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次膺,莱州人。俊慧力学,日诵千言。甫冠,登政和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次膺,莱州人。俊慧力学,日诵千言。甫,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值山东乱,举室南渡。属闽寇陷建州,宰相吕颐浩以次膺宰浦城,遏贼冲。比至,寇党已焚其邑。于是披荆棘,坐瓦砾中,安辑吏民,号令不烦,邑民便之。数月,韩世忠破贼,复建州,除审计司。余党范黑龙破邻邑,闽帅张守次膺,俟贼平而后行。乃募乡兵习强弩,贼至,与之夹水而阵,矢齐发,贼奔溃,生致首领五人,余悉宥之

擢右正言。韩世忠男直秘阁,次膺奏曰:“攻城野战,世忠功也,其子何与?幸门一启,援例者众。”上信纳。时秦桧在政府,为其妻兄王仲薿叙两官。次膺劾仲薿奴事朱勔,投拜金酋,罪在不赦。章留中。

求去,除湖南提刑。先是,贼龙渊、李朝拥众数万,据衡之茶陵,桧匿不奏,乃以见阙处次膺。既抵长沙,贼势方张,戍将抽回,始悟桧欲陷之。即单车趋茶陵,擒贼骁将戮之,募贼党毛义等,赍榜谕以朝廷抽回戍将,务欲招安,宜亟降,待以不死。龙渊、李朝相继降,仍请料精锐,可得禁旅万余。次鹰笑曰:“是皆吾民,正当弃兵甲,持锄櫌,趣令复业。”

金好成,赦书至衡阳,次膺极陈其诈。书奏,不报。金陷三京。次膺罢。秦桧以其负重名,欲先移书,当稍收用,次膺笑而不答。桧死,起知婺州,孝宗即位,手诏趣召。隆兴改元三月,同知枢密院事。符离之师,捷奏日闻,次膺手疏千言,乞持重。未几,军果溃。及见,上颜色不乐,奏言:“师溃而归,此上天大儆戒于陛下。”上叹其先见。

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节选自《宋史·辛次膺传》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B.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C.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D.次膺孝友清介/立朝謇谔/仕宦五十年/无丝毫挂吏议/为政贵清静/先德化/所至人称其不烦。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是指古代男子到十八岁举行加冠礼,表示男子已经成人。

B.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C.招安是指古代的统治者劝诱反叛者投降归顺。

D.隆兴是宋孝宗在位时用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次膺勤政实干,临乱不慌。他在贼寇毁城之后,坐在废墟中发布号令,妥善安抚官吏和百姓。

B.辛次膺不畏权贵,刚正直言。他上奏反对韩世忠的儿子无功居要职,弹劾奏桧利用职权为其妻兄加官、投拜金贼等行径。

C.辛次膺额有勇有谋,刚柔并济。秦桧企图借贼寇之手除掉辛次膺,辛次膺单车直入茶陵,擒拿贼寇将领,顺利招安贼寇。

D.辛次膺知已知彼,颇有预见。他曾指出金请求议和有阴谋,并在战场捷报频传时告诫宋军谨慎,否则易败,后来事情都如他所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贼奔溃,生致首领五人,余悉宥之。

(2)是皆吾民,正当弃兵甲,持锄櫌,趣令复业。

 

