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幼敏悟,未尝从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于书无所不通,数举进士, 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

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官满,至京师,上以安石故,赐对。帝曰:“卿学问通古今,以汉文帝为何如主?”对曰:“三代以后未有也。”帝曰:“但恨其,才不能立法更制尔。”对曰:“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帝曰:“王猛佐苻坚,以蕞尔国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不能使人,何也? ”曰:“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又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曰:“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帝默然不悦,由是别无恩命,止授崇文院校书,后改秘阁校理。屡以新法力谏安石,又质责曾布误其兄,深恶吕惠 卿之奸。

先是,安国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安国复书曰 "亦愿兄远佞人。”惠卿衔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既而复其官,命下而安国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这里指的是国子学,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髙学府。

B. 祚,福分,国祚是王朝理论上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的时间有区别。这里的“秦祚”即前秦的国运。

C. 教授,本意是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和现代大学的教授完全一样。

D. 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B.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傲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C.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柞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D.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国天资很高,少年时就因所写的诗、铭文、文论、词赋受到士大夫们的交口称赞。

B. 因为王安石的缘故,王安国受到皇帝的另眼相看,只可惜他的应对不符合皇帝的心意,最终没有得到提拔重用。

C. 王安国认为王安石不能知人善任,指责曾布误了他的哿哥,也非常讨厌吕惠卿的奸诈,并劝谏王安石远离小人。

D. 王安国在西京任职时,沉溺于声色之中,因此被罢免了官职,放还家乡。不久虽被官复原职,然而诏令下达时王安国已死了,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

(2)惠卿衔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

 

1.C 2.A 3.D 4.(1)专心致力于用美德教化民众,国家因礼义而振兴,几乎使刑法废置不用,则文帝的才能 又高人一等了。 (2)吕惠卿对他怀恨在心。等到王安石被罢免宰相,吕惠卿就借郑侠之事陷害王安国,王安 国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并把他放归家乡。 【解析】试题分析: 1.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安国,字平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幼年时即非常聪明,悟性极高,没有上过学,而作 文赋词自然天成。十二岁时,将他所作的诗、铭文、文论、词赋数十篇拿给别人看,多为警 世拔俗之语,于是以善写文章著称于世,士大夫们都对他交口称赞。对于书他无所不通,多 次赴考进士,又赴考茂才,有关官员考察他所写的文章后把他列为第一名,因母亲去世,没 有任用。此后他在母亲墓旁结庐服丧三年。 熙宁初年,韩绛看中他的才华而举荐他,赐进士及第,任命他为西京国子教授。任期满, 回到京师,皇上因王安石的缘故,特赐王安国对答。皇帝说:你学贯古今,那么你认为汉文 帝凭什么能够做皇帝?”王安国回答说:三代以来还没有像他那样有才能的人。”皇上说:不过 遗憾的是他的才能不能立法改制啊。”王安国回答说“汉文帝自以代王身份入主未央宫以来, 呼吸之间就将叛乱平定,恐怕没有才能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至于采纳贾谊的意见,礼 节地对待群臣,专心致力于用美德教化民众,国家因礼义而振兴,几乎使刑法废置不用,则 文帝的才能又高人一等了。”皇上问:王猛辅佐苻坚,凭区区小国而能令行禁止,现在我凭如 此广阔的天下,却没有人真正供我使用,这是什么原因呢?”王安国回答说“王猛教给苻坚用 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大肆杀戮,致使前秦的统治不能长久,现在一定也有奸诈、刻薄的小 人以此来误导陛下。如果陛下能效法尧、舜、三代,那谁不拥护呢?”皇上又问“你的兄长执 政,外面的看法怎么样?”王安国说“认为不能知人善任,聚敛太急了。”皇上听后沉默不语, 很不高兴,从此对王安国没有再恩加提拔,只是授任崇文院校书,后改任秘阁校理。王安国 曾就新法之事劝谏王安石,又指责曾布误了他的哥哥,也非常讨厌吕惠卿的奸诈。 以前,王安国任教西京时,沉溺于声色之中。王安石时任宰相,于是写信劝戒王安国说: “你不应该沉溺于声色。”王安国复信说“也希望兄长你远离佞人。”吕惠卿由此对他怀恨在心。 等到王安石被罢免宰相,吕惠卿即借郑侠之事陷害王安国,王安国获罪而被免除了官职,并 把他放归家乡。皇上下诏谕示王安石,王安石面对使者怆然泪下。不久恢复了王安国的官职, 然而诏令下达时王安国已死了。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

