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马寅初:风雨人生一百年 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他受维...

实用类文本阅读

马寅初:风雨人生一百年

马寅初十几岁时,维新之风吹到家乡。他受维新思潮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1年秋,20岁的马寅初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06年秋,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矿冶系学习,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改学经济学专业。

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获取学位的窍门是写论文时选择导师不熟悉的有关中国问题。马寅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却把纽约市财政作为题目。他对纽约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论文,此文还被哥伦比亚大学选为教材。

马寅初回国后,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30年代前期,他又担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为了显示礼贤下士,蒋介石请马寅初担任立法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就是南京政府的最高经济顾问,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

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抗战初期,马寅初满怀救国激情在重庆参与整顿经济。然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本借抗战名义聚民财入私囊。马寅初见此怒不可遏,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此论一出,各界轰动。他还在演讲中直斥蒋介石: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

面对民族的灾难,马寅初开始关注共产党。1939年,他同周恩来、王若飞会面,听到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后来,他回忆说: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

马寅初的言行,使蒋介石恼怒万分。1940年12月,马寅初被强令外出考察,实际上是先后被送往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的集中营关押。马寅初被捕引起了各界愤慨,共产党人也组织力量进行营救。1944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大溃败,在各界一片指责之声,蒋介石被迫恢复马寅初的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古稀的马寅初焕发了青春。195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一上任就马上倡导北大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对中国建设的长远规划,他也进行了深入思考。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已有6亿人,增长率又达每年2.2%。马寅初忧心忡忡地认为这将会影响工业化,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提案。1957年,他把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后来,这篇提案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对于控制人口的主张,周恩来曾表示赞成。毛泽东开始也认为有可取之处。然而翌年,国内开始搞大跃进,人多是大好事等错误观念一度泛滥。在康生、陈伯达的煽动下,从1958年到1959年,全国各大报刊掀起了批判马寅初的风潮,《新人口论》被说成是马尔萨斯主义在中国的翻版。好心的人劝他公开认个错,但马寅初坚定地说:为了坚持真理,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文革期间,周恩来起草的保护名单中包括马寅初,得到毛泽东批准,这使他免遭劫难。1972年,马寅初患直肠癌后,周恩来又亲自批准为他进行手术。

1982年5月,马寅初安详长逝时,距他的百年诞辰只差一个月零十四天。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风风雨雨一百年。

(摘自徐焰《红色记忆70位名人的故事》)

相关链接:

①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康生、陈伯达积极主张把马寅初划为右派。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周恩来明确指出: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外都有影响,不能划为右派。 (摘自《马寅初力主计划生育遭批判》)

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摘自1982年《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寅初一生不断追求新思想。他十几岁时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外出读书;1906年留学美国;抗战时期又开始接近共产党。

B.马寅初十分鄙视中国留学生做论文投机取巧的行为,把纽约市财政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并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完成论文。

C193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与马寅初建立密切联系。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他被捕后,又因为共产党人的营救而获释。

D.中共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此时距马寅初首次提出计划生育近三十年,历史证明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眼光是长远的。

E.马寅初利用自己的学识,积极建言献策。他的著名的《新人口论》,先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之后又作为提案提交给人大会议。

2.在不同历史时期,周恩来对马寅初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抗战时期,马寅初为什么开始关注共产党?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4.在当今社会,马寅初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AD(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抗战时期,周恩来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②反右派斗争时期,周恩来为马寅初仗义执言。③文革时期,周恩来尽力关心、保护马寅初。 3.①面对民族灾难,他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②国民党的腐败,打破了他的强国之梦。③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4.①严谨治学,脚踏实地。做博士论文不走捷径,在翔实的调查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新人口论》。②不畏强权,仗义执言。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他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的议案,并指责蒋介石是家族英雄。③忧国忧民,一片赤诚。解放前,他一直寻求救国良策;解放后,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建议实行计划生育。④坚持真理,不怕牺牲。他面对错误批判毫不妥协,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思考时,可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C项,因为共产党人的营救而获释原文无据。E项,时间先后倒置。B项,马寅初十分鄙视中国留学生做论文投机取巧的行为没有明确说法。故选AD。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在传记类文本阅读题中,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在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思考时,可先从文本中找出不同的历史时期周恩来与马寅初相处的语段,然后从中找出属于对马寅初影响的语句进行概括。答题区间在第5段、第9段,链接1.例如,“与周恩来的一席谈话,改变了马寅初的人生轨迹。”“‘文革’期间,周恩来起草的保护名单中包括马寅初,得到毛泽东批准,这使他免遭劫难”“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可根据这些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信息的辨别、挑选和对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的过程。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确定筛选整合标准。认真分析题干要求,明确筛选、整合信息的标准,即要求筛选、整合文章的哪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有关情节的还是人物的,是有关情感的还是有关结构的等等。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先从文本中找到抗战时期,马寅初关注共产党的所在语段,并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答题区域在第4.第5段,应抓住“面对千疮百孔的民族经济,马寅初一直在寻求救国良策”“马寅初切身感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认识到自己的强国理想不可能在这样黑暗的政权下实现”“听到他们对抗战形势和中国前途的介绍,让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等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精神的探究能力和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思考时 ,应先根据马寅初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概括出马寅初的人物精神特点,再结合着这些精神特点,探究马寅初的这种人物精神的影响,其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从以下角度概括,严谨踏实、不畏强权、仗义执言、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等角度概括作答。启发与影响,可联系现实,从自身实际阐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思路:1.读原文,明大意。考生要速读传记,勾画体现传主人生轨迹的典型事件和生活细节;把握由传主的人生轨迹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与性格特点;找到作者的观点,或提炼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初步感知传记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而了解写作意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类文本阅读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 ,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3.小说中的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赏析。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琴

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其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深邃、简洁、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弹拨乐器一般都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有着明显的欠缺。然而,古琴的“走手音”却恰恰能弥补这样的缺憾,其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减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激发出人们对人生的感情和其他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古琴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无论从琴歌、琴诗,抑或从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例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都有着深刻而动人的故事背景,反映了主人公高尚的气节、英勇的气概或内心丰富的感情。而琴曲《潇湘水云》等,则是借景抒情,暗示南宋王朝政治飘摇,琴人满腹担忧。

艺术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连带渊源,从古琴艺术中,我们可以轻松领略到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所在。中国文人所崇尚的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一一渗透。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追求“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审美境界。

《鼓琴训论》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正是琴者的审美追求。这与我国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回归、人格的纯净,注重意境之美,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所遵从的审美心理。

(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国古琴“走手音”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余音绵长不绝。

B.中国古琴的“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

C.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弥补其他弹拨乐器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的明显欠缺。

D.中国古琴的“走手音”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渐弱效果,这与古琴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古琴与文学或美学有着渊源的一项是

A.古琴深邃、简洁、从容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

B.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

C.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为中国文人所崇尚,这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都能一一渗透。

D.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琴弦振动的强度渐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而音色减弱很容易使听琴者心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B.作者列举《广陵散》《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等琴曲或琴歌,意在说明琴曲或琴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C.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是古琴艺术和其他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

D.文中提及《鼓琴训论》中的话和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古代琴者的审美追求与我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