1.D 2.A 3.B 4. (1)贼寇逃跑溃散,(辛次膺)活捉贼寇头子五人,(对于)其余的贼寇,全都宽恕了他们。(译出大意给2分;“生致”“悉”“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这都是我们的百姓,正应该放弃兵器(和铠甲),拿起锄头和耰,赶快让(他们)恢复原来的职业。(译出大意给2分;“是”“兵甲”“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B投拜金贼的行为是仲薿干的,不是秦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辛次膺,莱州人。俊秀聪明努力学习,每天能背诵上千字。刚满二十岁,政和二年就进士及第。遇到山东动乱,全家南下渡江。接着福建强盗攻破福州,宰相吕颐浩任用辛次膺为浦城县令,去阻遏贼人的进攻。等到了那里,贼党已经焚毁城邑。于是分开荆棘,坐在瓦砾堆里,安抚官吏人民,号令简明,百姓觉得很方便。过了几个月,韩世忠击败贼人,收复建州,授任审计司。贼人剩余党徒范黑龙攻破相邻州城,福建军事统帅张守发公文给辛次膺,等平定贼人后再离开。就招募乡兵练习硬弓,贼人到了,和他们自已隔河排开阵势,一齐射箭,贼人奔逃溃散,(辛次膺)活捉为首的五个人,其余的都宽赦了他们。 提拔为右正言。韩世忠的儿子任职直秘阁,辛次膺上奏说:“攻打城池野外作战,是韩世忠的功劳,跟他儿子有什么关系?侥幸之门一开,援引仿效的人就多了。”皇上相信采纳。当时秦桧在政府,给他的妻兄王仲薿提官阶两级。辛次膺弹劾王仲薿像奴才一样地服事朱勔,投靠金国敌酋,罪责不能赦免。奏章被留在宫中不发。 请求,离职,授为湖南提刑。在此以前,贼人龙渊、李朝聚众几万人,盘据在衡州的茶陵,秦桧隐瞒不上奏,只说有空缺位置安排辛次膺。抵达长沙时,盗贼势力正在扩张,守城的将领都调回去了,才明白秦桧打算陷害他。只独自乘车赶到茶陵,捉住贼人勇猛的战将杀掉,招募贼人同党毛义等人,带着榜文告知他们朝廷已经调回守将,一心想要招安,应当赶快投降,给以不杀的待遇。龙渊、李朝相继投降,并请求统计精锐士兵,可以得到禁军万余人。辛次膺笑着说:“这些都是我们的百姓,正应该放下武器盔甲,拿起锄头农具,催促他们重操旧业。” 与金人议和成功,赦书到过衡阳,辛次膺极力陈述他们的欺诈。书信奏上去,没有答复。金人攻陷三座京城。辛次膺罢官。秦桧因为他享有盛名,想要他先写信,可以慢慢收罗任用,辛次膺笑而不答。秦桧死后,朝廷起用辛次膺为婺州知州。孝宗即位,下手诏催促召见。隆兴改元当年三月,任为同知枢密院事。符离部队的捷报每天传来,辛次膺写奏疏千字,请求保持慎重。不久,军队果然溃败。等到参见,皇上脸色不愉快,上奏说:“部队溃败回来,这上上天给陛下的一个大警告。”皇上感叹他的先见之明。 辛次膺孝顺友爱,清廉耿介,立朝正直。任官五十年,没有一丝一毫受到指摘处分。治理政事以清静为贵,把德治教化放在首位,所到之处人们称许他不烦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各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化,由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深厚根基。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来,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治文化、宗教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摘编选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形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宗法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它是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结构并利用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来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D.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宗法的亲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而不重权利,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各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在西周开始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D.“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相比,古代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B.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中国文化就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天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巨大差距的中国。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在演喜剧,半边在演出悲剧。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我们不仅生活在现实和历史的巨大差距里,也生活在梦想的巨大差距里。

——余华

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朱自清《荷塘月色》

2故予与同社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张溥《五人墓碑记》)

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诗经》

(4)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鲍照《拟行路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①戴不胜:宋国的臣子②傅:教育③咻:喧哗干扰④庄、岳:繁华的街里名⑤薛居州:人名。宋国的善士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分析孟子的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咏举子赴省

(宋)无名氏

钉鞋踏破祥符路。似白鹭、纷纷去。试盝幞头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

:①“试盝即文具盒之类的用具。幞头为宋人通用头巾。②八厢儿事:把守考场的士兵。

1.这首词用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的原韵,用夸张手法描绘出赴省试的                  形象。

2.贺铸的《青玉案》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广为传颂。无名氏的这首词也用到了“闲愁”二字,试分析他所表达的“闲愁”与贺铸《青玉案》中的“闲愁”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