如简易地给书法艺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从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高度来论的话,“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故不写字不能称其为“书法”。再者书法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必须是讲究技巧的,由技成能,胡乱涂抹无以称“法”。这两点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定性。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即是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意境创造能力。

书法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写字来实现的,写字又必然有其文字的内容,因此,文字内容在书法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书法文字内容的精神内质和意境,应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再创造绝非易事,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通会,化度进去。我们常说,艺术品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够感动他人,而使自己被感动的这种感染力,应当来自你所写文字内容。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来作为你书法创造的素材,是很重要的。读懂文字内容,被其文字意境所打动,引起精神上、情感上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书家的创作激情,提笔作书便成为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才情流注笔端,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之作。这就是说,在书法对诗文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文字内容的意境与书法艺术表现的意境必须合一。

二是裁取率由,我塑我境。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读者对原作的思路情绪的体认,先天就存在着差异。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把对文学作品的意境体认,裁剪为我们的意境,用我们的笔墨,营造书法意境。

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才能物化现实。只有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才能出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况且,意境有着类型意义。比如,写婉约派词文如采用颜楷,浓重墨,怕摧残纤巧。写李白诗,若用欧楷缮写,形同谪仙被缚。总之,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因为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也即为意境。

选取何种文学底本?当然悉听尊便。但是剧作家不是对什么文学底本都愿意编的。画家也不可能将什么诗词都入画。对文学作品进行书法再创造,无非是借陶家酒浇胸中块垒,乘米家船品江上霁月。性情如此,自家意境才有可能开发出来。

总之,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

                             (选自张巨纲《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具有创造意境的能力,能表现一定的性灵境界,可以反映出书写者的审美理想。

B. 书法简言之就是写字的艺术,它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汉字为素材,二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

C. 书法创作中文字内容占有重要的位置,选择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的文字内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D. 书法创作强调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如果不能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就谈不上表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认识往往见仁见智,但是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在对同一文学底本的理解上必须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文字内容的意境和书法艺术的意境的统一。

B. 书法创作需要激情,当创作者被文字意境打动,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他们往 往能书写出意想不到的佳作,而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感动他人。

C. 意境不独是诗文的专利,书法也有其意境。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意境,这种意境是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

D. 书法创作者对文学底本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审美需要,借文字内容来表达书法家自身的性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书法艺术并非纯形式观赏艺术,它须读其文,以品味其文学内容之意境;观其艺, 以欣赏其书法形式美之意境。

B. 书家在创作时,应该具备两个条件:能走进诗文,与文字意境形成共鸣,激发创作热 情;个性化地理解诗文和营造个性化的书法意境。

C. 书法创作要完全忠实于诗文意境,书法创作的自由度不大,只能在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发挥了。

D. 与诗歌具有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类似,书法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只有书法风 格与诗文内容相互协调匹配,才会产生和谐的效果。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高建平

①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赏。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

②对此,布洛提出“距离的二律背反”。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③将人们吸引向对象的一股力量,就是生活的趣味。对自然的爱好,是从中看见生活、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的向往。对艺术的爱好,是从中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向往。

④但是将人们从对象拉开的那一股力量,则比较难理解。有一种理解,认为过度生活化是危险的。孔夫子提出,君子不党;英国绅士们警告:保持你的距离。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过于挤在一起,就激发了低级趣味,滑入到危险的关系之中。还有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艺术就是要与生活不一样。纵观文学艺术的历史,有着大量非现实主义---即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来写作的作品。从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影视动漫作品,用魔幻手法写作的文学和艺术,都在有意偏离生活。这时,艺术的力量不是像绳子一样拉着欣赏者,不让欣赏者滑向危险的生活,而是有一种魔力,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像《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的神奇故事,所具有的不是否定性距离,而是具有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所造成的特有的美。

⑤距离由此取得了新的含义,有了肯定性的力量。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特别是在艺术这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制造距离又打破距离,从而实现对距离的利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手段。

⑥当然,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⑦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绘,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⑧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结合文意,说明第⑤段中“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的含义。

