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振,字兴绪,其祖抱真,唐潞州节度使。振为唐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李振,字兴绪,其祖抱真,唐潞州节度使。振为唐金吾卫将军,拜台州刺史。盗起浙东,不果行,乃西归。过梁,以策干太祖,太祖留之。太祖兼领郓州,表振节度副使。

振奏事长安,舍梁邸。宦官刘季述谋废昭宗,遣其侄希正因梁邸吏程岩见振曰:“今主上严急,诛杀不辜,中尉惧及祸,将行废立,请与诸邸吏协力以定中外,如何?”振骇然曰:“百岁奴事三岁主,而敢尔邪!今梁王百万之师,方仗大义尊天子,君等无为此不祥也!” 振还,季述卒与岩等废昭宗,幽之东宫,号太上皇,立皇太子裕为天子。是时,太祖用兵在邢、洺间,季述诈为太上皇诰告太祖,太祖犹豫,未知所为,振曰:“夫竖刁、伊戾之乱,所以为霸者资也。今阉宦作乱,天子危辱,此王仗义立功之时。 ”太祖大悟,乃囚季述使者,遣振诣京师见崔胤,谋出昭宗。昭宗返正,太祖大喜,执振手曰:“卿谋得之矣!”

王师范以青州降梁,遣振往代师范,师范疑惧,不知所为,振曰:“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师范洗然自释,乃西归梁。

昭宗迁洛,振往来京师,朝臣皆仄目,振视之若无人。有所小怒,必加谴谪。故振一至京师,朝廷必有贬降。时人目振为鸱枭。太祖之弑昭宗也,遣振至京师与朱友恭、氏叔琮谋之。昭宗崩,太祖问振所以待友恭等宜如何?振曰:“昔晋司马氏杀君而诛成济,不然,何以塞天下口?”太祖乃归罪友恭等而杀之。

振尝举进士咸通、乾符中,连不中,尤愤唐公卿,及裴枢等七人赐死白马驿,振谓太祖曰:“此辈尝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为浊流也。”太祖笑而从之。

太祖即位,累迁户部尚书。友珪时,以振代敬翔为崇政院使。庄宗灭梁入汴,振谒见郭崇韬,崇韬曰:“人言李振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尔!”已而伏诛。

( 选自《新五代史》 )

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

B.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

C.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

D.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诰,专用于上对下,也指文体名,训诫或任命封赠的文告,隋唐以后帝王授官、封赠、贬谪也用诰。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也指诸侯或者大官的死,在这里指唐昭宗死。

C.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

D.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蔗守巴陵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振的祖父李抱真任唐潞州节度使,李振担任唐金吾卫将军时拜望了台州刺史。

B.李振返回,刘季述最终和程岩等人废黜唐昭宗,把李振囚禁在东宫,称昭宗为太上皇,立皇太子李裕为天子。

C.唐昭宗迁到洛阳,李振往来于京师,朝臣们都对他眯着眼睛看。李振见了他们就像没看见一样。

D.李振愤恨唐的公卿,到裴枢等七人被赐死在白马驿时,他对梁太祖说这些人曾自称清流,可以把他们扔到黄河中,让他们变成浊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起浙东,不果行,乃西归。过梁,以策干太祖,太祖留之。

(2)振骇然曰:“百岁奴事三岁主,而敢尔邪!今梁王百万之师,方仗大义尊天子,君等无为此不祥也!”

 

