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丑陋的伤疤 郭书平 果然不出所料,妻带首次来城的母亲洗澡回来,就...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丑陋的伤疤

郭书平

果然不出所料,妻带首次来城的母亲洗澡回来,就好奇地悄悄问他:“你妈肚子上怎么长那么大的疤?”

母亲从未提及过此事,他也不得而知无可奉告。

晚上哄女儿去和母亲睡,女儿突然大叫起来:“我不!奶奶肚子上有很可怕的疤。”显然,妻已把信息透露给女儿。

他狠狠地朝妻瞪了一眼,妻把头扭向一边,假装没看见。

母亲的头一点一点地低下去,脸几乎贴着肚皮,似乎想用整张脸把那一大片伤疤盖起来。

他大声喝叱女儿:“胡闹!”

“别怪孩子,你小时候不也这样吗?”母亲低着头劝解他。

他一时语塞,是啊!小时候,别的小伙伴都喜欢贴着娘的肚子取暖,他则远远地躲着那一大片伤疤。

那晚,女儿的选择是和家里的狗狗睡。

第二天,妻和女儿离开家后,母亲便向他提出回农村老家。

父亲刚刚过世,他动员了邻居和族人,好不容易才将母亲劝到城里来。

“我知道您生气了,小孩子家的,您别跟她一般见识。”

“都活了一大把年纪啦,还有能让我生气的事儿吗?别说是自己的孙女了。”

“那您还走啥哩?”

“想起你桂枝婶家的母狗快下崽了,我也想要一只小狗养着。”母亲不但没有一点儿生气的样子,脸上还露出这段时间少见的笑容,密密的皱纹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

“想养狗好啊,咱家有现成的。”

“你那狗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哪一样不比咱农村娃金贵?连洗澡都有那啥……洗狗机,我可碰不起。”

一个月后,在一个普通的小乡村,一座普通的农房里,一位普通的年迈村妇在院子里席地而坐,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抚摸着她消瘦的轮廓。

“吃大锅饭的那年,家里所有的锅碗瓢勺都被搜走了。刚开始还吃过几顿饱饭,没过多久,打的饭就越来越少了。‘大锅饭的馍,活像洋火盒,大人俩,小孩一个,三两岁的摸不着……’后来,集体的大锅饭揭不开锅,连馍也吃不到了,每顿一碗稀汤。我天天饿着肚子,奶水也没了,正在吃奶的娃儿,饿得咬着奶头不放,边咬边嘤嘤地哭,慢慢地连哭的力气都没了。上工时,我偷偷地在开缝的夹衣层里藏一把小米。收工后,我一路小跑赶回家,赶紧找个瓦罐支起来熬粥。我一边熬粥,一边从门缝里紧张地盯着门外。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准冒烟,一旦被抓住,就得挨批斗。看到一群人凶巴巴地冲进院子,我吓得浑身发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们转了一圈又一圈,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最后才不甘心地离开。看着他们在大门口拐弯不见了,我才敢掀开衣襟,端下放在肚子上的瓦罐,一股烧糊了的肉味呛得我咳嗽不停……”

“这件事只有我和那死去的老头子知道,眼看我也没多大活头儿了,就给你说说吧,省得憋在心里难受。”

那只刚满月的小狗乖乖地依偎在老人的肚子上,静静地聆听着。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有悬念、有矛盾、有抑扬,情节有起伏,并不平淡。

B文章的语言描写极富个性化,人物语言契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妻子的狭隘、女儿的幼稚、“他”的左右为难、母亲的包容坚忍和慈爱都通过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