3.简析文末“海边农夫”例子的内涵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桑吉奈尔的灯塔

(法)都德

三年前的许多美妙的不眠之夜,我住在桑吉奈尔的灯塔上。在那里,在科西嘉的海岸边,阿雅克修海湾的入口处。你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荒野的红色岛屿,灯塔位于岛的一个尖角上,另一个尖角上有热那亚式古塔,古塔里住着一只鹰。海水边有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弃的检疫站;然后便是沟壑,丛林,高大的岩石,几只野山羊,鬃毛在风中摇曳的科西嘉小马;在岛的高处,是灯塔房,海鸟在它四周盘旋,塔上的多面体大灯光芒四射……这便是桑吉奈尔岛。

三个守塔人,都是矮个子,胡子满腮,面孔棕褐色,皮肤皱裂,都穿着厚羊毛上衣,但神态和性情却不同。他们都是善良、朴实、天真的人,对我这个客人殷勤备至!对他们来说,日子是那么漫长,回陆地时是那么快乐,在灯塔上三十天就可回陆地十天,这是规定;但到了冬天或气候恶劣时,就没规章可循了。刮风起浪了,桑吉奈尔白浪滔天,守塔人两三个月被困在灯塔上,有时还会陷入更可怕的境况。

“先生,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吃晚饭时,老巴托利对我说道,“五年前,就在我们现在坐的桌子上……那个冬天的晚上,灯塔上只有我和谢戈……我们吃着晚餐,非常平静,突然,我的伙伴停止吃东西,用奇怪的目光看了看我,然后‘扑通’一声倒在桌子上,手臂向前伸直,我摇着他:‘喂!谢戈,谢戈!’,他死了!我是多么震惊啊。我愣愣地,对着尸体发抖,过了一阵,我突然想到‘灯塔!’我登上灯塔,把灯点亮。夜幕降临……先生,那是怎样的夜晚啊!大海的声音跟平常不一样。我每时每刻都好像听见有人在楼梯上喊我的名字。天刚蒙蒙亮,我将死去的伙伴抱到他的床上,在他身上盖了一床被单,做完祈祷后,立即发出报警信号。”

    可怜的老巴托利讲着,前额涌出冷汗,以后,我们常一边晚餐,一边交谈,灯塔,大海,海难,科西嘉海盗……之后,太阳平西,第一个值夜班人点亮小灯,带上烟斗,水壶,一部厚厚的红递的普鲁塔克写的岱列传》,前往塔的高处。片刻,整个灯塔就响起了哗哗啦啦的链条声,滑轮声和上了发条的大钟的钟摆声。

    这时,我跑到房子外面,坐在阳台上。

    夕阳落到很低的地方,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水里沉下去,把整个天边都拖在它身后。海风习习,海岛变成了紫色。天空中,一只大乌沉重地飞过,这是城堡的鹰回来了……渐渐地,雾霭从海面上升起来。……突然,我的头颁上空射出大量柔和的灯光,灯塔上的灯已经点燃。整个岛屿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但宽阔的海面上却闪着明亮的灯光,我也在黑夜里消失了,从刚才我头顶上一闪而过的强烈光线下消失了……

    我摸索着上了小铁梯,铁梯在脚下颤动,我终于到了塔顶。这里,灯火明亮。一盏有六根灯芯的大型卡索灯,灯芯在多面内壁中慢慢转动。我也坐到灯下面,守塔人旁边,他正高声朗读《列传羚,以防睡着了……外面是茫茫黑夜,无底深渊。海风从小阳台上呼啸而过,像个疯子一样。灯塔嘎吱直响,大海狂呼怒吼,

半夜时分,守塔人站起身,最后瞥了一眼灯芯,我们下去了。在楼梯上碰上第二位值班人揉着眼睛上楼;第一位守塔人把水壶和《列传》交给他。尔后,我们走进底层的那间屋子,里面塞满了链条、大钟摆、锡壶和缆绳。守塔人借助小灯的微弱灯光,在一大本总是开着的灯塔记事簿上,写着:“午夜。海浪很高。暴风雨。海上有船。”

(选自《磨坊书简>,有删改)

1.概括小说第一段内容,并说明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三段写老巴托利讲了一个故事,说明其叙述的特点。

3.赏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妙处。

4.小说的题目为“桑吉奈尔的灯塔”,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                   。(《诗经·氓》)

(2)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苟子《劝学》)

(3)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8)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