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阅读 重悼师芳 王闿运 初月无端入玉棂,露痕如白又如青。 不成眉样依...

古代诗歌阅读

重悼师芳

王闿运

初月无端入玉棂,露痕如白又如青。

不成眉样依明镜,遥想啼痕染素馨

自是长愁甘解脱,未应多慧语娉婷。

文姬死后知音少,吟尽伤心只自听。

【注释】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师芳:作者四女,婚姻不幸,嫁后早亡。不成眉样:指年龄尚小。馨:此处指作为饰物的花。

1.作者心中的师芳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试结合诗句分析。

2.首尾两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娇憨可爱:未及成年便对镜学梳妆;②多愁忧郁:泣下沾馨,长愁难解;③聪慧美丽:多慧娉婷,堪比文姬。④善解人意:父女互为知音。 2.首联运用渲染之法,惨白的秋月照在窗棂上,露痕白中泛青,寒气袭人,烘托出凄凉的气氛。尾联用典,以文姬比师芳,以显其聪慧美丽、善解人意,更衬托出作者的失女之悲。(尾联答直抒胸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可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诗歌中描写师芳的关键词句分析作答。例如,可根据关键词“依明镜”“长愁”“多慧语娉婷”“知音”等,从其可爱、多财善感、聪慧美丽、善解人意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有时,还要注意人物的身份、性格、爱好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可根据首尾两联“初月无端入玉棂,露痕如白又如青”“文姬死后知音少,吟尽伤心只自听”,首联显然是对月的描写,通过描述月色,渲染了凄凉意境;尾联由“文姬”可知,运用了历史典故的手法,衬托出作者的失女之悲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妖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耎。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尤甚耶!”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我十金,当代之                祈祷消灾

B. 劝橐以哀之                      尽,耗尽

C. 阖户挑灯,倚剑坐                高

D. 世之讲此道而不于生死者几人      差错

2.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B.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C.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D.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公如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公听到卜者预言自己有危险以后,亲自占卜,卜者断言他三日内将死。

B. 于公不愿意出十金给卜者,说明他识破了卜者的诡计;第三天,他倚剑待旦,说明他对卜者的预言还是颇为忌惮,却又不甘于俯首认命,具有一定的抗争精神。

C. 于公眼疾手快,把卜者派来的第一个小纸人砍倒在地,然后用蜡烛点燃烧掉了。

D. 作者自称异史氏,以自己的评论为文章作结,应该是取法于司马迁的《史记》。从作者的评论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

4.翻译画线句

(1)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

(2)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tà)     yùn)

B.意(yùn)     (qìn)肺腑

C(jí)     Bì)

D.Dú)      咬文(jiáo)字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而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除了述“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之事,更写出了茶美泉清人惬意的韵味,可谓巧用联想义的典范。

C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常常能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然而,一旦被滥用,再神奇的词语,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D俗滥的思想情感源于俗滥的语言,因此,只有在文字的运用上煞费苦心,才能写出上乘的作品。

3.对文意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的文字通常追求精确;而文学的文字则一定要顾到每个字的联想意义,而联想意义又是很难把握的。

B在文字运用方面习惯于走熟路,不愿创新,这样的人是与文艺无缘的。

C“套板反应”是文艺创作的大敌,它甚至影响着人的生活态度。打倒这个敌人,需要顽强的毅力、勤奋的精神和谨严的作风。

D咬文嚼字是一种谨严的精神的体现,它不但是对作者的要求,也是对读者的要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高中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假如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或建议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可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民政”的标志(该标志所有内容均为红色),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彻底消除企业过热加工的乱象是优质乳工程的保证。即使拥有优质原料奶,         ,也不能生产出优质乳制品。我国的乳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过热加工现象,主要是因为企业低价收购低质的原料奶,细菌数量高,     ,可谓“一热遮百丑”。但是,       ,比如维生素C的损失率达到30%,使牛奶失去应有的营养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