次感。

C.小说善用对比手法,比如苔莱西娜命运发生转变前后的对比,她的华丽服饰与米古乔寒酸的外表的对比,房向的昏暗与客厅的豪华、辉煌的对比,都十分鲜明。

D.在小说中,苔莱西挪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她来自遥远而贫困的乡村,可功成名就后,就无情抛弃了昔日的恋人,投身于名利场中纸醉金迷的生活。

E.作者在近百年前写下的这个故事,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时有出现,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人们不能不面对和思考。

2.请结合全文,对米古乔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划线段)的作用。

4.小说以“西西里柠檬”为题,别具匠心。请分析“西西里柠檬”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                               ”。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自己愿意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比手法写游人和自己不同的乐趣,从而表现自己“与民同乐”志趣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过鉴湖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诗句,戴昺诗中有“子规声在白云中”的诗句,这两处诗句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请联系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2.戴诗与苏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次膺,莱州人。俊慧力学,日诵千言。甫,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值山东乱,举室南渡。属闽寇陷建州,宰相吕颐浩以次膺宰浦城,遏贼冲。比至,寇党已焚其邑。于是披荆棘,坐瓦砾中,安辑吏民,号令不烦,邑民便之。数月,韩世忠破贼,复建州,除审计司。余党范黑龙破邻邑,闽帅张守次膺,俟贼平而后行。乃募乡兵习强弩,贼至,与之夹水而阵,矢齐发,贼奔溃,生致首领五人,余悉宥之

擢右正言。韩世忠男直秘阁,次膺奏曰:“攻城野战,世忠功也,其子何与?幸门一启,援例者众。”上信纳。时秦桧在政府,为其妻兄王仲薿叙两官。次膺劾仲薿奴事朱勔,投拜金酋,罪在不赦。章留中。

求去,除湖南提刑。先是,贼龙渊、李朝拥众数万,据衡之茶陵,桧匿不奏,乃以见阙处次膺。既抵长沙,贼势方张,戍将抽回,始悟桧欲陷之。即单车趋茶陵,擒贼骁将戮之,募贼党毛义等,赍榜谕以朝廷抽回戍将,务欲招安,宜亟降,待以不死。龙渊、李朝相继降,仍请料精锐,可得禁旅万余。次鹰笑曰:“是皆吾民,正当弃兵甲,持锄櫌,趣令复业。”

金好成,赦书至衡阳,次膺极陈其诈。书奏,不报。金陷三京。次膺罢。秦桧以其负重名,欲先移书,当稍收用,次膺笑而不答。桧死,起知婺州,孝宗即位,手诏趣召。隆兴改元三月,同知枢密院事。符离之师,捷奏日闻,次膺手疏千言,乞持重。未几,军果溃。及见,上颜色不乐,奏言:“师溃而归,此上天大儆戒于陛下。”上叹其先见。

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节选自《宋史·辛次膺传》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B.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C.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D.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是指古代男子到十八岁举行加冠礼,表示男子已经成人。

B.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C.招安是指古代的统治者劝诱反叛者投降归顺。

D.隆兴是宋孝宗在位时用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次膺勤政实干,临乱不慌。他在贼寇毁城之后,坐在废墟中发布号令,妥善安抚官吏和百姓。

B.辛次膺不畏权贵,刚正直言。他上奏反对韩世忠的儿子无功居要职,弹劾奏桧利用职权为其妻兄加官、投拜金贼等行径。

C.辛次膺额有勇有谋,刚柔并济。秦桧企图借贼寇之手除掉辛次膺,辛次膺单车直入茶陵,擒拿贼寇将领,顺利招安贼寇。

D.辛次膺知已知彼,颇有预见。他曾指出金请求议和有阴谋,并在战场捷报频传时告诫宋军谨慎,否则易败,后来事情都如他所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贼奔溃,生致首领五人,余悉宥之。

(2)是皆吾民,正当弃兵甲,持锄櫌,趣令复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各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化,由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深厚根基。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来,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治文化、宗教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摘编选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形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宗法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它是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结构并利用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来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D.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宗法的亲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而不重权利,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各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在西周开始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D.“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相比,古代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B.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中国文化就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