C文章中母亲在说要领养小狗时,不但没生气,还露出了笑容。其实,面对儿媳和孙女的无礼,老人何尝没有生气,只是在儿子面前强作欢颜而已。

D文章详写伤疤的来历,既是对母爱的歌颂,也有对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的控诉。

2.“丑陋的伤疤”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文中多次写到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4.文章倒数第四段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1.C 2.在结构方面,贯穿全文,起着线索作用:妻子的好奇、排斥,女儿的嫌弃,我的左右为难,都因伤疤而起,最终揭示伤疤的来历。在内容上,伤疤折射出文中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伟大母爱的见证,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对比。①城里狗和乡下狗对比,城里狗生活条件优越,被人伺候着,享受着与人同等的待遇;乡下狗生活条件简陋,忠诚地守护着主人。②狗和人的境遇的对比:狗在“他”家享受着人的待遇,而母亲却遭“他”妻子和女儿的嫌弃。小狗对待母亲的态度与小时的“他”及“他”的孩子们对待母亲的态度的对比。三组对比,反映了当今城市人一种异化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冷漠的批判和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4.普通的乡村,普通的农房,皎洁的月亮:此处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简朴而宁静的环境。作用:渲染出宁静祥和的气氛;烘托出母亲纯朴而美好的形象;为下文母亲讲述伤疤的来历作铺垫。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仔细分析选项的描述是否符合文章内容、人物性格及主旨,C项,母亲胸襟博大,对晚辈倾注着全部的爱,并不会真正生气。所以选C。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多项选择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内容、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角度来仔细分析选项是否正确。此类题目,在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会设置一些陷阱,例如,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其破绽。例如C项“老人何尝没有生气,只是在儿子面前强作欢颜而已”的描述是没有真正理解人物性格及文章主旨。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然后在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着标题“丑陋的伤疤”的含义,从内容、人物性格、结构、主题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者在文中写狗,显然有其目的,因此要结合着具体内容,从对比手法及对比手法的常见作用角度,分析狗与狗、狗与人对待母亲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文章主题。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结合着狗的形象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例如本题就要从运用的对比及对比的作用角度组织答案。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并概括环境特点及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应从文章倒数第四段找到描写环境的语句,例如“在一个普通的小乡村,一座普通的农房里,一位普通的年迈村妇在院子里席地而坐,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抚摸着她消瘦的轮廓”,可根据修饰性和描述性的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然后再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常见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二、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三、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还可以为下文发展做铺垫四、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五、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填空

(1)《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既写抬眼所见的自然美景,清新淡雅;亦暗含潇洒自在、归隐田园之志,颇具象征意味。

(2)《滕王阁序》中“                                   ”两句,巧妙化用前人诗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堪称点睛之笔。

(3)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词以“                                    ”之句状江南女子的浪漫多情和令人销魂之美,极具神韵。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重悼师芳

王闿运

初月无端入玉棂,露痕如白又如青。

不成眉样依明镜,遥想啼痕染素馨

自是长愁甘解脱,未应多慧语娉婷。

文姬死后知音少,吟尽伤心只自听。

【注释】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师芳:作者四女,婚姻不幸,嫁后早亡。不成眉样:指年龄尚小。馨:此处指作为饰物的花。

1.作者心中的师芳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试结合诗句分析。

2.首尾两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妖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耎。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尤甚耶!”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我十金,当代之                祈祷消灾

B. 劝橐以哀之                      尽,耗尽

C. 阖户挑灯,倚剑坐                高

D. 世之讲此道而不于生死者几人      差错

2.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B.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C.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D.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公听到卜者预言自己有危险以后,亲自占卜,卜者断言他三日内将死。

B. 于公不愿意出十金给卜者,说明他识破了卜者的诡计;第三天,他倚剑待旦,说明他对卜者的预言还是颇为忌惮,却又不甘于俯首认命,具有一定的抗争精神。

C. 于公眼疾手快,把卜者派来的第一个小纸人砍倒在地,然后用蜡烛点燃烧掉了。

D. 作者自称异史氏,以自己的评论为文章作结,应该是取法于司马迁的《史记》。从作者的评论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

4.翻译画线句

(1)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

(2)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tà)     yùn)

B.意(yùn)     (qìn)肺腑

C(jí)     Bì)

D.Dú)      咬文(jiáo)字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而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除了述“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之事,更写出了茶美泉清人惬意的韵味,可谓巧用联想义的典范。

C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常常能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然而,一旦被滥用,再神奇的词语,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D俗滥的思想情感源于俗滥的语言,因此,只有在文字的运用上煞费苦心,才能写出上乘的作品。

3.对文意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的文字通常追求精确;而文学的文字则一定要顾到每个字的联想意义,而联想意义又是很难把握的。

B在文字运用方面习惯于走熟路,不愿创新,这样的人是与文艺无缘的。

C“套板反应”是文艺创作的大敌,它甚至影响着人的生活态度。打倒这个敌人,需要顽强的毅力、勤奋的精神和谨严的作风。

D咬文嚼字是一种谨严的精神的体现,它不但是对作者的要求,也是对读者的要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高中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假如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或建议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可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