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歌手尹相杰曾被聘为北京禁毒...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歌手尹相杰曾被聘为北京禁毒教育义务宣传员。近日,歌手尹相杰因涉毒被警方抓获,目前案情仍在调查中,这样的消息真是让尹相杰的粉丝们不忍卒读啊!

B.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C.钱钟书爱看电视剧《西游记》,但与众不同,他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振振有词,时而悟空,时而八戒,“老孙来也”,“猴哥救我”,一边手舞足蹈,乐此不疲。

D.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A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句中望文生义,且对象不当。B陈陈相因,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含贬义,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口口相传”。C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念念有词”。D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情感。比如“陈陈相因”和“振振有词”可以从情感色彩辨析。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不忍卒读”可以从内容的角度辨析。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丰子恺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这是有心人的世界。”话虽说得平和,却蕴含着隽永的人生哲理,这真是微言大义啊!

②学写文章,固然可以仿名家写作的手法,但可不能生吞活剥,否则就难有自己风格了。

③牢记“听党指挥”这一宗旨,让“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液,筑起一道颠扑不破的钢铁长城,这是新形势下我三军将士实现强军目标的时代最强音。

本市多家保险公司的有关人士表示,在为保险事故车辆定损时,他们已开始参考《保险事故车辆定损标准》执行,但本市各类汽车修理厂却仍在各行其是

民调显示,朱立伦与蔡英文分别是国民党、民进党支持度最高的人选,而两人的民意支持度不分轩轾,都获得42%的民众的支持。

在李代沫因吸毒被羁押后,央视取消了他代言的广告播放,也有朋友声明与他脱离关系。一时间,兔死狐悲,他陷入困境。

A.(2)(4)(5)

B.(1)(3)(5)

C.(2)(4)(6)

D.(1)(3)(6)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老师

高亦吾1881年生于 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5岁考取了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并投 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18岁那年,高亦吾率先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 还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 “肇事者.。闻讯后,高亦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 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监入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 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新生周恩来,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 理,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其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先生还将邹容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 的爱国信念。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星期天,还同他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 “这些外国列强协同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周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辛亥革命爆发后,先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为中华崛起 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临别之际,先生为周恩来命字“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署名 “翔宇.,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对恩师的敬重。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先生辞校赴京到赵伊公署任职。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先生警 觉地叮嘱周恩来,“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必当心!”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先生 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 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其是 “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沦陷,先生赴济避难。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 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1941年春节刚过,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高肇甫:“日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指引前程!”2月5日子夜时分,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1947年4月的一天 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以“私通共匪”的罪名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1949年7月,高肇甫遵照 父亲遗嘱给周总理写信,历数期间的境况和怀思之情。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 满面……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于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照顾过任何一位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

(摘编自《齐鲁晚报》王绍忠《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老师》)

相关链接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 所较好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员都是社会名流。高亦吾初进课堂,就遭遇到一位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少年学生的质疑发难,这位少年一连提出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 他就是当时年仅13岁的周恩来。高亦吾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少年非常赏识,从此30岁的高亦吾同13岁的周恩来结成了忘年之交。(摘自《章丘名人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高亦吾在济南省立高等学堂学习期间,投书维新志士章太炎并在其启发和引导下,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

B.山东巡抚周玉山亲笔签署通缉令,章丘县衙派人到章丘西关高家进行搜查,未见高亦吾,便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受尽酷刑。

C.高亦吾一身正气,怀有满腔爱国之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深深影响着周恩来,最终使周彻底觉悟,剪掉发辫,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D.高亦吾因战乱离沈进京到赵伊公署任职期间,周恩来曾两度探望;后周入狱,高亦吾奋力营救,最终使周脱离虎穴,二人因此结为忘年之交。

E.高亦吾弥留之际叮嘱爱子要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高肇甫遵照父亲遗嘱给在京的总理写信,很快接到总理回信并进京,得到了总理的妥善安排。

2.高亦吾是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3.文章写高亦吾的身后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高亦吾是周恩来一生感念的启老师,材料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查看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 

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 

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

(《宋史•列传一五六》)

【注释】觖:júe:不满意,浸棘:危险,越来越严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以戒骄修德。

B.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

C.徐谊为民伸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平反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