1.C 2.B 3.D 4. (1)盗贼在浙东兴起,李振未能完成前行,于是向西归去。李振经过梁,用计策求见梁太祖,梁太祖留下他 (2)李振惊骇地说:“百岁奴仆(也要)事奉三岁的主人,你们敢这样做吗!如今梁王拥有百万军队,正依仗大义尊奉天子, 你们这些人不要做这种不吉利(不善)的事! ”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这句话是说“难道不知道汉代的张绣吗?张绣和曹公为敌, 但却不归附袁绍而归附曹公, 是因为他知道曹公的志向远大,不因私仇杀人。现在梁王正想成就大事业,难道会因过去的恩怨残害忠臣吗”;然后抓句末语气词“乎”“也”,固定句式“独……乎”“岂……乎”。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诸侯或者大官的死”为“薨”。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对应的句子在第一段,“李振,字兴绪,其祖抱真,唐潞州节度使。振为唐金吾卫将军,拜台州刺史”,选项曲解实词的意思,“拜”意思是“授予官职”。B项,在第二段,“振还,季述卒与岩等废昭宗,幽之东宫”,可见应是把“昭宗”囚禁在东宫。C项,文章倒数第三段,“昭宗迁洛,振往来京师,朝臣皆侧目,振视之若无人”,选项曲解实词的意思,“仄目”,侧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盗起浙东”省略介词“于”,且是介宾短语后置;“西”,方位名词做状语;“以”,用;“干”,求见,谒见。第二句中,“骇然”,惊骇的样子;“方”,正;“无为”,不要做;“不祥”,不吉利的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振字兴绪,他的祖父李抱真,任唐潞州节度使。李振任唐金吾卫将军,被授予台州刺史。盗贼在浙东兴起,李振未能完成前行,于是向西归去。李振经过梁,用计策求见梁太祖,梁太祖留下他。梁太祖兼领郓州,上表奏李振为节度副使。 李振到长安上奏事情,住在梁王的官邸。宦官刘季述策谋废黜唐昭宗,派他的侄子刘希正通过梁王府邸官吏程岩见李振说:“如今主上严酷急噪,诛杀无辜的人,中尉害怕遭受灾祸,将要做废立大事,请求你和各位王府官吏同心协力安定内外,怎么样?”李振惊骇地说:“百岁奴仆(也要)事奉三岁的主人,你们敢这样做吗!如今梁王拥有百万军队,正依仗大义尊奉天子, 你们这些人不要做这种不吉利(不善)的事! ”李振返回,刘季述最终和程岩等人废黜唐昭宗,把他囚禁在东宫,称为太上皇,立皇太子李裕为天子。这时,梁太祖在邢、洺二州间用兵,刘季述伪造太上皇的制诰告知梁太祖,梁太祖犹豫不决,不知怎么做,李振说:“竖刁、伊 戾作乱,成为想称霸的人的依托。如今阉宦作乱,天子危急受屈辱,这是你仗义立功的时机。 ”梁太祖恍然大悟,于是拘囚刘季述的使臣,派李振到京师见崔胤,商量救出唐昭宗。唐昭宗 复位,梁太祖十分高兴,握着李振的手说:“你的计谋成功了!” 王师范在青州向梁投降,派李振去替代王师范,王师范怀疑畏惧,不知所措,李振说: “难道不知道汉代的张绣吗?张绣和曹公为敌, 但却不归附袁绍而归附曹公, 是因为他知道 曹公的志向远大,不因私仇杀人。现在梁王正想成就大事业,难道会因过去的恩怨残害忠臣 吗?”王师范的疑虑了然自解,于是向西归梁。 唐昭宗迁到洛阳,李振往来于京师,朝臣们都对他侧目而视,李振见了他们就像无人一 样。稍有所怒,必定加以谴责贬斥。因此李振一到京师,朝廷就必定有贬降官吏的事。当时 人把李振看作是鸱枭。 梁太祖杀唐昭宗,派李振到京师和朱友恭、氏叔琮商量。唐昭宗死,梁太祖问李振应当 怎样对待朱友恭等人?李振说:“过去晋朝司马氏杀魏的君主,同时杀掉成济,不这样,拿 什么堵住天下人的嘴?”梁太祖于是归罪朱友恭等人而把他们杀了。 李振曾在咸通、乾符年间举进士,连续考试不中,尤其愤恨唐的公卿,等到裴枢等七人 在白马驿被赐死时,李振对梁太祖说:“这些人曾自称清流,可以把他们扔到黄河中,让他 们变成浊流。”梁太祖笑着听从了。 梁太祖登位,累官迁户部尚书。朱友珪时,以李振代敬翔任崇政院使。唐庄宗灭梁入汴 梁, 李振拜见郭崇韬, 郭崇韬说: “人称李振是一代奇才, 我今天见了, 不过是普通人罢了! ” 不久依法被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对于大范围雾霾来说,除了工厂污染,每辆汽车、每个采暖炉等也是污染源。          雾霾面前,没有人能“自强不吸”,解决污染问题固然需要政府的力量,但也需要每个公民切实身体力行、有所担当。

A作为社会公民,既要自查自省,减少排污的行为,更要有勇气指责政府治污不力。

B作为社会公民,如果只指责政府治污不力,却自顾自继续排污,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

C很多公民忽略自己排污,只把眼睛盯着政府,指责政府不作为,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

D每个公民只有停止了自顾自排污的行为,才能有资格指责政府治污不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采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

B运营商自从宣布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以来,不少网友吐槽流量消耗速度太快,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相关报道不属实,手机流量不会“跑得快”。

C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D12306网站提醒使用手机客户端购票的旅客,不要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网站和其他手机客户端,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大批中东难民持续涌入欧洲,欧洲各国态度__________。有些欧洲国家接纳他们,有些欧洲国家拒绝接纳。

②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对记者说,扬州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存在浪费食物情况,与文明___________,其挑战纪录无效。

③有的城市实行公交限行政策,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策略,不但不能治污,反而给治污添堵,与治污初衷__________。

A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B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南辕北辙

C大相径庭   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D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